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581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下调节粗准焦螺旋时,左眼要看着目镜

B.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越明亮

C.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随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光线变暗,看到的细胞越大,但是看到的细胞数目较少;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光线明亮,看到的细胞越小,但是看到的细胞数目较多。

【详解】A、向下调节粗准焦螺旋时,为了防止物镜和玻片相撞,眼睛要看着物镜,A错误;

B、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光线变暗,B错误;

C、视野面积即πr2,而r即放大倍数,如果放大倍数增加10倍,则r变为原来的1/10,故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C正确;

D、由于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物镜与装片的距离随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减小,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淀粉和糖原为不同种类的多糖,二者的单体不同

B.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而形成的多聚体

C.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存在于双层膜结构内

D.生物大分子蕴含能量多,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A、淀粉和糖原为不同种类的多糖,二者的单体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而形成的多聚体,B正确;

C、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其主要存在于双层膜结构细胞核内,在原核生物细胞内其主要存在于拟核中,C错误;

D、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核酸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为环状

B.真核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原核细胞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

C.真核生物都是需氧型,原核生物都是厌氧型

D.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

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都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二分裂为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详解】A、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DNA为环状,A正确;

B、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

C、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氧呼吸,如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原核细胞也不一定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蓝藻含有有氧呼吸酶,虽然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真核生物也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一过程发生在该动物精巢内

B.图一中B、D所含核DNA数目相同

C.图二的CD段对应于图一的C、D

D.图二DE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末期DNA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

A→B→C发生了有丝分裂,B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C为卵原细胞,D图细胞质发生不均等分裂,且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故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E图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则F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形成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分析图二:

根据细胞增殖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量变化可知,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CD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则可以对应G2期、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E由于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变化为1个,则EF段对应与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一发生在动物卵巢内,A错误;

B、图中B细胞内核DNA为8个,D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B正确;

C、图二

CD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的D、F,C错误;

D、图二DE段形成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变为1,D错误。

故选B。

5.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底物的量会改变酶促反应的速率

C.酶的催化作用实质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D.高温、低温、过酸、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量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因此改变底物的量会改变酶促反应的速率,B正确;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C错误;

D、高温、过酸或者过碱都会导致酶变性失活,而温度过低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B.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K+进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相同

D.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

高尔基体会出现多核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表现出生命活动,因此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的,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能量以及场所完成的。

2、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其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属于双层膜的细胞器,都具有少量的DNA、RNA,都有自己的核糖体,因此能够合成部分自己需要的蛋白质,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但是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内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而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K+通道开放,K+外流导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出现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刺激过后,细胞膜上的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为了维持K+和Na+在细胞内外分布的特点,在细胞膜上有Na+——K+泵存在,流到外面的K+和进入到细胞内的Na+通过Na+——K+泵跨膜运输,此时离子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病毒营寄生生活,因此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进如神经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协助扩散,C错误;

D、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会影响分生区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因此出现多核现象,D正确。

故选C。

7.孟德尔在探索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B."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的内容

C.“杂交、自交实验”属于观察现象的内容

D.“测交实验中F1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做了杂交和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A正确;

B、“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属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阶段,不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

C、“杂交、自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属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阶段,C正确;

D、“测交实验中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

d=1:

1)”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B。

8.某种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共同控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开金黄色花的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

B.群体中绿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C.若白色雌株和纯合绿色雄株杂交,F1中雌株均为绿色

D.图示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结合图示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金黄色的基因型为A_XbXb或A_XbY,绿色的基因型为A_XBX-或A_XBY。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开金黄色花的雄株的基因型有A_XbY,即AAXbY或AaXbY,A错误;

B、绿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_XBX-或A_XBY,基因型种类共有2×2+2=6种,B错误;

C、若白色雌株aaX-X-和纯合绿色雄株A_XBY杂交,则后代雌株出现__XBX-,故雌株全为绿色,C正确;

D、图示体现了该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故选C。

9.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正常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分裂结束即可进行受精作用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过交叉互换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

D.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细胞分裂后产生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

【详解】A、该细胞分裂结束,得到的是精细胞,需经过变形后形成精子,才可进行受精作用,A错误;

B、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关系,但图中却为B和b,说明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错误;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则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而是常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0.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总是一致的

B.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

C.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D.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一后期或减二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

一般情况下,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但细胞分裂过程中,从染色体复制后到着丝点分裂前,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可见,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详解】A、细胞中的基因不都在染色体上,还有少量基因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上,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可以含有2条X染色体,B错误;

C、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易位,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发生过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

故选D。

11.图为某DNA分子片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代表胸腺嘧啶

B.DNA连接酶可作用于部位①

C.限制酶可作用于部位②

D.DNA中任意两互补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①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②是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③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③处代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解旋酶可作用于部位①,B错误;

C、限制酶可作用于部位②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在双链DNA分子中由于A=T、C=G,故DNA中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D错误。

故选C。

12.某双链(α链和β链)DNA分子中有2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20%,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α链中A+T等于β链中C+G

B.α链和β链中G的比值之和等于DNA双链中G的比值

C.该DNA分子中氢键数目为2600个

D.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中A+U=80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

2、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3、在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不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m,则在互补链中该比例为1/m;

4、在双链DNA分子中,若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n,则在其中任何一条链中该比例都成立。

5、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含有2000个碱基,A占20%,因此A=T=2000×20%=400,C=G=600。

【详解】A、根据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α链中A+T等于β链中A+T,A错误;

B、α链和β链中G的比值之和等于DNA双链中G的比值的2倍,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T=400,C=G=600,而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故该DNA分子中氢键数目为2600个,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5,则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中A+U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5,即1000×2/5=400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分子结构以及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分子结构的组成特点,理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利用该关系结合题干条件进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3.关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均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B.转录产生的tRNA、mRNA一旦发挥作用即被灭活分解

C.1个DNA分子经转录只能形成1种mRNA分子

D.翻译时,密码子的简并性可增强生物对突变的容错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T-AC-GG-C

A-UT-AC-GG-C

A-UU-AC-G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DNA的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参与,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错误;

B、转录产生的tRNA、mRNA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立即灭活分解,可以在细胞内存在一定的时间,B错误;

C、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存在,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故1个DNA分子经转录可以形成多种mRNA分子,C错误;

D、多个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的特性,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基因上碱基对发生改变,但其所控制形成的氨基酸种类可能不变,维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性,所以密码子的简并性增强了生物的容错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特点,理解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4.RB基因与某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有关.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能抑制细胞增殖。

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一对RB基因,当两个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RB基因发生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B.突变蛋白可以延长细胞周期

C.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

D.RB基因可能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当两个的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产生视网膜母细胞瘤”可知,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A错误;

B、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连续分裂,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

C、突变蛋白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能体现细胞分化的实质,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分布于细胞核内,能抑制细胞增殖”可知,RB基因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用某种植物培育新品种的过程,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育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途径比Ⅰ→Ⅱ途径所用时间短

B.Ⅱ过程通过多代自交和不断筛选实现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原理相同

D.Ⅳ、Ⅵ过程中变异发生的细胞分裂时期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Ⅵ表示多倍体育种,Ⅳ表示通诱变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培育生产用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为单倍体育种,Ⅰ→Ⅱ为杂交育种,而Ⅲ→Ⅴ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

B、Ⅱ过程通属于杂交育种过程中的环节,通过多代自交和不断选优实现,B正确;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Ⅳ、Ⅵ过程中的变异发生的时期不同,前者发生在间期,后者发生在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原理以及特点,理解杂交育种的具体选育方法和优缺点,结合实例掌握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和具体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6.使用农药来防止红铃虫,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农田中红铃虫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生物与周围的无机环境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由于农药的使用,红铃虫开始出现抗药性突变

D.由于获得性遗传,红铃虫的这种抗药性会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自然选择决定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因此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基因频率的改变代表生物的进化。

2、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该农田中红铃虫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

C、农药的使用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将红铃虫中的抗药性突变个体选择出来,C错误;

D、由于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存在遗传和变异,红铃虫的这种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癌症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故属于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特点

C.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常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D.禁止近亲结婚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一般不遵循遗传定律。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①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

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使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②遗传咨询(主要手段):

诊断→分析判断→推算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产前诊断(重要措施)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4、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