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440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壹.教学重点

  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经典,虽然大部分篇章为简单对话,但仍不减其文学价值。

其对话所表现的是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又吸取了古代书面语言典雅严谨、精粹洗炼的长处,遂形成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其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句式又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有值得探究的文学技巧在其中。

  论语在记录孔子与学生的对谈时,也能真实反映丰富复杂的感情色彩与人物性格,是我们了解圣人面貌的主要管道。

本课所选为论语中最长的一篇,其宛如小说的笔法,既能生动描绘出孔子的性格面貌,特别是他那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精神,以及对学生严肃认真、热情诚恳的态度,使人感到如闻如见,可亲可敬;又能使我们知道孔门弟子或直率,或拘谨,或高旷,或务实的各种差异。

而真正的教育,便是在随机点拨与因材施教中,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另外,本课所述及的“曾点之乐”,在宋代理学中是个讨论热烈的命题,二程与朱熹对此都有颇多的诠释。

老师在教授此课时,除了分析其文学技巧外,尚可参照本版教师手册所提供的资料,引领学生探索“儒家气象”。

  以下胪列在教学本课时,宜掌握的教学重点:

1.认识论语的渊源、形式与价值。

2.了解孔子学说的大要及其贡献。

3.认识孔门寓教育于生活的学习方式。

4.熟悉孔门弟子的志向与专长。

5.学习如何在记叙文中安排人物对话与描绘人物性格。

6.培养表达个人理念或想法的能力。

7.体会儒家“鸢飞鱼跃”的圣人境界、“治国以礼”的淑世态度与“循循善诱”的教育精神。

贰.题解参考数据

一 版本说明

■版本依据

  论语现存最早的完整传本,是唐开成石经本。

皇侃论语义疏本虽自南朝梁出现,但经过无数次传抄与翻刻,已不能确保其为原始面貌。

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本被收在十三经注疏之中,流传最广。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本,因科举时代备受尊崇,所以流传亦广。

另有元代以来重新出现的单刻何晏论语集解本,及日本南朝后村上天皇正平十九年(相当于元至正二十四年)所刻的正平本论语集解,也是重要版本。

二 写作时间与背景推断

  孔子少年出仕,可考者仅知其曾为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与乘田(主管畜牧的小官),其历时殆不久。

孔子年过三十,即在家授徒设教,终成为一位教育家。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是年适齐,据史记,乃昭公被逐后避乱而去。

或说在昭公被逐前见机先作,今不可定。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又在鲁,依史记所述,此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自齐返鲁,下至其出仕,尚历十三、四年。

若以三十后始授徒设教计之,前后近二十年。

此为孔子第一期之教育生涯。

其前期弟子中,著名者有:

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冉雍、宰我、颜回、高柴、公西赤诸人。

而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可见当时孔门师弟子讲学欢乐情景之一斑。

子路小孔子九岁。

曾皙,曾参父,或较子路略年幼。

故记者序其名次后于子路。

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公西华最年轻,小孔子三十二岁(请

见下方按说明)。

此章问答应在孔子五十出仕前。

孔门讲学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尔”之问。

子路长治军,冉有长理财,公西华长外交礼节,三人所学各有专长,可备世用。

孔子闻三子之言,其乐可知。

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

按   钱穆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时代论断,乃依其对公西华年纪的推论而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西赤,少孔子四十二岁。

”针对这个记载,最早清代崔述的洙泗考信录即提出怀疑:

“论语多以子路、冉有并称。

季康子问从政,以由、赐、求;孟武伯问仁,以由、求、赤。

其年皆似不甚远。

而列传谓子路少孔子九岁,冉有少二十九岁,子贡少三十一岁,公西华少四十二岁,年之相隔太远,恐未必尽然。

”而金鹗求古录也说:

“论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与其母粟五秉,即夫子之粟。

此盖夫子为司寇时,故有粟如此之多。

……若少孔子四十二岁,则是时方十二三岁,安能出使乎?

‘四’字或为‘三’字之讹。

”钱穆同意金鹗的看法,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

“论语侍坐章当在子路为季氏宰之先。

今姑以鲁定公十一年(当堕三都前一年),时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当三十许,冉有年二十四,则子华年二十一也。

”就本章的内容而言,师生讨论、言志,当是在生活比较安稳的时期,钱穆将其置于所谓的“孔子第一期之教育生涯”。

  另有一说,或是认为应在鲁哀公十一年之后,孔子时年六十八,鲁季康子召孔子,孔子返鲁后开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的这段时期,亦有可能。

因并无确切文献证据以为支持,故本版课本正文无涉及此一问题,而对公西华的注释则依史记的说法—少孔子四十二岁。

三 文体简介—语录体

  语录体,是指直接记录或摘录言论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记言体出现得最早。

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主要就是记言散文。

如著名的盘庚篇,就是记录商代第十二代王盘庚率领臣民自奄(今山东曲阜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时的一篇讲话。

其他如大诰、酒诰、多士、甘誓、汤誓、皋陶谟、无逸等都是记言之文。

其中还有对话体,如皋陶谟是皋陶与禹在帝舜前各言其志的一篇对话,这些可以看作单篇的语录体文字。

  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兴起,哲人学者或聚众讲学,或与时人辩论,由其弟子加以记录,汇集成篇,遂成语录体著作,典型者莫过论语。

关于论语一书的书名,“论”是“论纂”,“语”是“言语”,“论纂”孔子之“言语”,故称论语,也就是“孔子语录汇编”之意。

不过,所谓“语录”,也并非有闻必录式的速记,而是弟子们事后对老师论道话语的追记,无形中就经过了选汰,记下印象最深、最为精采独到的。

所以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常常是精辟的格言。

如: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在论语中,有时为了便于理解,对孔子说话时的环境和缘由,会先作某些简单交代,如: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

  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记录说话者的语意,而且将表现说话者的口吻、语气的虚词,一并录存下来,从而能显示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在论语之后,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中亦有语录之遗。

汉代扬雄的法言、隋代王通的中说,直摹论语之体。

至于宋代程颢、程颐的二程粹言、朱熹的朱子语类,以及明、清的一些语录体著作等,也都不外乎是仿效论语文体之作。

此外,论语语录体对后世的影响,还及于世说新语之类的笔记小说。

甚至到了现代,也不能忽略语录体的存在。

  语录体出现虽早,但“语录”这一名称却至唐代方有。

唐代孔思尚有宋齐语录十卷,为“语录”称谓之始。

唐代僧人讲佛,弟子往往直录其语,沿称“语录”。

如释道原纂集诸方语录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宋代理学家传道讲学,弟子加以记录整理,亦成语录书,如前述的二程粹言、朱子语类等。

另外,有些诗文评着,也采取语录体形式,如清代吴乔有答万季野诗问、王士祯等有师友传诗录等。

四 先秦儒家散文的发展

  先秦儒家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春秋战国之际,以论语为代表,它属于简短的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论语在对话中杂有议论的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规模,但也还保留很多语录体的对话形式。

第二个阶段在战国中叶,以孟子为代表,此书是对话式的论辨文,文体还基本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不过它的论辩铺张扬厉,很具雄辩的说理性。

它和论语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书中词汇丰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已有较强的文学性。

第三个阶段在战国末叶,以荀子为代表,荀子在书中讲究论断透辟,辞采缤纷,注意文章的构思和修辞,逻辑性强,可视为先秦哲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参.作者参考数据

  孔子为论语一书的中心人物,故本节“作者参考资料”以孔子与论语为重心。

甲 生平传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

一 少也贫贱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避难来到鲁国,成为鲁国人。

数代相传,家境逐渐衰落。

到了父亲叔梁纥一代,似乎又略有起色。

  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古时称人,有以字与名合称。

叔梁纥是陬邑大夫,按当时习惯称地方官为“人”,所以又叫陬人纥。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五六三年),晋、鲁等国攻打一个叫偪阳的小国,叔梁纥也参加了。

当攻城部队攻入城门时,守城的人突然把闸门放下,想把攻城部队截断。

在这紧要时刻,叔梁纥奋力托起闸门,让进入城门的将士安全撤出。

由此可见他是个勇力过人的赳赳武夫。

七年之后,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五六年)秋,齐国进攻鲁国北部边境,把鲁大夫臧纥、叔梁纥等人包围在一个叫防的地方。

一天深夜,叔梁纥等人带领三百名甲士,袭击齐军,保护臧纥冲出重围,并把他送到前来接应的鲁军驻地,然后又冲回防地固守,迫使齐军撤走。

由于这两次的赫赫战功,叔梁纥以勇力名闻诸侯。

  叔梁纥六十多岁时,膝下有妻妾所生的九女一男。

男儿叫孟皮,却是位跛子。

身为一邑的大夫,没有一个象样的男儿,自然是个遗憾。

于是他又与一位姓颜(相传名叫征在)的少女结合,生了孔子。

叔梁纥年近古稀,而颜氏则正是妙龄,这种结合是不合当时礼仪的,所以被司马迁称为“野合”(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母颜氏便带着年幼的孔子离开陬邑,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

孔子随母亲迁居曲阜之后,主要依靠母亲劳动维持生活,幼年时代是在贫贱中度过的。

  鲁国是周公旦封地,保留着西周许多礼仪制度,以至列国都来此“观礼”,耳濡目染,孔子从小就深受周礼的熏陶。

小时玩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大人举行祭礼的各种礼仪动作。

  大约在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由于生活贫穷,常遭别人的冷眼。

有一次鲁国掌权的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士人,孔子前往赴宴,遭到季孙氏家臣阳虎的拦阻,说:

“季孙氏招待的是名士,我不能让你入席。

”孔子受到羞辱,只得退回。

为了谋生,他先后做过“委吏”、“乘田”。

成年后的孔子回忆这段生活时曾感叹地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二 长而好学

  孔子十五岁时就有志于学,他不仅虚心地向有知识、有智能的人学习,遇到不懂的事更努力向人请教。

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好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的学生子贡曾告诉别人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孔子的学习内容以诗、书、礼、乐为主。

他曾专程到宋国考察殷商礼仪,到雒邑考察宗庙制度,到杞国考察夏礼……。

孔子曾向郯子学官制,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还向周大夫苌弘问乐,向齐太师学韶乐,甚至对隐士、狂人等下层人士也虚心求教,用各种人的智能、知识来充实自己。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已学业有成,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兴学的教育家。

  孔子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求学的规矩,主张“有教无类”。

不论什么人,只要备“束修(十条干肉)”之礼,就可以跟随孔子学习。

孔子的弟子来自社会各阶层,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有不少贫家子弟,像颜回、冉雍、仲由、原宪、曾参、公冶长等人即是。

而且这些弟子分别来自鲁、卫、吴、齐、陈、楚、秦、晋等国。

不分贫富,不分地域,聚天下之才而教之,创下中国教育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三 去鲁返鲁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季平子专政,他的种种僭越行为,引发孔子极大的愤慨,为此他离开了鲁国,前往齐国。

  当时鲁国公室衰微,三大贵族专权。

三大贵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为“三桓”。

“三桓”位居世卿,把持朝政,先后两次瓜分鲁国公室,尤其是第二次。

“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左传昭公五年),季孙氏一家控制了鲁国赋税劳役的一半,并独擅鲁国的国政。

  有一次,季孙氏在自己庭院里欣赏六十四人共跳的八佾舞,按礼制规定,这种规模的舞蹈活动只有天子才能举行。

孔子对季氏的行为深感愤怒,说: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季氏三家在祭祀祖先时,竟然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

这也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礼节。

孔子得知后,气愤地说: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雍诗上说:

‘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季孙三家祭祖用雍诗,有哪一点合格呢?

”)(论语八佾)

  鲁国这种礼崩乐坏的局势使孔子不愿在鲁国继续待下去,便带几位弟子到了齐国,希望能施展抱负。

事情一开始很顺利,大概是因为此时孔子已小有名气,齐景公对他颇有所闻(如果史记孔子世家中那段关于孔子三十岁时齐景公访鲁并问礼于孔子的记载可靠的话,那么齐景公对孔子是心仪已久了),且先后两次向他问政。

第一次,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为君臣父子各安本分,各尽其责)。

当时齐国正面临与鲁国相似的危机,大夫田(陈)氏笼络人心,势力日强,觊觎公室,正是君不君、臣不臣,齐相晏婴早已预言“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一预言后果然为田氏专政并进而取代齐的事实所证明。

孔子的这番见解,正中齐景公的心病。

第二次,孔子答以“政在节财”,也颇受齐景公赏识,于是齐景公打算把一个叫做尼溪的地方封给孔子。

  但是齐景公的封赏决定,受到晏婴的反对。

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历数了儒者的各种弊病,并批评孔子所推行的“礼”繁琐无用,不能用来治国,于是齐景公打消了原先的念头,对孔子敬而远之。

更有甚者,也许是孔子在齐国的言论行为颇有影响,引起了齐国贵族的注意,有一些大夫甚至企图加害于他。

终于齐景公对孔子说:

“我老了,不能重用你了。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逐客令,孔子只好无奈地回到鲁国。

孟子万章下说: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意为孔子是正在淘米做饭时突然决定离开的,既等不及饭熟,又舍不得那些浸湿的米,只好拎着米一边赶路一边滤干。

  孔子这次在齐国前后只有两年,却也大起大落,颇具传奇色彩。

不知是因为当时政局动乱纷纷,令圣人难定去就;或是孔子自知修练还不到火候,时运不到,难以强求。

总之,孔子自齐归鲁后的十多年间,只是一边继续聚徒讲学、传道授业,一边潜心治学修练,以臻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之佳境。

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参加政治活动的记载。

四 在鲁从政

  满怀济世之志、渴望出仕从政一展抱负的孔子,几经奋斗与挫折,终于在他“五十而知天命”的第二年,时来运转、如愿以偿了。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五○一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平生第一次当上了“官”。

中都是鲁国的一个邑,其宰即为该邑之长。

孔子先前虽曾任过“委吏”、“乘田”等职,但那只是低级的小吏,与“官”不可同日而语。

  孔子第一次从政,到底怎样施展才能,政绩如何?

史记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一年,四方皆则之。

”意谓他当中都宰只不过一年的工夫,就引得各地纷纷效法,可见其政绩卓著。

  由于孔子政绩显著,引得各方官员纷纷效法。

随后又被升为掌管土木建筑工程的司空,接着升为大司寇,成为掌管国家的司法、刑狱和社会治安的最高长官。

孔子在外交和内政两方面都有所建树,曾参与“夹谷之会”和“隳三都”。

1.夹谷会上以礼拒齐侯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在那里修建了会盟的土台,台上准备好席位,台下设有登台的三级台阶。

宾主相见后,齐国官员快步上前请求说:

“请演奏四方各族的乐舞。

”齐景公答应了,于是一支手持各种兵器的舞队拥至台下。

孔子见势,快步上前,举起袖子一挥,说道:

“我们两国国君友好相会,为什么让夷狄的舞乐在这里献丑,请命令他们下去!

  官员让乐队退下,他们不走,左右都看着晏婴和齐景公的眼色。

齐景公心里惭愧,挥手让乐队下去。

  不一会儿,齐国官员又上前,说:

“请演奏宫中的乐曲。

”齐景公点头应允,于是一群庸俗不堪的侏儒小丑立即上前嬉戏吵闹。

孔子再次快步上前,严厉地说:

“百姓胡涂,竟敢戏弄诸侯,论罪当斩!

请命令官员去执行。

  官员依法行刑,这些人当即受到腰斩的处罚。

齐景公大为恐惧,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国后便把侵占的郓、汶阳、龟阴土地归还鲁国,表示向鲁国道歉。

(史记孔子世家)

2.“隳三都”以维护鲁君权势

  鲁国“三桓”各自修筑自己的都城,孔子深感忧虑,就利用弟子子路作季氏管家的机会,提出毁掉三都。

三桓恰逢家臣阳虎作乱,也害怕阳虎利用三都夺取自己权势,因而同意孔子主张。

叔孙氏毁掉了郈城,季孙氏也准备毁掉费城。

  费城大夫公山不狃联合叔孙辄反抗“隳(同“堕”)城”之举,于是率领费城兵马入侵鲁国国都。

鲁定公和孟懿子、武叔、季桓子诸人进入季氏宫中,登上武子之台。

公山不狃率兵败逃,国都的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打败他们。

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亡到齐国,于是摧毁了费城。

  正待准备毁掉成城时,成城大夫公敛处父说服孟孙不再毁城。

鲁定公包围成城,但始终没有攻下。

(左传定公十二年)

  孔子利用三桓与家臣的矛盾,打算毁掉三都,最终目的是削弱三桓的势力,维护和巩固鲁君的权势。

这次行动虽然没有完全获得成功,却也是对三桓的一次有力打击。

  鲁国起用孔子引起齐国的担忧,害怕孔子将使鲁国强大起来,会威胁到齐国称霸地位,于是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及配饰华丽的马车三十辆,一并送给鲁国,目的是为了让鲁君、季桓子等人沉溺声色而荒怠政事。

果然季桓子接受了这份厚礼,鲁君终日留连,一连三日不上朝听政。

孔子大为失望,子路看出老师的心事,说:

“看来先生可以走了。

”但孔子还心存一丝希望,说:

“鲁国将举行郊祭,如果能送我一份祭肉(表明还能依礼办事),我还是可以留下来的。

”(史记孔子世家)可是郊祭过后,不见祭肉送来,孔子终于澈底失望,连礼帽也来不及脱,便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他的“父母国”,开始周游列国的旅程。

伍 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五岁时再次离开鲁国,从此踏上了长达十四年的颠沛流离之路,掀开孔子一生中最坎坷的一页。

  孔子一行自鲁西行,第一个到的国家是卫国。

卫灵公年老糊涂,并不想重用孔子,只是以礼相待。

他问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孔子答:

“六万小斗。

”于是他也照这个标准给孔子俸禄。

几个月之后,卫国发生公孙戍叛逃事件,孔子曾与公孙戍有过交往,因而引起卫灵公的怀疑,便派人监视孔子的行踪。

孔子见此,恐无端获罪,就匆匆离开卫国,准备奔赴陈国。

  在赴陈途中,路过匡地。

为孔子赶车的弟子颜刻七年前曾为阳虎赶车攻打过匡地,匡人见他又来,以为车上人是阳虎,便上前包围孔子。

围困五天后,匡人得知被围困的确实不是阳虎,孔子才得以脱身。

前行受阻,孔子一行不得不又返回卫国。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个淫乱的女子,名声不佳,但对卫灵公极具影响力,孔子不得不前往拜见。

有一天,卫灵公与夫人同坐一辆车出宫,宦官陪侍左右,让孔子坐第二辆车跟随。

孔子十分反感,叹息道: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又一次离卫而去。

  此时,赵简子在晋国执政,孔子听说他愿意招揽贤士,便想前去投奔。

孔子一行向西进发,刚到黄河边,就听说赵简子把窦鸣犊和舜华两人杀害了。

孔子听后大吃一惊,说:

“窦鸣犊和舜华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赵简子未得志之前,依靠他们二人掌握政权,等到得志以后,竟然杀了他们。

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我孔丘呢?

”(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再次返回卫国,住进蘧伯玉家。

  鲁哀公二年,在位四十二年的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及其子出公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父子夺权斗争。

主张“乱邦不居”的孔子无法再逗留下去,只好又一次离开卫国。

  孔子南行路过宋国,看到宋国大夫司马桓魋命令工匠为其制作死后使用的石棺,费时三年仍未完工,引起众人不满。

孔子说:

“桓魋这样奢侈,不知爱惜民力,这样的人真不如死了好!

”(礼记檀弓上)桓魋听说后,决定要给孔子一点颜色,便派人把孔子与弟子演习礼仪处的大树拔掉。

师徒见此,便匆匆离去。

  到达陈国后,陈国国君见孔子博学,待为上宾,将孔子安顿下来,却不授以官职。

当时正值南方大国吴、楚交战,陈国成为吴、楚争夺的目标。

一次吴军兵临城下,孔子一行仓皇逃离,数日之后,粮食吃光了,跟随的弟子都饿病了,不能起床。

最后,还是子贡到楚国边城负函向叶公(沈诸梁)求援,得到一车粮食,才解除危难。

  孔子一行顺路来到负函,受到沈诸梁的热情接待,并在此遇到楚国隐者长沮、桀溺和狂者接舆。

孔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吸收了楚国各阶层人士的智慧,也了解到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自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四方,辗转奔波,但始终未曾忘怀故国,不断派人打探鲁国的消息。

长年的思乡之情愈来愈炽烈,他在鲁、卫的学生也不断来信,望老师回国,于是孔子决定离开负函北上。

一路上经历陈、宋、卫、蒲,再次来到卫国停留。

  此时,鲁国政局也已发生变化,鲁定公已经去世,鲁哀公继位。

季桓子已死,季康子执政。

季康子鉴于孔子德高望重,手下又聚集着一批人才,对治国有利,便派人带着礼物到卫国,邀孔子回国。

这正合孔子心愿,终于在鲁哀公十一年秋,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涯,携同弟子返回故乡,这时孔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孔子怀着强烈的救世之心,历尽艰辛,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结果处处碰壁,其政治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六 整理六经

  孔子回国时年岁已高,再也无法求取官职,但却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

  在回答鲁哀公和季康子如何为政的问题时,孔子主张“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大臣”、“要推举正直的人,抛弃心术不正的人”(史记孔子世家)。

  季康子问如何对付盗窃时,孔子回答说:

“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就是给予奖赏,也不会有人去偷盗。

”(史记孔子世家)

  在与冉求的谈话中,孔子仍坚持反对用新赋等,但对当政者来讲,这些仅仅是一个老者的固执己见,并未受到重视。

孔子晚年,只得把自己一生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主张,全部寄托在整理“六经”上。

  司马迁曾说:

“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论定、编次诗、书,修订兴起礼、乐。

(史记儒林列传)又说:

“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于是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删释书传。

”(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也曾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对“六经”的整理,无疑是他晚年对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贡献。

  孔子晚年,不幸的事件接连发生。

  夫人亓官氏(汉礼器碑作“并官氏”)饱经磨难,在孔子返回鲁国的前一年因病去世。

  三年之后,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也不幸死去,时年五十岁。

  一年后,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年仅四十一岁的颜回也离开人世。

  又过一年,另一个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子路,在一次战斗中悲惨死去。

  悲剧接踵而至,孔子因为不断遭到沉重的打击,不久便病倒在榻上。

公元前四七九年,终于溘然长逝,享寿七十三岁。

七 孔子封号

  后世帝王对孔子谥封代有变更,因此称号亦不一。

初为鲁哀公十六年,谥孔子为尼父,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魏称文圣尼父,北周称邹国公,隋称先师尼父,唐初称褒圣侯,至太宗贞观十一年召尊孔子为宣父,高宗时称太师、先圣,中宗时称隆道公,玄宗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为元圣文宣王,五年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再加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厘正祀典,始为木主,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世祖入关代明称帝,对孔子仍极尊崇,于顺治二年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中国古时立学,有释奠之制,即于仲春及仲秋之上丁日,有祭奠先圣先师之仪式,自汉以来,皆奉孔子为先师,而先圣则为周公,至唐高宗时移周公于武庙,孔子始合先圣先师为一。

八 孔子年表

西 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