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297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城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顾城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顾城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顾城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顾城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顾城诗歌赏析.docx

《顾城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城诗歌赏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顾城诗歌赏析.docx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1≡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

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卜早晨

EI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卜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

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

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

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闻下自己

画卜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

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_

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谢悴说顾城:

“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

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

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

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

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

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

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

顾城说: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

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

(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

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

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

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

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范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

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

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

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

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范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

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读的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被戕害与被强奸。

当所有诗句不是直言不讳,就是微言大义;读者要么只看到一种赤裸裸的煽情和无从参与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号压得失去判断、丧失了个体鲜活的感性与悟性。

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诗的欣赏可言?

当欣赏成了不可能,又哪里会有什么欣赏的快意和兴趣?

而既然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对诗歌的关注与热情了。

当然这是后话。

既然诗歌是一种敞开,那么也许这种相互纠缠混合的混沌状态才是它的真实状态和原生状态。

但是既然诗歌同时又是一种命名,那么它就必然会有哪怕截然不同却一定切实存在的具体意向。

解读的自由不是盲目与不可确定,而应该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确定。

所以我抓住了“却”字作为我的诗歌“确定”的契机。

正如上文已经有所提及的那样,一切可以从对“却”字的不同命意开始。

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

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

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

“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

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

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

这种理解是《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却”的意义理解为一种反讽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

这样,英雄主义的色彩便被极大地消解。

诗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姿势,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嘲笑。

“黑暗”在这里压倒了对光明本该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

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为唯一可用来追求的武器也已经被黑暗所俘获、所污染。

“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间形成了不可抹灭也无法调和的悖谬。

谁如果去打破它,谁就应该受到失败和嘲笑。

只是在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英雄主义的退守里其实也能够包含着一丝时不我与的进击。

嘲笑因为发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虽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极的。

这样的理解少了许多悲壮,多了一些苦涩;少了一种顽强不屈的“韧”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颓丧。

就像接受一种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更接近顾城本人的真实。

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

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

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

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

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

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

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

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圭寸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

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一一而不是“我们”一一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及其张力。

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

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

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

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张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

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

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

到了2003年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

2007年,又再次聆听了郑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

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

题记

、闲谈顾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

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

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

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

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

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

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

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

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

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

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

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

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

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

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

他说:

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

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

二、另眼赏读《一代人》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

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

顾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两行,读后却难以忘怀。

这大概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是“诗本身”的深层意象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

诗的标题“一代人”又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

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

在这里,“黑夜”是黑暗岁月的象征;“眼睛”象征一代人心灵的觉醒;“光明”象征真理和未来。

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意境奇特、充满活力的象征体。

在黑色的画面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孕育着那冲破黑暗的力量。

黑夜是可憎的,但又是黑夜创造了它的对立物。

诗作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它概括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灵里程,表现了诗人寻找光明和真理的信念。

这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结构是完整的,因为它很完整地把一个意思表达了出来——对于过去一个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单是这一句所含纳的更

为深广的意味就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受到强烈影响并意味深长。

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之外,常常最终面对的宇宙和生命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

我认为顾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歌艺术家。

还有人可能会感觉这“黑色的眼睛”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为什么这眼睛只能是黑夜给予的,为什么黑夜所孕育的双眼要背叛地寻找它的反面——光明,为什么这双眼睛就不能习惯黑夜。

而读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后,几乎没有人会不停下来想想,“光明”是什么,能寻找得到吗?

“留白”做的好的诗,会让人有一种想续写它的冲动,却最终发现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

如果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两行字之后再加上一两行,那该写什么,恐怕没有人敢这么做吧。

这正是《一代人》既空白又丰富之处。

顾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节制了自己的冲动,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读者。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童话诗人”,顾城的创作显在沉浸于他自我编织的人的“生命幻想曲”时,丝毫没有忘记个人、

诗歌对社会道义的独特承担。

诞生于1979年的

顾城的小诗《一代人》短小精悍,不仅彰显了

优秀诗歌寓意无限、回味无穷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体现了顾城的这种积极的“文以载道”的努力。

《一代人》可能不是顾城最好或者说和他的朦胧诗人以及“童话诗人”的头衔最吻合的诗篇,但不容否认,它却是顾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诗潮”创作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经典特征的诗作之一。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们走来走去

他们围绕着自己

像一匹匹马

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1982年7月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及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

这首诗短短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及了现实生存挣扎与死亡命定的严峻谜面。

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

正剧、闹剧、悲剧、喜剧⋯⋯

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

“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

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异己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团团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

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异己力量规定的重围中。

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

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

人围绕着自己团团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地狱又是自身的囚徒。

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

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

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新诗潮中被广泛应用。

它常常扮演先驱者、觉醒者、探索者、冒险者、叛逆者的角色。

可是没有人“告诉”蒲公英,他们终究飞不远,也有可能他们明知飞不远,还是义无反顾地“远云”,他们拒绝种种被异化的现实的“黑夜”,尽管他们明白:

他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

所有这一切都要被死亡这位“细心的收割者”所捕获。

诗人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绝不丢下任何一穗麦子。

从蒲公英的相对自我肯定(“飞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远去”“不会丢下”)实质上涉及了生与死的命题。

诗人在此似乎放弃了生的坚执而肯定死的威力,虽然他的否定心平气和,口气很是客观,但那宿命的意绪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种挣扎,一种平静的绝望。

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说:

“绝望是一种最终的或边缘的境遇。

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

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无力去肯定自己,结果便是它想放弃这一认识及其预设,放弃那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不想摆脱自己——而这是做不到的。

绝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逃避的孤注一掷

的意图。

”顾城有没有彻底陷入死亡的绝对宿命呢?

他把平静的绝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飞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现“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远去"。

毕竟他还清醒:

整个人类的生命可以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绝望而作的持续努力,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

昨天,像黑色的蛇昨天

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它活着是那样冷死了,更不会热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现在它死了

压在一座报纸的山下难以捉摸无数铅字像蚂蚁般聚会讨论着怎样预防它复活

一九八O年九月“昨天/象黑色的蛇”,这么一个有亮度、有色彩、有质感的比喻,一下子令人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

黑色的蛇,这么一种狰狞、恶毒,让人不寒而栗的动物,与我们昨天那段恶梦般不可思议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从感觉上作用读者,以激起读者内在的情绪、情感。

深入事物的内质,把两种给人感觉上相近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构成新鲜有力的比喻,以达到内在的准确,这是现代诗人所追求的。

那么一个疯狂变态达十年之久,兽性战胜人性,假、恶、丑蹂躏真、善、美的昨天,正象一和冰冷的、黑色的蛇,“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让人心有余悸,不堪回首。

痛定思痛,这条“难以捉摸”的蛇,会不会僵而不死,再度复活?

“怎样预防它复活”,光靠“无数的铅字”?

对于一个血液里沉淀着过多封建因子的社会,对于一个头脑容易昏胀、发热而又缺乏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民族,要想防止悲剧重演,假、恶、丑再度横行,力量在哪?

措施在哪?

诗人在深沉地思考着,也在隐隐地担心着。

用诗的方式处理具有深层反思意义的题材,这首诗是成功的。

这主要在于诗人用意象代替情绪的发泄,代替议论。

象蛇这样一个意象就暗含着诗人对昨天那段历史的情绪。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主张诗应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发泄,以准确的物质关系象征非物质关系。

这首诗正有这样的特点。

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告别的结果总是相见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是信么?

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有一座我们的花园我们曾在花园游玩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它明亮地微笑着多么温暖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然而没有,烟在飘散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路还可以看见走吧,越走越远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

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

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

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

”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

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

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

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

中“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

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