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docx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整个社会大环境)然后再分角度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汉代儒学的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简单应用)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综合运用补充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儒学内容的角度与当今相联系)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从把儒学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角度)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识记)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
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第二章中国古代科学文化
(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从发明、改进、外传及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唐朝: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唐:
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五代、宋:
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战国:
司南。
北宋:
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13世纪:
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
(从两个角度,对自身对世界)
①对中国:
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对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综合运用补充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分析问题的几个角度来分析)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这方面的练习题不少)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2010年安徽文综还加上了传承性,所以要活学活用,注意结合材料)
三“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社会环境也就是社会大背景)
说明: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四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同上面的分析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而已)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本节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注意联系当时的大背景,记住那句话,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
“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
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⑴《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
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⑶《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代表:
屈原的《离骚》。
3、汉赋:
汉代的一种文体。
4、唐诗
“诗仙”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宋词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李清照。
6、元曲: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注意几个不同派别在学习西方上面的不同)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
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
“自强”、“求富”
作用:
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
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
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
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作用:
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封建主义同资本主义的一次正面冲突)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性,爱国性,从背景的角度,进步性,从内容上说,启蒙性从作用上说)
新文化运动: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派别: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性质:
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
脱离广大群众;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简单应用)
内容:
“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心:
民权主义
实践:
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作用
背景:
①孙中山的多次挫折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
明确的反帝要求)
作用:
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的特点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