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739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docx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政治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

2007级1班

学号

2007150101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1日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内容摘要:

西方近代认识论包括两个主要系统,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人类的知识究竟是先天固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这是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争论不息的哲学话题。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是人生来就拥有的,持一种“天赋观念说”;经验论者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洛克的《人类理智论》批判天赋观念说,莱布尼茨又站在天赋观念说的立场著《人类理智新论》对洛克的天赋观念批判进行反批判。

本文首先讨论了天赋观念说的起源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基本含义,然后论述了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以及莱布尼兹的反批判,最后对天赋观念之争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天赋观念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批判反批判

OnLocke'sCritiqueofInnateIdeas

andLeibniz'sAnti-criticism

Abstract:

TherearetwomainsystemsinmodernwesternepistemologywhichareRationalismandEmpiricism.Ishumanknowledgeinnateorgainedfromexperience?

ThatisthephilosophicalissueinRationalismandEmpiricism.Rationaliststhinkthathumanknowledgeisinnateinhumanmind,andadheretothetheoryofinnateideas,whileempiricistsclaimthathumanknowledgeisgainedfromexperience.Lockecriticizesthetheoryofinnateideasinhis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ing,butLeibnizwroteANew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andanti-criticizesLock'scriticismonthepositionofinnateideas.

InthepapertheauthorfirstlydiscussestheoriginofthetheoryofinnateideasandthebasiccontentsofDescartes'innateideas;secondlytreatsLockes'criticismtothetheoryofinnateideasandLeibniz'santi-criticism;finally,analysesthemeaningofthecontroversy.

Keywords:

innateideasDescartesLockeLeibnizcriticismanti-criticism

 

前言........................................................1

一、“天赋观念”的由来与基本含义..............................2

(一)柏拉图的“天赋观念”思想............................2

(二)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含义......................3

二、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4

三、莱布尼茨的反批判.........................................7

四、对“天赋观念”之争的评析.................................9

参考文献....................................................11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前言

哲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上,相互影响,相互继承,相互批判,力图以业已积累起来的资料为基础,运用自己设想的最佳方式来解决哲学问题,建立哲学体系。

由于人类历史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能够圆满地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能够一劳永逸地对所有哲学问题作出绝对确实可靠的结论,从而达到其哲学体系不需要再发展的地步。

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和写作,这就推动了哲学不断前进。

哲学思考是一种高尚的理智活动,这种活动构成了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不同时代的哲学研究课题不同,其课题所体现的精神和研究课题所用的方法也有差异。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哲学关注和探索自然事物的本质,偏重存在论的研究。

在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笼罩一切,哲学变成它的奴婢。

但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还保留一定的独立阵地,在有关共相和个体的问题上,展开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

这实际上突出了认识论的地位,使对认识论的思考居哲学各个分支领域之前列。

时至今日,可以说认识论独占鳌头,是哲学的前沿。

在认识论体系中,人类的基本认识方法或者说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

以归纳法作为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经验主义,以演绎法作为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互对立。

人类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

这是笛卡尔、洛克和莱布尼茨之间争论不休的哲学话题,也是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派别论战的焦点之一。

关于这场论战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国内外很多学者作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然而,对于天赋观念的由来和发展、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以及莱布尼茨的反批判的哲学论述,主要散见于一些相关哲学史的书籍或某位哲学家的哲学专著中,对这一论战进行系统论述的成果较少。

因此,本文试图摆脱对这一论战业已形成的一些观点,抒发自己的独立见解。

当然,鉴于本文是一篇基础型学士论文,另外由于在资料的占有、本人知识积累和理论修养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文章中必定存在诸多纰漏和缺憾,敬请论文指导老师和各位论文评审员以及兴趣爱好者不吝批评和指正。

一、“天赋观念”的由来与基本含义

在介绍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兹的反批判之前,我们先介绍“天赋观念”思想的由来及其含义。

(一)柏拉图的“天赋观念”思想

“天赋观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唯理论者笛卡尔的著作中,并且在近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天赋观念说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它的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天赋观念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虽然没有使用“天赋观念”这个词,但是就其思想形式来讲,已具有天赋观念思想的雏形。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

真实的东西应该像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那样是不动不变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永恒不变的普遍“概念”。

但是,普遍“概念”不是只存在于人的心中的思想范畴,而是在心灵之外独立存在的,柏拉图称之为“理念”或“相”、“型相”。

柏拉图把世界看成是一种理念性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原因是理念”,“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

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而我们的感官所感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就是说明这两种世界的对立关系。

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提出了“天赋知识论”。

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未学过几何的小奴隶谈论几何学上的问题,苏格拉底对小奴隶只提问,就使小奴隶说出了他原来并不具有的几何原理。

柏拉图以此为例说明,人具有一种天生的、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

他认为人们的灵魂在取得人形之前,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着知识。

但是,灵魂在取得肉体且投生到肉体以后,由于受肉体的玷污,把它原有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

为了重新获得灵魂中那些原有的知识,必须经过后天经验的“学习”。

而这种“学习”就是对灵魂中原有的知识进行“回忆”的过程。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灵魂回忆说”。

他说“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

这就是一种回忆,回忆到我们的灵魂随着神灵游历时所见到的一切;那时它高瞻远瞩,超出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东西,抬头望见了那真正的本体。

”“我们必定在以前某个时候已经学到了现在回忆起来的东西。

但是,如果我们的灵魂不是在投生为人以前已经在某处存在过,这回忆就是不可能的。

“灵魂回忆说”在柏拉图的认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回忆说,使得他成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奠基人,为近代理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唯理论者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认识论,复活了柏拉图灵魂回忆说中的部分思想。

(二)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含义

笛卡尔是新兴科学的拥护者,经院哲学的叛逆儿。

他秉着对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宣扬理智的旗帜,推翻权威的束缚,撞破了禁锢知识的围墙,开创了唯理论的先河,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哲学认识论的征程。

笛卡尔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知识的确定性。

因此,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观念如何产生,而是指出如何获得知识的确定性问题。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含义比较庞杂,不仅在不同时期表述有差异,而且就是在同一本著作中,也能看到不同的用法。

根据笛卡尔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部分有关哲学的书信,我们认为他的天赋观念说的含义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普遍原则和公理是天赋的。

笛卡尔认为,有很多原则和公理是天赋的,它们包括:

每一现象必有原因;我思故我在;结果不能大于它的原因;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观念;还有几何学的一些命题,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直角等等。

笛卡尔把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叫做“天赋观念”,并给予它们很高的地位,认为根据它们进行演绎得出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

二、“上帝”的观念是天赋的。

笛卡尔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形而

上学中,首先提出“我思”的问题。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即使我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

于是,他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结论和原则,并把它作为“研究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笛卡尔从这个“第一原理”出发,逐步深入推论,他借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法论证了上帝必然存在。

笛卡尔把“上帝”的观念看成是天赋的。

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录》中进一步发挥了《方法论》中的论点,指出上帝的观念不是由感官得来的,亦不像是可感事物呈现于感觉器官时我们所得的观念那样,突然呈现出来的,也不是我内心自造的产物。

因此,我们只得采取另一种论证,说这是天赋的,正如“自我”的观念是天赋的一样。

上帝为什么在我们受生之初,就把这个观念植入于我们心中,因为他这样做正如匠人在自己的作品上印了一个标记似的。

三、简单性质的观念是天赋的。

笛卡尔把简单性质的观念也视为天赋的。

所谓“简单性质”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们是不可化简或不可分析的简单的观念;第二,它们是作为思维的最终形式强加于心灵的最终观念。

笛卡尔在《指导心灵的规则》中指出,所有简单性质本身是已知的,与错误完全无涉,错误产生于判断。

我们的任何知识都不能超出简单性质,不是简单性质本身,就是简单性质的组合。

笛卡尔把简单性质的观念分为三种,

(1)纯粹理智的简单性质(比如关于认识活动本身,关于怀疑,关于自我,关于精神等性质),笛卡尔认为纯粹理智的简单性质是必须用天赋的自然之光才能认识的性质,是我们的理智借助于天赋之光,而不是借助于任何物质形象所认识的,因而关于它的观念是天赋的;

(2)物质的简单性质(比如形状、广延、运动等简单性质)。

笛卡尔认为,物质的简单性质是我们在形体中才能察觉到的,所以这些观念不是经验得来的,因而关于它的观念也是天赋的;(3)一般的简单性质。

笛卡尔认为一般的简单性质既属于物质的东西,也属于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既能够由纯粹理智,又可以通过理解物质对象的映像的能力来认识,这种简单性质包括存在、统一和延续等。

笛卡尔有时把这类简单性质与公理混合来用,比如,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一加一等于二等,这些既是数学公理,又是数学的简单性质。

笛卡尔指出,虽然这种一般的简单性质与物质有关,但是它们能够“被理智独立察觉”,因此,这种一般的简单性质的观念也是天赋的。

值得注意的是,笛卡尔认为,所谓天赋观念是指不来自感官的,也不是虚构的观念。

笛卡尔把观念分为三种:

天赋的观念;来自感官的观念;自身虚构的观念。

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天赋观念”并不一定只指头脑中生而固有的,而主要是指不是直接来自感觉经验的观念。

二、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笛卡尔天赋观念论遭到了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

在经验论者看来,“天赋观念”论违背了科学,使科学不尊重事实而陷入纯粹的思辨,有碍于科学的发展。

因此,只有驳倒了“天赋观念”论,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平道路,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论证奠定基础。

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论所进行的批判中,洛克的批判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系统、最猛烈的。

洛克在认识论上坚持其经验主义是从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开始的,这也是其著作《人类理智论》首先讨论的问题。

他在《人类理智论》的第一卷中,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从而提出了“白板说”。

该理论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就像“白板”或“白纸”一样,没有任何的观念,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作用于我们心灵这块“白板”时所留下的痕迹,即认识的来源是经验。

洛克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

他说“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概念或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因为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很容易承认,既然上帝已经赋予人以视觉和一种用眼睛从外物接受颜色的观念的能力,如果还要认为颜色的观念在人心里是天赋的,那就是不妥当的了;还有,我们既然可以观察到,在我们自身之中,就具有一些足以容易而可靠地获得关于某些真理的知识的能力,容易和可靠到好像这些真理原初就印在心灵上似的,却还要把这些真理归之于天生的印象和天赋的记号,那也是同样不合乎道理的。

洛克还指出,天赋观念论者的一个重要论据是人们都普遍地承认,有一些思辨和实践的原则,是一切人类所一致承认的,即“普遍同意”,因此是天赋的。

洛克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反驳这一观点:

第一,并不存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洛克说:

“人们虽然应用普遍的同意作为论证来证明天赋的原则,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论证似乎还正可以解证出,根本就没有所谓天赋的原则,因为一切人类并没有公共承认的原则。

第二,就算真的有“普遍同意”的原则,也无法证明有什么天赋的东西。

他说:

“‘普遍的同意’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纵然事实上真有一些真理为全人类普遍同意,那也不足以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如果能够指出人们对于他们所同意的那些事物还可以有别的途径达到这种普遍的同意的话;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天赋观念论者主张的“普遍原则”天然“印”在心上,所以人心能产生普遍同意。

洛克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他说:

“所有的儿童和白痴显然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原则(指“存在的东西存在”和“同一物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引者注),这就足以证明并没有所谓普遍的同意存在了,而这种普遍的同意,应该是一切天赋真理必不可少的伴随物。

紧接着,洛克批判了天赋的实践原则。

他明确地说: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在此基础上,洛克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了“良心”、“道德原则”、“实践原则”、“德行”等都不是天赋的。

最后,洛克深刻地批判了天赋的“上帝”观念。

他说:

“古人在史传上所贬斥的那些无神论者不用说了,即在近代,自航海以来,人们不是曾在色尔东尼海湾、以及巴西、布鸞岱、嘉里伯群岛发现了整个的国家,没有上帝底观念,并且不知道宗教么?

”因此,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

洛克还进一步举例说出,中国的统治阶级、士大夫们都固守中国的旧教,都是纯粹的无神论者。

因此,洛克认为,即使人们信仰上帝,也会因国度和民族的不同,他们对上帝的观念也不同。

假如上帝的观念是天赋的,它必然在所有人身上表现出观念的一致性,应不会有任何的差异,但现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

他说:

“纵然一切人类到处都有一个上帝底观念(历史告诉我们以相反的状况),我们亦不能因此就说那个观念是天赋的。

因为我们所见的国家,虽然都是上帝一名,而且对他有一些含糊的意念,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那个意念是人心上自然的印象。

”洛克进一步指出“上帝的观念既然如此,因此,我就想任何观念更是不配称为天赋的。

洛克还揭示了天赋观念论对于人类认识的危害性。

他指出,天赋观念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天赋观念论把人类变成了思想的懒汉,使人类放弃了独立的理性和判断,从而妨害了科学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权威的盲目信仰,使人类遭受宗教和一些不恰当学说的支配,丧失了人类在认识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是经验论者对唯理论者在认识论方面的一次重要批判。

洛克以清晰的推论和用雄辩的事实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刻地批判,他是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对当时唯理论天赋观念论的一次清算和总攻。

洛克的批评和清算使得唯理论者的天赋观念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唯理论者莱布尼茨站在先验论立场对洛克的反天赋观念论进行了反批判,为天赋观念学说进行了深层次的辩护并对其进行了改造。

三、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西方近代唯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坚决反对洛克的经验学说,强调有不由经验而来的天赋观念。

他站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立场,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撰写了《人类理智新论》,以对话体的形式,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进行了逐章逐节针锋相对地反驳。

莱布尼茨在其著作《人类理智新论》的序言中就指出:

“灵魂本身是否象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象一块还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白板(TabulaRasa),是否在灵魂中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还是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我和柏拉图一样持后面一种主张......。

在这里,莱布尼茨认为在我们的灵魂中是存在着天赋观念的。

经验是发现或者注意到这些天赋观念,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经验只是了解和认识知识的一种“机缘”,而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

只有天赋观念才是真正的知识,它存在于心灵中。

莱布尼茨明确地说出:

“我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由笛卡尔先生所曾经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的。

现在,我按照这个新的体系走得更远了;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

莱布尼兹指出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他说:

“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然而印证一个一般真理的全部例子,不管数目怎样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不能得出结论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将来也永远会同样发生。

”在这里莱布尼茨正确地指出了只靠感觉经验而不运用理性思考的人是无法达到真正的知识的。

因为经验主义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而归纳法本身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它不能穷尽一切,只能归纳过去,无法归纳未来。

所以,只凭经验得到的知识永远是一些个别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可以说,莱布尼兹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经验论者的局限性。

洛克严厉地批判了天赋观念的“不证自明”和“清晰明了”,莱布尼茨不再说天赋观念是“不证自明”和“清晰明了”的,他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

他把天赋观念论发展和改造成天赋观念的“潜在”说。

他说:

“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的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

”他相信,通过感觉提供的机缘,我们能够发现心中的法则。

“诚然我们不能想象,在灵魂中,我们可以象读一本打开的书一样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就象在布告牌上读到审判官的法令那样毫无困难,毫不用探求;但是只要凭感觉所提供的机缘,集中注意力,就能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法则,这就够了。

洛克认为,说有一些真理印在我们的灵魂之中,而我们的灵魂对他们又毫不知觉,这是一个真正的矛盾。

对此,莱布尼茨反驳说,“我们有无数的知识是我们并不总是察觉到的,甚至当我们需要它们是也还察觉不到......。

”莱布尼兹相信,我们的察觉和反省能力有限,不能觉察到所有的知觉:

“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征象,都使我们断定任何时候在我们心中都有无数的知觉,但是并无察觉和反省;换句话说,灵魂本身之中,有种种变化,是我们察觉不到的,因为这些印象或者是太小而数目太多,或者是过于千篇一律,以致没有什么足以使彼此区别开来......。

莱布尼茨又用“大理石”作比喻,批判了洛克的“心灵白板说”。

他说:

“我也曾经用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来作比喻,而不把心理比作一块完全一色的大理石或空白的板,即哲学家们所谓Tabularasa(白板)。

因为如果心灵象这种空白版那样,那么真理之在我们心中,情形也就像赫尔库勒的像之在这样一块大理石里一样,这块大理石本来是刻上这个像或别的像都完全无所谓的。

但是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像比别的像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像),而赫尔库勒的像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了,虽然也必须要加工使这些纹路显出来,和加以琢磨,使它清晰,把那些妨碍其显现的东西去掉。

”这是莱布尼兹批判洛克、主张天赋说的著名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莱布尼兹实际上以退为进,把“天赋观念”变成了“天赋能力”。

如果在“能力”的意义上讲“天赋”,洛克实际上是可以接受的。

两人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相互靠近。

莱布尼茨对洛克的反批判同其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

结合其单子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主张天赋观念说的逻辑必然性。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认识论是以单子论为基础的。

莱布尼茨所设想的“单子”是这样一种单子:

它没有广延,没有形状,没有部分,绝对不可分,只有质而没有量的差别,实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上的点”。

由于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

”“而推动这个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是‘欲望’或‘欲求’。

”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单子所组成的,自然,人类的心灵也是由这样的单子所组成的。

而单子是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因此,一个外在的东西不可能影响或改变单子内部,所以,人类心灵的认识也是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在经验所给予的。

这样,他便彻底否认了观念可以从外面进入心中,否认了知识的经验来源。

四、对“天赋观念之争”的评析

洛克与莱布尼茨围绕天赋观念问题展开的争论是经验论与唯理论交锋的精彩篇章。

通过批判与反批判,我们看到了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各自合理性的一面以及各自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

唯理论者之所以提出天赋观念说,与他们的哲学目的和哲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唯理论者的共同观点是,感觉经验不可靠,且所用的方法——归纳法也只能提供一些个别、具体的例子,归纳法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它不能穷尽一切,这就导致了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知识没有普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