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12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学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5·江西南昌一模·25)25.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B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西鹰潭一模·27)27.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

这说明宋朝(  )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解析】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屋买卖时得按照先考虑亲族是否购买,再考虑四邻最后他人的顺序,不是自由买卖,故C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江西上饶二模·26)26.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丁银制度

【解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

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江西新余二模·24)2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分封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A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B项正确;井田制下庶民和奴隶在诸侯封地上集体耕种,无所谓“富者……贫者”,都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而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后,富者也不会“租种”,故C项错误;因军功而受赏,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24)24.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户籍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中“催驱赋役”可知古代户籍与政府征收赋役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古代户籍与基层管理有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古代户籍与土地私有制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户籍与严刑峻法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6)2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

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江西新余高三上学期期末·40)40.(25分)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

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

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

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份,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

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

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

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0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份”、“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

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相应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宋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一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可以得出相关答案。

【答案】

(1)内容:

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

(6分,三点即可)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4分)

8.(2015·江西上饶一模·40)40.(25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6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

(1))从材料一“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等信息可知,宗族制度满足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从材料一“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可知,宗族制度满足了小农经济生产的需要,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有关。

【答案】

(1)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分)

政治: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

(3分)

9.(2015·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27)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

在东北,由于清廷封禁政策的松驰,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

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

“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

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

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

光绪前期全球华侨有300万,到宣统三年(1911)达到63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洋再掀高潮,民国二十七年全球华侨已有920多万。

南方各省交界的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但规模与上述方向的移民相比就小得多了。

——摘编自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移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5分)

【考点】

(1)中国近代移民运动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

”可以得出移民方向呈多向性。

““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

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

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

”可以的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第二小问从缓解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等来回答。

【答案】

(1)特点:

移民方向呈多向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每点1分,共2分)

影响:

有利于缓解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每点1分,共3分)

10.(2015·江西新余二模·40)40.(25分)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

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