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08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docx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论文题目: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2014年7月20日

 

目录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和发展2

1.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2

1.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简史2

1.3.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态势2

1.3.1.转基因食品种植面积扩大2

1.3.2.转基因食品种植种类增多3

1.3.3.基因食品种植覆盖面广3

2.转基因食品的特点3

2.1.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的特点3

2.1.1成本低、产量高3

2.1.2.转基因食品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性4

2.1.3.保鲜性能强4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4

3.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4

3.1.1.毒性问题4

3.1.2.过敏反应问题5

3.1.3.营养问题5

3.1.4.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5

3.2.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6

3.2.1.转基因植物可能会成为杂草6

3.2.2.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移对近缘物种潜在的威胁6

3.2.3.产生超级害虫7

4.总结与建议7

4.1.对转基因食品的总体评价7

4.2.建议8

5.参考文献9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和发展

1.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

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酵母疫苗,转基因工程菌抗生素,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1.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简史

转基因植物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

进入21世纪以后,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异常迅速,1998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2780hm2。

美国最多,占74%;中国不到1%。

转基因植物按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

转基因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分别占77%和22%。

1999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总面积达4000hm2,其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占99%,此外中国、印度等国也有一定量的种植。

2002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5870hm2,主要生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

1.3.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态势

1.3.1.转基因食品种植面积扩大

转基因作物是从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的,世界种植面积约为170万公顷,2001年增加到5260万公顷,约是1996年的30多倍,相当于西班牙的国土面积。

在此基础上,2007年间又迅速扩大到1.143亿公顷,2009年,更是发展到1.34亿公顷。

由此发布的数据显示可见,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势头强劲。

1.3.2.转基因食品种植种类增多

全球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土豆、烟草、番茄、南瓜和木瓜等。

其中,前四种转基因作物占主导地位。

据专家提供的权威资料,2010年,全球大豆面积的81%、棉花面积的64%、玉米面积的29%、油菜面积的23%,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品种,这4大作物在2010年全球总种植面积达1.5亿公顷,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技术已让全球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产量分别增长了8350万吨、1050万吨、1.305亿吨和550万吨。

1.3.3.基因食品种植覆盖面广

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仅6个,2007年数量增加到了23个,其中包括12个发展中国家和11个发达国家,2010就由2009年的25个增长到29个(占世界人口的59%),其中19个为发展中国家。

预计到2015年将有40个国家采用此项技术。

2.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2.1.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的特点

2.1.1成本低、产量高

据初步统计,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的成本是传统产品的60%~80%,二产量增加5%~20%,有的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对于一个生产商来说,如何获取最大利润是商人的行商宗旨,转基因技术不但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产量,提高利润,难免生产商会“波浪式”的应用这个技术,只要一家开始使用,就会出现一批有一批的使用次技术的生产商。

2.1.2.转基因食品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性

这个特点就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具有特定性能的基因(例如抗草、抗虫)转入到特定的农作物中,这样转基因农作物就有了这些特定基因所产生的性能,又在农作物的培养阶段给生产商降低了成本,同时农作物增加的新特性又将其的生存能力远远大于传统食物,提高了转基因农作物的生产量。

2.1.3.保鲜性能强

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了食物的保鲜性能。

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NA转基因番前,储藏和保鲜时间延长。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3.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3.1.1.毒性问题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引起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基因改造过程中可能“携毒”。

基因操作包括基因改造、拼接和导入等程序。

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影响最大的是这些外来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安全性。

二是基因编码改变可使无毒物变有毒。

在生物的培植过程中,编码基因本身可能会发生改变,有时会整个基因丢失,有时会丢失基因的一段,有时会丢失基因序列上的一个核苷酸,或有时会由另一个核苷酸取代了原来的核苷酸,等等。

编码基因发生改变的后果就是编码产物的改变。

这种改变经常导致整个产物性质的根本改变。

可能使原本无毒无害的产物变成了有毒有害的物质。

外来的基因重组体导入生物体,对生物体原来基因组的某些基因的运作也会产生影响。

可能会使原本沉默的基因活动起来,或使原本活动的基因沉默下去。

这种现象经常导致产品中某些重要成分的出现或消失。

就是在外来基因和原来基因都正常的情况下,转基因生物还可能由于增加了新成分,特别是增加了某种数量较多的成分,而使产品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导致整个食物营养价值下降。

三是加工环节同样能染毒。

产品加工主要指转基因食品定型产品的加工过程,也包括在消费过程中的其他加工方式。

适当的加工方法,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原产品中的某些危害因素。

例如,动物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加热的方法消除,天然毒素可通过生化的方法降解,基因编码产物也可以在加工阶段从食品中除去。

3.1.2.过敏反应问题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

过敏性反应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原,而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性反应风险。

传统作物中,某些人对部分作物食品存在着过敏反应,食用其它作物食品是安全的。

而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原,则恰有可能把这种带有过敏反应的基因传入原本食用并不过敏的食品中。

因此,它的基因转移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

3.1.3.营养问题

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1.4.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

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

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疾病的,传统农作物普遍不存在对治疗疾病的抗生素药物的抗性。

而近年来,科学家把一种对抗生素存在抗性基因的外来基因转移到食物中,虽然一般情况下这种外来基因在肠道中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人体的体质很弱或抵抗力下降时,这种外来基因在肠道中水平转移的可能性会增大,通过转移这个基因可能就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可能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人们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这种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对某些抗生素的抗药性。

3.2.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

3.2.1.转基因植物可能会成为杂草

美国杂草科学委员会将杂草简单定义为:

“对人类行为或利益有害或有干扰的任何植物。

”杂草往往生长迅速并且具有强大生存竞争力,能够生产大量长期有活力的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具有远、近不同距离的传播能力,甚至能够以某种方式阻碍其它植物的生长。

由于杂草具有以上这些特征,所以常常给世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个物种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转变为杂草:

一是它能够在引入地持续存在;二是它能够入侵和改变其它植物的栖息地[5]。

很难预测释放转基因植物进入生态系统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以及长期的环境影响。

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潜在提高其生存能力从而可能成为入侵性杂草。

虽然只是转入了短片断的DNA,但产生的新性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关系链的新变化。

3.2.2.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移对近缘物种潜在的威胁

基因漂移是指基因通过花粉授精杂交等途径在种群之间扩散的过程。

转基因植物基因通过花粉向近缘非转基因植物转移,使得近缘物种有获得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性,使这些植物含有了抗病、抗虫或抗除草剂基因而成为“超级杂草”。

这样会促使大量化学农药的再次应用,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另外随着转基因植物不断释放,大量转基因漂移进入野生植物基因库,进而扩散开来,可能会影响基因库的遗传结构,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3.2.3.产生超级害虫

美国转基因农田里还出现了“超级虫”。

由于转基因作物并不针对次生害虫,这使得一些次生虫渐渐成为作物的主要害虫。

而除虫剂让这些害虫有了抗药性,变成超级虫,农民虽然投入更多的药物治理虫害,却仍无济于事。

美国国家科学院说:

长期实践证明,所谓防虫害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需要拿出农田的20%套种同类天然作物,以便让害虫“有饭吃”,避免它们成为抗体“超级害虫”。

就是说,转基因作物不但没能防虫害、反而促使原本是小虫害的害虫变成“超级害虫”。

4.总结与建议

4.1.对转基因食品的总体评价

转基因食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随着它的应用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虽然对于公众关心的安全性问题没有确切的结论并且转基因食品的研制目前大多数只有动物实验,并无人体实验,也无长期的观察,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尚不成熟,现在对基因结构,基因间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节机制了解得还相当有限,它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不免有时候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如果为了一己之私或团体利益而牺牲公众的健康,那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因此,对于转基因技术现在断言其没有风险也为时尚早,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或单纯的技术进步,而以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去冒巨大的风险。

科学技术不仅要发展,还要同时兼顾到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两者为代价。

我们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争论的目的,并非是要遏制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而是要力图通过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争论思考转基因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引导转基因食品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使人们继续改善和提高转基因技术,发掘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巨大的潜力,防范其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向。

“只有合理运用技术,控制和指导技术的所作所为,我们才有希望使社会生活比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如人意,或者说一种实际的而不是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

如果转基因食品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当然不能任其发展,如果转基因食品有害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将被迫付出代价以挽回损失,当然要慎重对待。

4.2.建议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应科学对待。

转基因食品既然是一项科学研究,那就有它自己内在的逻辑性。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引发的争端,很多仅是公众关心的、可能性的理论推论,并无科学证据。

一方面,国外在进行转基因食品动物实验时,对可能会导致人体过敏反应的极少数品种,已很快停止其生产。

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的一段时间,也没有发现一例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出现其危害人体健康的例子,可以说它是安全的。

此外,任何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试验观察,都必须严格遵循试验原则:

有足够大的群体,严格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以科学求证基因食品安全性数据。

因此,绝不能观察到个别问题就妄下结论,武断地说转基因食品有问题。

另一方面,许多人担心吃转基因食品会将动植物基因转移到人体中,这其实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误解。

几乎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无论这个基因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DNA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基因带到人的基因组里。

从这个角度上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并无差别。

我们既不能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放任自流,也绝不能因噎废食,而延误了高新技术的发展。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发展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很大。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将会释放意想不到的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现实的问题。

因此,对转基因技术过分渲染,夸大其风险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用时间来检验,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使其在保护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更大限度的造福子孙后代。

5.参考文献

[1]平静.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伦理思考[D].辽宁:

渤海大学,2012.

[2]卢宝荣.转基因职务的生物环境安全[J].生命科学.2011,23

(2):

186-194.

[3]郭建英,万方浩.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

(2):

515-522.

[4]张永军,吴孔明.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02,22(11):

1951-1959.

[5]徐文涛.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级策略[J].生命科学.2011,23

(2):

179-165.

[6]李斌.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几点思考[N].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