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91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 最新.docx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上册九月月考检测试题最新

武威五中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月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重创(chuàng)寥廓(liáo)陛下(bì)

B.瞋目(chēn)忤视(wǔ)拜谒(yè)濡缕(rú)

C.漫溯(shuò)河畔(pàn)颓圮(pǐ)拊心(fǔ)

D.长篙(hāo)荡漾(yàng)鲰生(zōu)美姬(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萧瑟遏制戈壁滩激浊扬清B.衣袖苍桑势利眼漫山遍野

C.犒赏凄惋水龙头迫不及待D.榆阴真谛挖墙角山青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1.2元,逐渐跌到现在的每股收益0.18元。

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曾有过20次在职业网球赛场上交手的记录,结果两人名赢10次,可谓平分秋色。

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B.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1页)

D.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可爱的乡音。

5、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夫晋,何厌之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敢以烦执事

大王来何操

A.

/

/

B.

/

/

C.

/

/

/

D.

/

/

/

/

6、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艾青写的。

他的早期诗作主要收于诗集《大堰河》和《马槽集》中。

C.《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之一,该流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徐志摩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小题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

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

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

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

1969年,DNA限制性内切酶被发现。

1971年,斯坦福大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2页)

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

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

这使伯格非常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性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

在与其他分子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

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

“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

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18年第2期,有删改)

7、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3页)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声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9、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它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有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推进科学的发展,造福人类。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踢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踢之彘肩。

”则与一生龙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遗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D.毫毛不敢有所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D.故遣将守关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4页)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嗔目眦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

④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⑤今沛公先破秦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

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人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

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四、(20分)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译文: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187-1118):

字那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5页)

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16、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2),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知;,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大行不顾细谨,。

(《鸿门宴》)

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至20小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夭;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

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

“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

”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莱,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

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6页)

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凑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雄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

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

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

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持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

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

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

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

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

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

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7页)

17、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18、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②至④段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分)

19、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20、

(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3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心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六、语言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包含的人生哲理。

(不超过25个字)(3分)

21、驴子驮盐过河,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感觉轻了很多,驴子很高兴。

又有一天,这头驴子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海绵吸了很多水,驴子再也站不起来。

22、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

(3分)

爸爸,妈妈:

刚才接到班主任通知,本周六,周日学校召开秋季体育运动会,我不回来,下周六回家。

23、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语段文意贯通。

(5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痴痴地迷上了文学。

如果说文学是桑叶,我就是春蚕;,

;,。

七、作文(60分)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有的是人心灵世界的腑腑之声;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难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

请以“聆听”为题,写一篇文章。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8页)

武威五中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月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卡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2.()3.()4.()5.()6.()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7.()8.()9.()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10.()11.()12.()13.()

四、(20分)

14、(6分)

①译文:

②译文:

15、(每小题3分,共6分)

(1)答:

(2)答:

16、(每空1分,共8分)

(1)

(2)

(3)

(4)(5)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9页)

五、(20分)

17、(4分)

(1)答:

(2)答:

18、(4分)答:

19、(4分)答:

20、

(1)(3分)答:

(2)(3分)答:

六、(11分)

21、答:

22、答:

23、答:

七、作文(60分)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10页)

 

高一年级语文共12页(第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