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768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docx

狄仁杰的儒学人生526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浅析狄仁杰的儒学观

作者

陈荣淯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历史学

学号

0811030201

指导教师

金身佳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教研室)

系(教研室)主任:

(签名)年月日

学生姓名:

陈荣淯学号:

0811030201专业:

历史学

1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

浅论狄仁杰的儒学观

2学生设计(论文)时间:

2011年12月20日开始至2012年5月20日止

3设计(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

所用资源:

校图书馆,院资料室,期刊网,现代人的著作。

参考资料: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年版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版

王朝华.论狄仁杰[D].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马志强.略谈武则天的用人特点[J].山西古籍出版社等资料

4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从儒家五常分析狄仁杰的为官理念及为人品质,

第一部分,狄仁杰的的“仁”;

第二部分,狄仁杰的的“义”;

第三部分,狄仁杰的的“礼”;

第四部分,狄仁杰的的“智”;

第五部分,狄仁杰的的“信”;

第六部分,总结研究狄仁杰在今天的对于我们的借鉴

5提交设计(论文)形式(设计说明与图纸或论文等)及要求:

(1)、必须有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的简单评述;

(2)、内容要有创新性,文章结构合理,条例清晰;

(3)、参考文献的用法、写法必须符合学术规范;

(4)、正文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

(5)、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6发题时间:

2012年1月10日

指导教师:

(签名)

学生:

(签名)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人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态度,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作量,文献应用,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指导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人评定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格式、图纸规范程度,工作量,研究内容与方法,实用性与科学性,结论和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阅人:

(签名)

年月日

评阅人评定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日期:

学生:

学号:

班级:

题目: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下列材料:

1设计(论文)说明书共页

2设计(论文)图纸共页

3指导人、评阅人评语共页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

[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设计(论文)质量,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和对设计(论文)的介绍,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名)

委员:

(签名)

(签名)

(签名)

(签名)

答辩成绩:

总评成绩:

摘要

狄仁杰作为“唐室砥柱”,他为官刚正不阿,心系百姓,为后世所称颂。

受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狄仁杰家喻户晓,但也让狄仁杰的形象有所失真。

作为一名真正的儒臣,狄仁杰在做人为官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对现今的社会有许多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儒家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对狄仁杰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借鉴

 

 

ABSTRACT

DiRenjieasTheTangDynastyisaveryimportantperson,heisuprightandoutspoken,withpeopleforfuturegenerationsofpraise.Lateranumberofliteraryworksshadowring,diRenjiemakeknowntoeveryfamily,butalsoletDiRenjieimagedistortion,thisarticlefromtheConfucian"benevolence,righteousness,Wuchang:

courtesy,wisdom,theletter"tointroduceDiRenjiehaveshownitsofficialhighquality,isatrueConfucianofficials,intoday'ssocietyhasmanydrawlessonsfromameaning

KeyWords:

Benevolence;righteous;courteousreception;intelligence;touseforreference;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狄仁杰的“仁”3

第三章狄仁杰的“义”5

第四章狄仁杰的“礼”7

第五章狄仁杰的“智”9

第六章狄仁杰的“信”11

第七章结论13

参考文献15

致谢17

第一章引言

被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的狄仁杰,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依然是耳熟能详。

这与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广泛传播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其刚正严明的性格和显赫的政绩,为后世所敬仰。

但是由于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偏重于狄仁杰办案能力的描写,特别是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所著的推理小说《狄公案》以及荷兰人高佩罗的《狄仁杰断案传奇》更是把他塑造成中国的“福尔摩斯”,而让人忽略了狄仁杰其他的方面,实际上狄仁杰的断案能力只是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也就造成了狄仁杰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与历史真相有所出入。

为还原狄仁杰的真实形象,现今大部分文章与著作多描述其生平和功绩,研究其生平的有《狄仁杰生年考》(张先昌,《晋阳学刊》1983.6)、《唐狄仁杰卒年考辨》(王京阳、袁宪,《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1)、《唐邓州刺史狄君碑及狄仁杰墓考》(苏健,《中原文物》1991.2)等,更为深入的研究有、《深受武则天器重的宰相狄仁杰》(王涤武,《中国历史名臣(上)》1987.9)、《德才兼备的宰相—狄仁杰》(张先昌,殷都学刊1983年03期)、《论狄仁杰》(王朝华,2005年山西大学硕士论文)等。

前人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全面性评述,本文着重从狄仁杰的为官理念及其为人品质方面出发,力求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客观分析。

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本文只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方向来具体表现狄仁杰为官做人的某些品质,百行万善总于“五常”,儒学五常可以说是儒学价值体系的核心,从五常中我们更能发现狄仁杰的品质,感受其情怀。

通过研究狄仁杰这位唐代儒臣,对现今官员问题和道德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许多借鉴意义。

 

第二章狄仁杰的“仁”

“仁”,字面意思是从人从二,“二”在古代为“丄”,也就是“上”。

“仁”从整体上来看就是以人为贵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结合起来就是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的意思。

儒家把“仁”尊为“全德”,被认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圣贤关于“仁”的解释有很多,仅仅是《论语》中就记载了孔子弟子“仁”的多种解释: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第十二》)司马牛问仁。

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曰: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颜渊第十二》)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颜渊第十二》)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第六》)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第十七》)

这里孔子从修养和具体运用方面来解释“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仁”更多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仁也”,对于官员来说“仁”最好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时刻为百姓着想,正所谓“圣人心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官员对百姓的“仁心”,收获的肯定是百姓的敬仰之心。

而古代百姓为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最隆重的往往是自发的为其立碑建祠。

“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这是《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百姓为狄仁杰立碑,虽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这是对为官者功绩的极大肯定,自古以来能够得胜的官员多但能得民心者甚少,一将功成万骨枯,狄仁杰能够得民之欢心,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以民之利为准百姓自然愿意为之立碑。

“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

仁杰释其械,密疏曰:

‘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

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有诏悉谪戍边。

’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

‘狄使君活汝耶!

’因相与哭碑下。

囚斋三日乃去。

至流所,亦为立碑。

”这是《新唐书》中记载的百姓第二次为狄仁杰立碑,叛乱在古代是最大的罪,为越王的支党求情对其仕途来说绝非精明之举,但狄仁杰能够站出来更能见其“仁心”。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仁杰至,曰:

‘贼在远,何自疲民?

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

’悉纵就田。

虏闻,亦引去,民爱仰之,复为立祠”这是《新唐书》中记载的第三次百姓为其立碑祠,唐万岁通天(公元696年),时年已经69岁的狄仁杰可谓临危受命,朝廷亟需胜利来稳定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狄仁杰是否真有妙策,但如果没有真正“仁心”的人是不会去冒险的。

而之后“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因共毁其父生祠,不复奉。

至元和中,田弘正镇魏博,始奏葺之,血食不绝。

族孙兼谟。

”我们更可以明白碑祠就是百姓对官员功绩最直接和客观的肯定。

这几次立碑祠只是在《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一部分,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因为狄仁杰作为恢复唐室正统的大功臣而造成对他的记载或许有些夸大的成份,但其中百姓为狄仁杰在魏州(今大名县城)立的碑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也说明这些记载大多是可信的。

百姓为官员立碑立祠是官员最大荣耀,这是为官心系百姓最好的见证,狄仁杰一生每任一职,都心系民众,政绩显著,百姓的这三次立碑是狄仁杰仕途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仁心”的写照。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世家,通过明经科出身,精通儒学经义,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儒学经义运用到现实之中,“仁爱”之心存于百姓,即便千年之后其“仁”心依然光芒万丈。

 

第三章狄仁杰的“义”

“义”在古代写法略有不同,但大致都写作“義”,从字面看“已之威仪也,从我从羊”,而我又是从手从戈,戈在古代是兵器,羊表祭牲。

那合起来“義”字不仅充满了铿锵的阳刚之气,又表明了“義”饱蕴自我牺牲的精神。

孔子在《中庸》中提到: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把“义”定义做适宜的事,做应该做的事。

那什么又是该做的事?

“羞恶之心,义也”,孟子认为羞耻于作恶,不做那些令人羞耻的事,他认为这就是“义”的本质。

孔子曾多次谈及君子和义的关系,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把君子和小人、义和利对立起来,把义作为君子的精神寓所,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祟高道德的表现。

“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

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

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

‘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

’俊臣乃挺系。

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

‘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

’仁杰叹曰:

‘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

’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这是《新唐书》中记载的,狄仁杰被陷谋反罪入狱,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机智的狄仁杰肯定知道如果不与其配合的后果,来俊臣开出条件只要肯诬陷其他大臣是他的同党,就设法为狄仁杰开脱死罪,这或许只是一个圈套但对于饱受折磨的狄仁杰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诱惑,面对生与义的决择狄仁杰是怎么应对的:

“以首触柱,血流沫面”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坚绝,他在以死捍卫自己心中坚持的“义”,在他的心中有他自己的“天”,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真正的“义”往往只有在最艰难之时才能体现,平时满口的“义”有时在受到威胁之时可能变得不堪一击。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面对生与义的选择之时我们才能看到“义”的伟大,狄仁杰能够在死面前义无反顾的坚持心中的“义”,这也正是他能够为后世所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子曾说过“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学中认为浩然正气是世间刚正之气,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的正气,浩然正气其实也就是正“义”之气。

狄仁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义”,大义凛然的形象油然而出,以至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清晰的从其身上感受到纯正的“义”气,博大的浩然之气真不愧为天地之间的真君子。

 

第四章狄仁杰的“礼”

什么是礼?

礼,《说文解字》说:

“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表现为对神灵的祟敬,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就变成了对人的尊重,再发展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孟子说:

“恭敬之心,礼也”,说的是礼的产生,如果对人对事没有“恭敬之心”即便是能够装作彬彬有“礼”,但实际上也是失“礼”,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真挚的恭敬。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说:

“不知礼,无以立”,儒家认为礼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之一,礼是维系一个社会的重要准则。

《新唐书列传三十三》: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武后觉,问仁杰曰:

“师德贤乎?

”对曰:

“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又问:

“知人乎?

”对曰:

“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

“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

“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人非完人,狄仁杰在初为辅政之时看不起娄公认为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将领,经常挤兑娄公,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待人礼节,甚至在武则天面前也没表现出其应该有的礼仪。

相比于能做到唾面自干的娄公,狄仁杰在“礼”方面的行为倒是相形见绌。

但狄仁杰毕竟是精通儒家经义的,在意识到自己失“礼”之后能够果断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过错予以改正。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后谓曰:

‘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

’谢曰:

‘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

谮者乃不愿知’。

后叹其长者”《新唐书列传四十》)。

同样是在武则天面前,这一次狄仁杰的回答相比于当年对娄公的挤兑尽显“礼”者之风。

在邦无怨,狄仁杰在这件事上表现出让人推崇的“礼”,面对同僚的诋毁他并未仰仗武则天的宠信对他人加以评论和报复,而是让武则天裁定。

克己复礼,做好自己,恭敬待人,展示出狄仁杰的谦逊有礼。

“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对于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每个人都有值有别人尊重的地方,身处富贵而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好礼,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从狄公骄横自大后的自感惭愧,到虽久居高位仍能谦卑待人的豁达,狄仁杰为后世塑造了一个知礼重礼并身体力行的典范。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礼的运用以和为贵,放低自己的位置,尊重别人,即便不赞同别人的意见也不应该去诋毁。

 

第五章狄仁杰的“智”

智的古字为“知”。

“知”,从矢从口,矢原指箭的意思,之后发展为正直、端正的意思,再后来演变为出口无悔的发誓,整个字的意思大概就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

“智”是理智、智慧、明辨是非,“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智”首先表现为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在碰到问题之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所谓智者不惑。

“智”是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德目之一,是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品质。

狄仁杰在其儿时就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心智。

《新唐书》中记载: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

狄仁杰儿时的表现与其家庭背景有关系。

一个几乎没有社会经历的儿童对世界最直接的感官都是间接的,狄仁杰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接受儒家经义熏陶,儒家经义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也让狄仁杰在儿时就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心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并没有发生在狄仁杰身上,“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这是《新唐书列传四十》中一段对狄仁杰的简单的记载,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后世根据这段记载写成好几本断案小说。

狄仁杰在升迁为大理丞,一年之内判完积压多达一万七千人的案件,而且能够做到被人称为“平恕”,如此高的断案效率还能够保持案件的公正,就是在科技发达,判案技巧和相关体系完整的今天都让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得不赞叹狄仁杰的“智”能,也不难理解后人评价他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之前狄仁杰表现出来的“智”只是让人称赞叹,那么接下来的“智”还成功地救下了自己的性命:

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好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

”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

后乃召见仁杰,谓曰:

“承反何耶?

”对曰:

“不承反,死笞掠矣。

”示其表,曰:

“无之。

”后知代署,因免死(《新唐书》)。

在命不保夕的狱中,狄仁杰表现出其“智”。

首先认罪因为他知道认罪与否结果都一样,认罪能免去皮肉之苦降低对手防备,而在认罪之后他不是失去阵脚的“等死”,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让武则天知道他的冤情,最终之所以能脱身正是因为每一步都是经过狄仁杰精心策划的。

真正的“智”就是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下有相应的思考,并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智”是一种才能,“知之在人”只是“知”,“知有所合”才是“智”,知识再多如果不懂得思考,这不是“智”。

智力再高如果不能明辨是非,这也不是“智”。

“德性所知”不违背本心明是非,才是儒学中所说的“智”。

自古以来,智力高绝之人层出不穷,但真正能称上“智”的人并不多,狄仁杰能在政局混乱的时代中风生水起,深得圣上的信任,成为一代名臣,这离不开他能够合时宜地运用自己的知,这就是大“智”。

 

第六章狄仁杰的“信”

信,从人从言,本义就是真心实意。

《说文解字》:

信,诚也,从人从言。

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有“善”叫作信,而善指的是那些值得喜欢的实际存在,他认为信就是坚持自己觉得值得坚持的。

《论语述而七》有:

“予以四教:

文、行、忠、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无“信”之人无法立足于世。

官员的“信”最主要是从对民对上的态度来分析,狄仁杰在这两方面真正践行了“信”。

首先对民之“信”,《新唐书》:

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

仁杰谏曰:

“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

不损百姓,且将何求?

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

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且无官助,理不得成。

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

”每个皇帝或多或少都会有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哪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不例外,虽然此时狄仁杰已深得武则天的信任,但狄仁杰在这时上书劝谏仍然是一个巨大冒险,即使最后武则天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心中肯定略有不快,这对于仕途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官场经验丰富的狄仁杰肯定知道这一点,但他还是做出这样的决定为民请命,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信念,哪怕当这种信念与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能义无反顾地坚持这种信念——以民为天。

其次是对君之“信”:

宰相张光辅讨越王。

军中恃功,多暴索,仁杰拒之。

光辅怒曰:

“州将轻元帅邪?

”仁杰曰:

“乱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万以平乱,纵使暴横,使无辜之人咸坠涂炭,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

且王师之至,民归顺以万计,自缒而下,四面成蹊。

奈何纵邀赏之人杀降以为功,冤痛彻天?

如得上方斩马剑加君颈,虽死不恨!

”光辅还,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

徙洛州司马

面对功高位显的张光辅,而另一方面是远在天边的君上,顺从张光辅对狄仁杰是最好的选择:

张光辅必然承他的情,君上也会因一切顺利而龙颜大悦。

但这样也就必然失“信”于君,愧对君上对其的信任。

最后狄仁杰不失其“信”虽然因此被贬,但却无愧于心。

在武则天选择其继承者时,狄仁杰也表现出不失其“信”,一方面是权势熏天的武氏,一方面是被贬失势的庐陵王,狄仁杰不避见疑于武则天而可能招致的杀身之祸,力保庐陵王作太子,得罪势力盘根错节的武氏是极大的冒险,但如果要让武氏继承的话,就违背了狄仁杰的自己心中的“信”。

在中国古代臣子们的潜意识中,皇帝对他们都是有知遇之恩的,狄仁杰从李治时代开始为官,在他内心中李氏才是正统,如果背弃了李氏就背弃心中对于君的“信”,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大臣是占大多数的,但在面对杀身的威胁大多数人选择保持沉默,狄仁杰他敢站出来,也足以证明其心中“信”坚定到可以用生命来捍卫的地步。

“信”,一言以蔽之就是诚,这种诚并不仅指诚实,更指诚心相待,这里的“信”无关功利,更多指的是内心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是符合本心“善”,狄仁杰心中有“信”所以更显得其人格之伟大。

 

第七章结论

狄仁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官做人都为后世所称颂。

儒学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者坚守的准则,狄仁杰作为一个真正儒臣把这些准则融入于工作,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在今天,官员问题成为全社会乃致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官员应如何作为更是当务之急,虽然一千多年前的某些理念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具体情况,但是狄仁杰身上还是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推动官员作风建设,加强官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廉洁奉公的政府,取信于民。

此外,狄仁杰在做人做事上的儒者风范也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对人以“仁”,对人以“义”,对人以“礼”,做事求学问以“智”,不失“信”于社会和他人。

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真正意义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

[3](现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版

[4](现代)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版

[5](现代)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

中华书局,2007年版

[6](现代)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版

[7](现代)张先昌.德才兼备的宰相狄仁杰[J].殷都学刊,1983年03期

[8](现代)张先昌.狄仁杰生年考[J].晋阳学刊,1983年06期

[9](现代)马志强.略谈武则天的用人特点[J].山西太原:

武则天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版

[10](现代)史学兵.兴复唐皇室仁的功臣狄杰[J].文史天地,2006年09期

[11](现代)高华.一代名相相狄仁杰[J].文史月刊.2010年03期

[12](现代)王朝华.论狄仁杰[D].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