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docx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练习课的结构
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弄清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课”和“综合性练习课”。
这两种练习课的形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巩固性练习课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而综合性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
它们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必须交待清楚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及其要求、对每个环节所在达到的目的要进行及时小结、最后还应该总结评讲。
弄清了练习课的课堂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
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
教师应当做到:
(1)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
(2)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3)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4)在易混知识处设问;(5)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6)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7)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
二、注意练习形式,追求练习设计的内涵
1、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具体做法是:
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
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
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2、练习设计要与学生住处反馈相结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免使行为偏离目标。
为此,我们在练习课的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3、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
历来,练习课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新异、形式多样、容量充分,这种一练到底的练习课实质上不过是几种层次习题的排列而已。
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
为此,我们重点研讨了四个问题,一是确定练习课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二是基本环节在空间上的序列,三是根据最佳时域理论划分练习课中的时间,四是练习题型与练习形式。
一、准备(5分左右)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
因此,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1.知识的激活。
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中的基本要素。
练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就是知识中的重要因素。
在准备阶段,我们经常安排一些突出解题关键的基本题为解答复合题作准备。
就练习课而言,其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口算训练上。
因此,几乎每堂练习课上都要安排一组有关联的口算训练。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用小黑板挂出20道左右的口算题,让全班学生直接写得数,再由一名学生与大家核对答案。
2.思维的激发。
准备阶段安排一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
3.情感的激励。
上课开始就宣布练习课的课题,用鼓励性语言提出本练习课中采用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一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调节好。
这里有两点说明,一是练习课中的“准备”与新授课中的“铺垫”有差异。
“铺垫”必须紧紧瞄准新知而来,侧重于知识,落实在旧知的生长点上,为新知学习打下“锚桩”(从属关系);“准备”侧重于技能方面,为顺利“练习”的活动“关节”(并列关系)。
练习课中的“激励”与复习课中的“亮标”(出示复习目标)也不同。
“亮标”是从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向学生提出普遍的要求,人人必须达到;“激励”是没有上限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全部达到的,但实际上都要超过现有水平的一种潜在发展目标。
比如,教师提出:
“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好。
”这不可能是全班的统一目标。
对于有些学生能完成一解就可以了,能完成二解就可奖励了,等等,因人而异。
二、导练(12分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
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
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只需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
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1.设计好练习。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
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我们觉得要注意:
①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②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③形式灵活,题型多变。
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
采用题组练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教师评讲,同时可以解决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问题。
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
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
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2.组织好练习。
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
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
3.评讲好练习。
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时。
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评讲,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习完毕后教师讲评,之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
评讲内容包括:
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三、概括(3分左右)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
因此,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
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
大家用得比较多也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填空”形式把概括的结论总结出来。
四、检测(12分左右)
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
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
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
五、反馈(8分左右)
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
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
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
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
3.统计检测结果。
(全对的、错1题的……分别举手)
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
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
两点说明:
“导练”与“检测”中的习题类型如何掌握?
“导练”中可选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让学生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应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检测”中的题型不宜有太多的变化,一般是练习册上的封闭题型,或教师事先印制的标准练习题,目的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检测出学生的基本成绩,如果再在题型上花过多精力也显得重复。
“反馈”可不可放在下一堂课上?
一般说来,反馈越快练习效果越好。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练,扩大“检测”时间,待到下课时才收检测本子或卷子,教师课后再批改。
我们认为,练习课上从“准备”到“检测”,学生足足练习了30分左右时间,一味追求多练,学生会厌倦。
同时,练习课是通过练习反馈学习效果,而且反馈越好效果越好,学生的需求也相应地得到较快的满足。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发现“检测”中的出错题可以当堂订正,防止错误痕迹的加深。
因此,“反馈”这一环节应在本节课完成。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我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有时我会用一个亲切的眼神、或者一个细微的动作和一句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我的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愿意和我合作的欲望。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我们班学生每个人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心理实验表明:
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可以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
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我经常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游戏。
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
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总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同时,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取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
如,比较与的大小,方法一,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方法二,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与后,再比较;方法三,与同一量比较,>,<,所以>。
显然第二、三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单,但要让学生自己有这种体验,由他们判断何种方法简单,到底选择第二种方法还是第三种方法,要由学生自己决定。
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我热爱我的学生,我会认真对待并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把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慧,使我的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
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谈几点意见:
(一)备课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
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
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发现问题,掌握问题。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
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
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
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二、备课阶段
1、要备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
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
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
备课时要突出重点。
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要备难点。
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
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要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教学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
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
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
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
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激励”、“发展”学生。
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4、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
讨论、合作是学生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5、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
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如何上好新课程小学数学课
推荐课程改革后,广大教师用上了新课标和新教材。
小学数学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于是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追求一个“变”字,课堂教学想尽心思变花样、出新招,观摩课有的强调故事引入、有的强调学生操作、有的强调分组讨论、有的强调联系生活等等……把观摩教师搞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不知学哪招好,有如走进了庞大的服装行,难辨“服装优劣”了。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应有怎样的一个基本框架或基本要求,让广大农村教师能有一个学习努力的方向,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谈谈如何上好新课程小学数学课,以求与广大同行交流与学习。
我认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成一个教学任务,一般遵循以下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2、提出问题→3、探究与讨论→4、汇报交流→5、评价激励→6、小结过渡→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现实的”应理解为学习素材应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
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
教师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片断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
这里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主要有学生的家庭情境,校园情境和学生的童话世界。
二、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内容除了少部分以介绍和解说出现以外,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问题出现的。
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知识情境之后,就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有的是以前已经解决的,有的是以后才解决的,有的是不须解决的,这里教师要加以点拨,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三、探究与讨论
教师点明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就要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必要时可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玩一玩、画一画、摸一摸、算一算等活动,去发现数学答案。
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必要时,学生离开座位甚至离开教室去操作、去完成探究活动,去讨论交流都是可以的。
“认图形”中,教师让学生玩积木,给积木分类之后,要求学生:
“下面你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找出其中一个面,先摸一摸,再把这个面描下来,看看这个面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摸和描的活动,发现物体的面,有的是平平的、长长的,这时教师点拨:
“我们就给这一类面起个名字叫‘长方形’,好不好?
”;学生通过摸和描,发现有一类面是短短的,四条边一样长的,老师就说:
“我们就给这类面起个名字叫‘正方形’”。
……可见,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学生通过玩积木发现的,不是老师强给学生的,老师只是给它起个名字而已。
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得到了情感体验。
四、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索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那就是汇报与交流,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
如上例“认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摸积木,描图形之后,安排了一个汇报交流的环节,让各小组把他(她)们描的图形都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和交流,结果发现有的小组描的图形是长长的(长方形),有的小组描的图形既有长长的,也有短短的(正方形),还有圆圆的(圆形)。
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方法的正确性,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
五、评价激励
课堂评价是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
这里说的评价是指课堂中学生“汇报”后的的评价。
应该说评价和汇报是互相渗透的,不能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环节,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汇报后,教师要适时的给予评价,给学生以鼓励。
评价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评价或学生互评来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通过点评或互评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上例“认图形”的教学中,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拿到黑板汇报展示时,教师做恰当的点评:
“哇!
这个小组画的真漂亮,他们一定是一组细心的同学。
”(转到另一组的成果)“这一组画得这么多,应该是一个配合很好的小组了……”在后面的拼图环节中,有一个男孩子最先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了一个机器人,他把机器人向大家展示时,教师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说:
“你真厉害,拼出了这么漂亮的机器人。
老师发现你的头大大的,怪不得你那么聪明。
”全班学生都笑了。
老师评价不再单单是:
“你真棒!
”“你真行”而是充满着真心的激励,是教师和学生感情的碰撞,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态度得以发展。
六、小结过渡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