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教学中的红色经典.docx
《论影视教学中的红色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影视教学中的红色经典.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影视教学中的红色经典
论影视教学中的红色经典
[摘要]红色经典影视剧从不同的层面彰显了时代精神,以多样的视角表现了革命英雄,展示了时代风尚,体现了平凡而崇高的精神。
其表现极具美学情致,又充满了朴素真实的情感。
因此,影视课程教学中把红色经典影视剧作为案例教学,关注其对时代精神的讴歌和表现,意义重大,能充分提升对时代、社会、人性的认识,激发起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使人得到一种净化向上的力量。
?
ぃ酃丶?
词]影视教学;红色经典;时代精神
近年红色经典影视剧在丰富含蓄的镜头表述下,既有宏大叙述,也有对细节的深入把握;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索,也有对个人内心本真的探析;既有独特的视角,又有充满张力的表现力。
抛弃了以前影视剧塑造英雄人物脸谱化的老路,独辟蹊径,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是因为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巨大变革,在影视课程教学中,选择红色经典影视剧作为案例教学的一部分,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在精神层面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和爱国情感等。
关键的是,红色经典影视剧对时代精神的礼赞,使红色经典影视剧案例教学颇有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探究红色经典影视剧彰显的时代精神方式,以期给大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一、红色影视题材彰显了时代精神
红色影视剧题材主题突出。
作品大都表现英雄们的精神追求,英雄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成就了特定民族文化史和英雄史之影像化的艺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红色影视剧以更形象化的手段,热切呼唤崇高理想,坚执于民族振兴,希望从个体的形象中生长出足以振奋整个民族精神的思想,抒发具有浓郁的忧国忧民的英雄斗士的情怀,表现了大爱无疆的强大充沛的主体精神。
影视剧都极力传达了革命者在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隐含着希冀,都以独特的精神追求对抗无奈的现实,在寻求这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同时,又以浩淼的历史引出如烟往事,因此,影视剧中历史与人物呈现出表现与再现交织的审美状态。
影视剧中体现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昭示了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能与时俱逝。
红色经典影视剧以审美化的方式表现了革命者寻求自由、谋求人类的解放、甘愿牺牲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守望与坚持,鼓舞着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力量与信心,悲壮地捍卫自己的家园。
也因此使红色影视作品的庄严意识包含的深刻意蕴变得格外浓重,足以使人体味到伟大而富有力量的精神。
革命者高尚的情操普照人们的心灵,导化人类走向更文明、更自由、更幸福的明天,在更高的层面上,向人们展示了内涵丰厚的圣洁、崇高的感情。
把红色经典影视剧题材所彰显的时代精神融合在课程教学中,欣赏其作品得到的是一种力量和动力,会获得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震撼人心的灵魂悲歌歌颂了时代精神
红色影视剧中,常常看到革命者为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集结号》中47个战士壮烈地牺牲了。
《潜伏》中余则成的初恋情人牺牲了,后来的爱人与他生离死别。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惨遭杀害,其妹妹瞿霞被抓进监狱几年,备受折磨,留下很深的心灵创伤。
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足以感天地、泣鬼神。
当下,很多红色影视剧不再把苦难、牺牲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作品超越了苦痛,把中国人的悲壮情怀、老百姓的觉悟作为展示的重点,用这种思索来烛照现实人生无疑是积极的,它决不是要让人们沉浸在过去那段历史中,而是要让你仔细体验中国人如何面对苦难,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让你体验中国人为了祖国的强盛和独立,在充满复杂艰难的旅程中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抚慰和升华。
但同时,影视剧决不能忘记革命成功是无数革命者努力奋斗、勇于牺牲的结果。
所以,在近年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中,在审美化的叙述中隐含对革命者不怕牺牲的歌颂,以更含蓄的方式对时代精神进行高度颂扬。
而革命者勇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在当下,对无数人都有激励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充分选取经典的红色影视剧视频片断,展示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无疑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如《亮剑》中有一段有关八路军团长李云龙率领新1团对苍云岭发起13次反突击的战斗,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战斗极为惨烈。
李云龙出奇招,狠狠地打击了日军,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其悲壮的豪爽劲让人感觉痛快,同时,也激励人奋进。
事实上,正是因为无数革命者的大智大勇、英勇奋斗才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才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尽管时代已变,国强同样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辛付出和拼搏。
视频展示以更生动、更形象的手段进行教育,避免了一般文字教学的乏味,能更好地通过其表现的悲壮故事感染人。
三、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体现了时代精神
即便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人物的语言也是朴实的、大众化的,同时又有个性,把革命者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些英雄“更多被作为普通人,而显现出他们超凡脱俗背后的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自然情形、平常状态,即英雄们不平凡中的平凡处”[1]。
影视剧中的革命者:
余则成、谷子地、李云龙、杨立青、林娥等,通过他们最真实的语言和神情的表现以及他们超出寻常的或执著、或忍耐、或拼搏、或乐观的精神追求告诉我们战争是由无数革命者千辛万苦干出的一番大事业。
他们的言行举止因个性化、平民化而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因为他们言语中透露着机智,同时,又不乏普通人的质朴,更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所以这些革命者显得可亲可敬。
正因大众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的塑造,英雄的平民化表现,以影像化的直观的方式从人物身上挖掘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中所蕴藏的时代精神,颇具时代感,因而这些红色影视剧受到大家的喜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给众多的民众以启迪。
红色影视剧因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拉近了与大学生的距离。
大学生崇尚自由,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过去故意拔高革命者形象、革命者高不可攀、缺乏人情味的影视作品,使大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更不用说从内心深处接受和喜欢了。
近年红色影视剧成功的人物塑造,吸引了大众,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受到欢迎。
在教学中,穿插对影视作品中革命者形象的讨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因为每一个个体的革命者就像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自然、有亲和力。
大学生在接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自然也就接受了革命者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通过案例教学会推动大学生对革命者的更深入认识,使之不断地鞭策自己。
四、逼真的视觉造型强化了时代精神
近年的红色影视剧中,利用自然光效和接近自然的真实色彩造型,使影视剧去掉了华丽的外衣,以真实的状态,最大限度把人拉回到遥远的年代,多了缅怀与回顾,也多了更深沉的思索,对民族凝聚力和生命活力以一种全新的造型加以诠释。
电视剧《潜伏》构图的中心主要是办公室、“家”,其尖锐的较量无形中就在这两个地方展开,凸显出来的是怀抱理想和责任感的个人情怀和民族情感。
电影《集结号》以号、旧窑场的造型,在矛盾和冲突之中,感受到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电视剧《亮剑》以演员的动作造型,表现了革命者勇敢无畏的精神。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两个家庭作为主要的场地展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较量与合作等大事件,两个家庭以爱情与亲情、友情为纽带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生死线》以沽宁城为中心,表现了欧阳山川、四道风等人为抗日胜利所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些红色影视剧厚重的写实风格、朴实的视觉造型,使作品增添了内涵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具有浓郁朴质的生活气息,能很好地还原本真生活状态,其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从而重新获得一个打量难以忘怀的岁月的角度,揭示时代的精神,寄寓种种希望,因创作方法更自然、更真切,也更具亲和力。
教学中以逼真的红色影视剧作为案例教学的一部分,消除了认知上的隔膜,因为“电影画面具有叙事、寓意、抒情、传神的诸多功能,可以传递出极其丰富的信息”[2],能使学生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过去时代所蕴含的时代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共鸣,寻求合理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目标,找到人生的理想。
五、高品位的整体审美显示了时代精神
近年的优秀红色影视剧,从编剧到制作都下了很大的工夫,就充分保证了影视剧的质量。
红色影视剧无论题材内容的品类,还是全方位、多样化追求的艺术样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或多或少都在过去的影视剧基础上有所突破,每部作品都不乏可圈点的话题。
如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重庆谈判》《开天辟地》《遵义会议》《毛泽东的故事》《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题材表现对象是伟人,但又把伟人当作平凡人来表现,这是在过去同类影视剧中很少见的。
无论是镜头的运用、演员的表演,还是音响的使用,都追求原汁原味展示革命者的真实状态,还原了生活的原貌。
审美风尚由崇高转向平实。
这无疑使观众感受到最朴实的真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更为可贵的是,主创人员一改过去红色影视剧那种澎湃的激情和气势,抑制了主体观念在影视中的生硬表现,依托大千世界自身的特质,形成作品丰沛的感染力。
正是这种自觉克制,使作品避免了过分溢情,强化了生活的实感,把时代精神巧妙地融合到剧情之中,提升了影视剧整体的审美境界。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剧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以平实的风格、丰富自然的造型、多姿多彩的个性化人物、震撼人心的故事等形成艺术的张力,以影像化的方式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回味,革命者为了实现民族的解放展现出不竭而磅礴的力量,在漫长而又充满险阻的征途中,表现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怕牺牲、具有正义感、同情心、责任感、使命感等崇高品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烛照当下的人们,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升。
增加含蓄隽永的红色影视剧案例教学,又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有意义的价值参考,从而使红色影视剧在教学中获得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独立的美学品格,最终获得耐人寻味的社会意蕴,对大学生自然具有启示意义。
《影视艺术概论》和《影视艺术欣赏》等课程,都有必要把红色经典影视剧作为案例教学的一部分,因电影是“用形式的永恒去克服岁月流逝的原始需要”[3],而成功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既诠释了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等丰富的社会蕴涵,又诠释了个体的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对于正在构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大学生而言,就颇具激励作用,有很重要的价值导向。
同时,在教学中要淡化说教,通过影视本身彰显的时代精神来达到提升对社会、对人的深入认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样,在时代精神的统摄下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案例教学,无疑会为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民族精神的建构、人性的复归找到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7.
[2]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89.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黄群英(1967―),女,四川简阳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文学与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