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16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段整理与统计苏教版

《数据的分段整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

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

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

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

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

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

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

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

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

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

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

为什么?

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表不遗漏

  分析数据

方程说课

  说课的是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88——P89页方程的含义及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

  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

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

练习强调学生在

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

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

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

这儿

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

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

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

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

(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

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

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

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

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

(出示)这两个质量?

(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

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

(另处的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

80克)

  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相等、等于)

  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

(有)

  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

学生回答,出示:

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

  等号的左边是什么?

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

(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

非常聪明的4、2班。

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

(板书)

  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

厉害厉害。

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

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

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

(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

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

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

(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

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

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

(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

2z+200=2000;2z=2000-200;2000-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如形如x=……类型。

)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

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你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

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

展示。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

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

(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

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

大家都说得很好。

)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

  展示

(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

x+20表示什么?

50+20又表示什么?

两边相等,不错。

  展示

(2)题:

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

怎么列方程?

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

  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

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

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

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

同桌相互说来听听。

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

)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

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

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

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

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

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

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

(课件:

A组:

书90页第(5)(6)题,B组:

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

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

)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说板书设计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00

  x+200=450

  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

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

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

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学具:

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

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

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

师生小结后问:

“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

”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

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

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

“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

”(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

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

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

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

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

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

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

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

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

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小学第七册“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数学第七册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例2。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还必须掌握一些数学理论知识。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之一。

这一理论知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却更深刻地反映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检验加法运算结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合理地进

行计算,同时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数x的计算,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作了准备。

教学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一些简单应用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铺垫。

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是通过一组用实物图表示的加、减法应用题,引出新知识。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知识规律,用数学语言叙述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并通过已有的知识运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掌握规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发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一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概括、推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学关键:

通过对加、减法算式的观察、比较总结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预习、算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教学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比较对照、发现教学的方法。

  三、说学法。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并进行比较;组织学生概括、推理、总结;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整体回顾。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学得活泼、主动,更好地长知识、长智慧,"肯学"、"会学"、"学会"。

  四、说程序。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题略)。

  2.填空并说出括号里表示什么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18=35130+()=250这两组基本题的设计,其作用一是加强整数四则基本功的训练;二是为学好新课做铺垫。

一开始,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

(1)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计算。

35+25=60(本)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写出加数、加数、和。

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基本关系式:

加数+加数=和。

  

(2)投影片出示

(2)、(3)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

60-25=35(本)60-35=25(本)

  (3)引导学生把

(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与

(1)题所列出的算式对照,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

1.

(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个数在算式

(1)中各是什么数?

(谁是已知的?

谁是未知的?

2.同

(1)题相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

要求的是什么数?

3.变化规律是什么?

  明确:

(2)、(3)题都是求加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经过讨论归纳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屏幕上出现的三个算式,让学生进一步对照比较,反复讨论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数的关系式。

这在思维要求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4)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①让学生说出怎样利用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检验加法。

(看书30页做一做

上三行)。

②尝试练习,375+89=454强调要用减法验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3.学习例2。

  

(1)练习填空引入,()+8=15引导学生明确:

先判断要求的是什么数,用哪个关系式计算。

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数用()表示。

现在我们用"x"表示。

在练习中,教师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机地引导学生改写成

x,这样过渡自然。

  

(2)出示例2:

x+15=40提问:

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么数?

怎样求未知数x?

根据是什么?

  ②书写的格式怎样?

强化书写格式。

(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3)培养验算习惯。

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下功夫,将求未知数x与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结合,新的知识概念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得以同化。

  (4)练习例2下面的"做一做"。

要求说出解题依据,检验。

(注意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题略),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提高练习质量。

《角的分类》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

  一、先说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

本课时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