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65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docx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

阿里地区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

(二)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题;共6分)

1.(6分)(2017·烟台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镶嵌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几颗眨着眼睛的星星。

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①。

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婴儿啼哭声,汇成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记忆中还有的,是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茫/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他们的身后是整齐却高矮不等的柴草堆,上面遮盖着破旧的蓑衣和苇笠……每当想起这些,脚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帖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

我的脑海里时常(涌现/闪现)这样一个画面:

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正迎着朝阳辛勤耕作……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份。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②;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

心有千结,情有万缕。

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

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虽然/即使)被踩在脚下,可是依然坚韧博爱。

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眷(juàn)缘份    

B.佝(gōu) 帖心暖肺    

C.嚼(jué) 镌刻    

D.载(zǎi) 亘古不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苍茫 涌现 虽然    

B.苍茫 闪现 即使    

C.苍凉 闪现 虽然    

D.苍凉 涌现 即使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飘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②季节一次次将其摊开和描摹    

B.①飘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②一次次被季节摊开和描摹    

C.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飘散出   ②一次次被季节摊开和描摹    

D.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飘散出   ②季节一次次将其摊开和描摹。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2.(6分)(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

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

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

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

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

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

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3.(9分)(2018高三上·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

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

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琐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4.(12分)(2017·襄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

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

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

“琴头是我砍的!

”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

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

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

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

祖父发了怒,责问他:

“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

”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

祖父说:

“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

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

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

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

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

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

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

“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

”二叔说:

“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

”祖父反问:

“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

”二叔不吭声了。

听琴知音,得失寸心。

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

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

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

“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

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

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

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

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

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

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

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5.(11分)(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

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

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

吕公曰: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妪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           徭:

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

与……交好    

C.从之客,因家焉         家:

安家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

坐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

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②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6.(7分)(2020高三下·武邑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却是柳丝披拂,春风荡漾。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溪流潺潺之声,小草新绿之色,用词准确形象,画出春意盎然。

C.颈联写送别情形,作者用“留我住”“待君温”表达朋友们的盛情,突出了朋友间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2)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说尾联“含蕴无穷”,请结合尾联说明之。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7.(3分)(2017·莱芜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诗经•氓》中用水和低洼的湿地比兴,描写任何事物都该有边际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8.(1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正如中国人①________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②________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是,③________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人生。

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

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9.(5分)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

2011年1月12日,经过激烈的现场角逐,历时六个月,XX主办的“情系e乡——大学生乡村信息化创新大赛”总决赛评选结果最终出炉。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一村一空间”从近一万五千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捧走了20万元的现金大奖。

据了解,此次大赛于去年6月25日正式启动,旨在号召并推动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参与到中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XX并为此投入了5000万元网络营销推广资源。

活动启动以来,共吸引了4万余名选手参与,共收到参赛项目14000余个,全国68万行政村中,84%都在XX百科安家落户并拥有自己的信息化平台。

其中,荣膺本次大赛一等奖的“一村一空间”项目更是在带动乡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帮助农民增收及就业等方面表现优异,将大赛的宗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村一空间”项目以临颍县为试点,将大学生村官了解信息化知识的特长,同农民渴望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同时具备一定硬件环境的特点相结合。

这样的互补,促成了信息化同乡村的真正融合。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0.(5分)(2019高二下·启东期末)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往往易得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

当然,有人在中心迷失,最终被边缘化;也有人在边缘地带不沉沦,最终成为新的中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7-1、

7-2、

7-3、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