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189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docx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X〕40号)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X〕65号)精神,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应用呈现出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培育增长新动力,可以有效推动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打造X经济升级版。

二、行动要求

(一)基本思路。

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平台、政策等综合优势,把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

(二)行动目标。

到X年,“互联网+”行动和重点项目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X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

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优势,围绕国家级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本土骨干电商企业,做大做强行业电子商务。

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电商企业,促进线上线下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构建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倾力打造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强市,全面助力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1.加快电子商务基地建设。

积极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普及电商应用。

发挥各县(市、区)产业优势,科学谋化布局,积极打造十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阿里巴巴·X产业带、X区电子商务产业园、X区中部(易商谷)电子商务综合产业园、X县城乡信息化产业园、X区纺织服装产品电子商务园、X电商谷等项目。

2.促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食品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

推进流通领域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信息化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助推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选择一批优势产业和产品,建设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积极与阿里巴巴产业带、中国网库、农业银行E商管家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战略合作,重点培育X通用国际集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电子招标投标、检验检测等服务。

3.积极培育涉农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

支持供销社系统发挥“新网工程”优势,建设“扁担百百网”电子商务平台。

引导大型龙头电商和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利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市场网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

加快与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电商企业合作对接,建设改造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服务站点,建立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

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加快推进冷链仓储、农副产品标准化等建设。

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的农村电子商务。

4.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工程。

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社区开展电子商务进社区试点,创新服务民生方式。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骨干物流配送企业、连锁商业零售企业、居民服务企业整合资源、互补优势,搭建居民消费、居民服务的网上通道,开展物流分拨、社区配送、网订店区等便民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管理体系。

(二)“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

搭建社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和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商。

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1.加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对接共享,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X国际物流港、X物流园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知名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2.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推动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建设,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升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推广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与配送车辆信息网络无缝对接。

鼓励发展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支持完善供销合作社、邮政等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配送网点。

(三)“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

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依托产业集聚区(含高新技术产业X区、经济技术X区)、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等载体,以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新型众创空间。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或楼宇构建众创空间。

鼓励依托X投资机构,打造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

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支撑平台、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

建设创新创业网络教育平台,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平台入口、计算、存储和数据等资源。

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X投资、X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

3.促进开放式创新发展。

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服务团队。

依托本地市场优势和大数据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互联网+”“双创”载体建设。

(四)“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

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供应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1.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快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模式变革。

引导骨干企业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打造规模化定制生产线。

推广众包众设、按需制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新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度、生产效率和市场敏捷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重点支持X市德力专用汽车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制造信息集成等项目建设。

2.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

重点支持精密制造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中海清华智能装备产业园、X重机矿山物联网及工业机器人、X重工机床精密数控机床、合力冷轧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智能化生产装备等项目建设。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鼓励制造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产品创新、生产组织提供决策支撑。

在工程机械、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等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实现产品设计优化和故障提前预测,促进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

重点支持X公司云服务平台建设、X医疗公司康复整体(专项)解决方案等项目建设。

(五)“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加快智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1.发展农业精准生产。

开展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

实现环境参数远程感知、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提高病虫害、水旱灾情等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推动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力、测土施肥、可视化远程诊断、病虫害防控、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农业互联网应用,加快X重大农林病虫害综合测控、全丰生物航空植保无人机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建设。

2.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水平。

支持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互联网应用,推动产销衔接。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村级超市、农资店、党员活动中心等为主体,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合作,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

3.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支持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建立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应用先进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开展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六)“互联网+”X金融行动。

大力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动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新兴业态,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X水平。

1.大力培育互联网支付机构。

针对社保缴费、医疗保障、财政补贴、便民支付等多元化业务,积极培育在线支付、电子支付、跨境支付和移动支付机构。

支持符合条件、有产业支撑的企业发起设立法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

积极推动金融IC卡行业应用,促进电子现金规模应用,支持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

支持知名网络借贷平台、金融机构为县域和农村地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

2.积极发展互联网借贷平台。

支持国内知名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市发展,推动我市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等发起设立网络借贷平台。

鼓励网贷平台探索新型网络借贷模式,完善征信系统,强化风险控制,为大宗生活消费、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等领域提供X金融服务,形成特色与品牌。

3.积极引导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

支持国内优秀众筹平台在我市开展股权众筹业务,推动证券经营机构、电商龙头、要素交易平台、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按照规定参与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引导X投资、创投机构等发掘、支持优质股权众筹项目,服务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

4.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互联网服务。

推动市内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化,打造“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建设移动金融平台,创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

支持保险、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建立互联网直销平台,提供在线理财服务。

引导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融资租赁、征信服务、商业保理公司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七)“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

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

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新兴服务。

1.创X政府网络化管理。

深化互联网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网上信访。

探索开展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创新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2.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应用。

全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推广应用,推动电子政务、行政执法、生产安全、食品与药品安全、交通管理等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扩展应用领域,强化技术支撑,保障信息安全,优化设施布局,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3.积极发展网络化便民服务。

促进社保、就业、劳动监察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保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

积极推进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和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4.着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物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的应用。

发展共享经济,规范推广在线租房、停车服务、闲置物品交易等新业态。

5.推广在线医疗服务发展。

积极推动利用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重点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提供预约诊疗、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在线服务。

加快全市卫生专网、市级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基本框架。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人口健康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成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信息库和电子病历基础信息库,为市民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业务。

促进市县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通过采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建成市级云中心,构建“健康云”服务体系。

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病人身份、药物、病案及相关数据和护理流程的网络化管理。

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6.促进智慧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智能化医疗、保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具有运动、睡眠、心律等监测功能的智能健康产品创新,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

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动态更新、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支持第三方开展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鼓励有资质的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7.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看护护理、健康咨询、紧急救助、家政预约等居家养老服务。

完善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养老、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互联,提高养老管理服务水平。

8.探索新型教育服务发展模式。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网络教育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慧校园试点,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

推动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化教育,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提供网络互动教学、移动学习、个性化辅导、远程研讨等在线服务,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培训。

9.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业。

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旅游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模式,为游客提供资讯查询、产品推荐、行程规划、电子票务、酒店预订、景区客流统计发布、导游导览等全程一体化旅游信息服务。

加强旅游信息收集、发布的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建设X微信“智慧旅游”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信息的智能服务。

推动旅游营销信息发布及旅游服务在线预订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在线监控、自助导游等系统,推进电子导览、旅游车辆在线管理等网络技术应用,加快形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

10.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积极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

加快发展燃气、热力、水务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八)“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

全面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的互联网化,推进互联网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的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1.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

加强智慧交通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交通管理跨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

鼓励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面向公众的便民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覆盖多种出行方式的“一站式”服务。

2.强化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

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车联网和新一代交通控制网技术在拥堵预防、节能减排、通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诱导、主动安全预警等领域智能系统研发与推广,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

(九)“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

推动互联网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对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1.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生产调度信息公共平台,为能源生产监测、管理和调度提供服务。

积极推进常规机组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及主要运行参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及运行控制技术应用,促进新能源与常规机组协同发电。

以电力骨干网为基础,建设智能变电站、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和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智能运行维护巡检系统。

2.加快分布式智能化电网建设。

建设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互联网,推进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和智能电表应用等工程建设,逐步建成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便捷接入、与用户高效互动、电力运行实时在线连续评估和故障自动处理、具备自我恢复能力的智能化电网。

3.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平台区域试点,推进供求双方直接交易,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

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产一体化发展。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积极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

(十)“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

加速互联网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发展应用,完善在线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加快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信息化水平,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1.加强环境动态监测。

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测范围,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能源、水、大气等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监控体系。

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等领域的动态监测,促进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的互联共享。

2.强化资源动态监测。

充分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建设矿产、土地、森林等各类资源要素监控体系。

推动全市土地利用、地质资源和灾害等领域的动态监测,促进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的互联共享。

3.积极发展智慧环保。

建立完善重点企业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监测与评估系统,推动环境信息同源共享,加强环境数据的汇聚、整理、分析,实现全天候、多层次的实时监管。

完善全市统一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放射源、危险废物等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

加强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信息管理,逐步建立区域性信息服务网络。

(十一)“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

培育引进人工智能优势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发展基地。

1.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加强互联网及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着力构建完整的制造及服务产业链。

以我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阿里巴巴·X产业带建设为依托,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我市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积极培育引进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具有集群优势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重点支持X重机中厚板焊接机器人、神方公司及X医疗公司智能康复机器人、中科检测公司管道无损探伤机器人等项目建设。

2.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

鼓励传统家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集成创新,不断提升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

加强与智慧社区、信息惠民等工程的对接,开展家庭安防、护理、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监测等示范应用,创造更为绿色、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支持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发展和推广图像精准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安防产品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四、保障支撑

(一)夯实发展基础。

1.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宽带X”战略,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全光网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支持全光网X建设的通知》(X政办明电〔X〕164号),合力推进既有住宅区光纤到户改造。

增强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升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

落实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光纤城市、宽带乡村工程。

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高速无线接入网建设,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推进网络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推进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构建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

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

面向工业、交通物流、城乡商品流通、健康医疗、教育、社区等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公共云和行业云服务,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

加快建设财政经济大数据融合中心,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实现财税经济相关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3.建设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依托,构建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和增值服务。

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潜力大、配套条件比较完善的产业集聚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

4.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安全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信息安全支撑体系,贯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和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加快制定数据资源开放标准规范,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与涉密信息系统实行物理隔离,确保涉密信息安全。

(二)强化创新驱动。

1.加快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服务业企业等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