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01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县xx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猪苗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

xx县xx种养专业合作社

项目单位负责人:

xx

承办单位简介:

xx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5月份,由xx镇xx村村民自发成立,社员由xx村五户村民组成,合作社于种养业为主,合作社法人代表为xx,合作社目前建有母猪舍2200平方米,仓库、员工宿舍1000平方米。

三.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四.项目建设地点

建设地址拟选于xx县xx镇xx村

五.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50亩,新建建筑面积2218㎡,其中:

生活用房总建筑面积为300㎡,限位舍500㎡,分娩舍600㎡,保育舍768㎡,门卫更衣消毒室50㎡。

本项目购进杜洛克血缘♀8头♂2头;纯种大白♀70头,大白♂4头组成核心群。

上述三个品种按育种方案进行育种,经种猪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选择性能优秀的个体作为核心群的后备种猪,保持2个纯系和1个单交系。

性能较优秀的个体作为繁殖群种猪,新增核心群和繁殖群基础母猪保持在230头。

项目建成后每年新增出栏猪苗4500头,提供给退耕还林户和合作社成员饲养。

六.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67.73万元,其中:

建安工程费用178.4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7.45万元(含引种费),预备费11.8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00万元。

项目拟申请国家和省巩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投资;企业自筹资金147.73万元。

七.对退耕还林户的实施方案与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方式将采取“企业+基地+退耕农户”模式。

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后,项目实施单位向退耕还林户免费提供优良猪苗,直至项目完成。

本项目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总额数为120万元,一年内向500户退耕还林户无偿提供总价值不少于120万元的猪苗。

该款项作为对国家专项资金的偿还。

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好扶持对象的跟踪服务,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并按市场价回收其生猪或退耕户自己销售其生猪。

另外,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利用退耕还林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户从原来的耕种习惯解脱出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其它产业,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

第二节项目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一.项目研究工作的依据

1.关于《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项目指南》;

2.国家林业局林业六大重点林业工程、xx省五大重点林业工程支撑内容;

3.《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规定》;

5.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

6.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

7.《xx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8.《xx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第105期);

9.《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指南》:

10.《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提纲》;

11.《xx省国土综合规划》;

12.《xx省鼓励投资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规定》;

13.《xx县退耕还林总体规划》;

14.《xx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阶段性检查验收报告》;

15.国家、部委、省现行的设计规范、标准和定额。

二.项目研究工作的范围

研究范围包括:

项目提出的背景与建设必要性;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工艺技术方案及建设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综合效益评价与风险评价;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第三节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每年新增出栏猪苗4500头,提供给退耕还林户和合作社成员饲养。

考虑退耕还林户管理水平,按每头出栏生猪110公斤,售价17元/公斤计,该项产品每年可为500户退耕还林户带来约841万元的经济效益,平均每户收入约1.682万元。

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本项目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发展养猪业,为退耕农户开辟新的生存渠道。

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项目以退耕还林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为契机,强调生物链建设,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以环境友好、动物福利和产品安全为目标,采取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发展模式,向农户提供优质、安全的猪苗,为市场提供优质畜牧产品,丰富人民生活,发挥xx资源条件优势,拓展养殖空间,可以为xx省的畜牧养殖更好的做出示范,对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xx省的畜牧养殖业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建成还可解决部份农民的就业问题,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推动xx省无公害绿色畜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议相关部门与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尽快促成项目建成投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退耕还林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

占国土面积的18.2%。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

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资料,全国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达606万km2,毁林开荒虽然增加了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严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

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己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坡耕地。

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夫,导致江河湖泊不数断淤积,使两大流域中下游地区水患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家也不得不年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防汛、抗旱和救灾济民。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些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实施退耕还林,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衍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增产增收。

退耕还林是现阶段我国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必须通过进一步扩大内需米拉到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中度速发展。

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加上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种粮食的收益很低,有些地方农民收入受到影响。

拉动内需必须首先增加9亿农民的收入。

实施退耕还林,开仓济贫,可以增加农民收,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实施退耕还林,带动养猪业发展是农业生产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畜牧业连续20年平均年递增9.9%,产值增长近5倍,达到4000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3。

1994年3月中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也分别制定了各行业和各地方的“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此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加紧实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调整农业结构、投巨资兴修水利、关停并转污染企业、城市”蓝天绿水”工程、拯救濒危动植物,这也为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退耕还林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把退耕还林,改善环境与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紧密结合。

实施退耕还林,既考虑当前的生产需要,又考虑农民及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户养猪日前仍占商品量的80%,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肉食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消费量己成为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也已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副食品。

保障猪肉的有效供给和价格平稳,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

受前年生猪价格过低、以及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造成近一年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造成了副食品价格、市场物价指数上扬,给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大力发展生猪饲养,提高生猪产量已是迫在眉睫。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生猪生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中共中央2008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彰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对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的关心和支持。

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对树立和恢复生猪养殖者信心、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能力、提高猪肉供给水平、平稳以猪肉为主的副食品价格、维护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均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近年来,国家将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xx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畜牧业,随着xx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成与发展,养猪业更是得以迅猛发展,年均增长率突破20%。

随着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xx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xx省各级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促进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以实施退耕还林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养殖业

退耕还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若不进一步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那么退耕还林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给捉襟见肘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实施退耕还林,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区域同其他区域的比较资源优势,建立适合自身比较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农村经济发展掀开崭新一页。

结合退耕还林,可以大面积发展林业和大规模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退耕还林同发展畜牧之间的林牧矛盾,还可以有效解决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实施退耕还林必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加大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自身比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才能确保退耕还林走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轨道。

二.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

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国家对农业实现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

几年来,中央在“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基础上。

在畜牧生产用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银行贷款、政府补贴、良种畜禽饲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特别是2006年来,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疫病威胁日益加大,市场生猪供应日趋紧张,猪肉价格持续上涨,CPI指标(特别是农副产品指数)长期高位运行,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指示,要求“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

并出台了能繁母猪饲养、生猪良种繁育、生猪保险、疫苗补助、对新、扩建生态猪场建设补助政策和生猪生产调运大县的奖励措施。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示: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

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

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xx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也在2010年工作要点中。

将推进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型养殖作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各级政府为恢复生猪生产发展优质肉产品供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项目建设符合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攻的产业。

当前,随着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养猪生产已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生产方式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猪消费由消费型进入追求质量安全阶段。

因此,抢抓机遇,依靠科技,建设猪仔繁育基地,是社会和企业共同的需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

三.是推进xx生态省建设,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之一,xx省近年来加快了实施该类工程的进度。

按照国家部署,xx省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重点是中部山区水土流失地、沿海沙地、西部荒漠化土地,以及海边、路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

退耕还林完成后,可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3.3%上升到58.5%,将极大推进xx生态省的建设步伐。

2008-2010年,国家共下达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44亿元,基本全面完成任务,2011年的建设任务也已经圆满完成。

四年来,xx省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改善及恢复基本口粮田灌溉面积5.6万亩,新增户用沼气池3182座、节柴灶1488眼,完成补植补造面积3.85万亩,完成培训农民6.22万人次。

xx是xx省退耕还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县沿海地区降雨量小,缺水严重,农作物生长不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本项目的建设将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市场分析

中国是一个生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猪肉及其制品消费大国。

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政策。

财政部数据表明:

国家用于扶持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投入达到150余亿元,资金支持几乎覆盖养猪生产包括母猪补贴、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发展规模养殖补贴、治理养猪环境补贴、养猪大县补贴等各个环节。

在这些政策刺激下,全国生猪发展十分迅猛。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95万头,出栏量为607万头;2009年全省生猪存栏502.35万头,生猪出栏671.23万头,猪肉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1%,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39.2公斤。

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猪肉均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

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不足20千克。

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元消费结构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将逐步提高,将是推动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人口的较快增加,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2009年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在持续15个月高位运行后,有所回落,将由“波峰进入波谷”,但2009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2.2元,出栏l头100公斤生猪平均利润165元,总体来说还是有所增长。

面对生猪生产的新形势与新情况,机遇与挑战,生猪生产的有利条件有:

一是生猪存量不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由于生猪疫情风险的影响,养殖比较效益下降,散养户急剧减少,加上今年多年不遇的雪灾,生猪总量仍显不足,市场供给仍显偏紧。

二是各级政府重视,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为稳定和扶持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猪肉产品供给,各级政府对生猪生产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如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繁体系建设补贴,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补贴等,其中能繁母猪补贴去年已提高到100元/头。

三是养殖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通过引进长白、大约克等新品种,推广养殖新技术,应用养殖新设施(备),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生猪生产技术水平、规模养殖比例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趋于平静。

由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体系的建立和人员到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疫情趋于平静,为保障生猪主产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10年上半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克服生猪价格下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经济效益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畜禽生产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扩大。

据行业统计,上半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2%,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23%。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560元,占总收入的I8%,较去年提高21%。

畜牧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虽然上半年生猪生产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尽管待宰活猪1月份平均每公斤价格上涨0.23元,但2-5月份价格转为持续走低;至6月份,价格重现小幅上扬。

受春节节日消费刺激影响,猪肉价格在l、2月份稍有涨势,3-5月份进入肉类消费淡季,因“五一节”刺激消费效应不明显,价格持续走低;至6月份随生猪价格回升,猪肉价格也略显走高。

仔猪价格在1、4月份均有微幅涨势,但在2、3、5、6月份又显轻微降势。

6月份以来生猪行情稍显好转。

2010年6月份到2010年10月底,在国家冻猪肉收储政策的拉动下,猪肉价格开始快速回升,由6月初的14.52元/kg迅速上升至10月底的17.79元/kg,涨幅高达22.5%。

2010年11月到12月份,受国家稳定物价的宏观政策影响,国内猪肉价格涨势趋缓,进入高位稳定期。

2010年我国生猪养殖利润呈现明显的“V”型走势,和2009年的利润走势基本一致,均为年初便开始一路下滑,年中进入亏损状态,下半年开始一路上行,进入盈利状态。

但2010年与2009年利润走势也有明显的差别,2009年年初养殖利润开始下跌,但直至5月份才进入亏损状态,但2010年2月份春节期间便跌破了4.4:

l的猪料比价盈亏均衡线,进入亏损。

2009年亏损期仅保持了2个多月,但2010年亏损了近5个月。

但从2010年的利润走势来看,2010年1月份,生猪养殖利润为152元/头,由于受多方利空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利润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到4月份跌至一年中的最低点,此时养殖利润为91元/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随后,受国家收储冻猪肉政策的有力支撑,养殖利润开始好转,但5、6月份仍是处于亏损状态,一直到7月份养殖利润才有负转正,进入盈利状态。

根据目前生猪生产现状以及影响生猪生产的养猪户心态、饲料价格、疫情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2年上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保持平稳趋升态势,生猪养殖将持续处于盈利状态。

从整体上看,2012年全年生猪生产效益要好于2011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质的飞越。

八十年代以前,由于资源不足,人民的饮食以粮食、素食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人们食物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对肉类的需求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在中国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猪肉一直占65%左右,居于领先地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2007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猪肉消费占肉制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城区户外消费增加。

预计后期猪肉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且猪肉消费将从家庭消费逐渐向户外消费转移。

第二节市场预测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猪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地区的养猪生产,已由过去的自给或半自给的分散型,传统家庭副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

这为改变人民群众的食品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生猪饲养结构及生产水平来看,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目前我国的养猪结构仍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化饲养为主,市场稳定和供应能力偏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养猪增势趋缓,农户养猪仍占多数,2009年全国生猪存栏散养户占生猪出栏总量75%,由于小养殖户饲养的品种落后、技术落后、饲养条件差,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

由于2007年受严重疫情影响,很多养殖户也只能望价兴叹,市场猪肉供应非常紧张。

2008年政府给了养猪业大力支持,引种的、扩群的也很多,但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饲养技术要求高和资金投入需求大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猪肉紧缺的现状,在2009年、2010上半年生猪市场行情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显上涨态势。

未来我国养猪业市场变动将越来越小,行情会越来越稳定,养猪利润空间将处在20%-25%之间。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生猪规模化、良种化的进程加快和养殖结构逐渐转型,生猪市场将越来越稳定,猪价涨跌幅度将越来越小,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养猪业将慢慢进入稳定利润时期。

优质、高效、安全猪肉和猪肉制品仍将是国内消费主流,以后我国的养猪业必将走向规模他、大型化,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

xx是无疫区、健康岛,猪肉产品安全优质前景看好。

目前生猪产业从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下一步将提高规模化程度,“十二五”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争过8成。

无疫区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了生猪出岛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广东、福建省积极与我省合作交流、洽谈业务、签订合同,xx畜产品出岛出口前景看好。

预计,未来几年岛外市场生猪需求量巨大。

2011年是xx养猪行业效率有明显提升,全省生猪出栏853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新增112万头,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100万头的目标。

xx生猪出栏量大幅增长,得益于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无疫区为畜牧业发展撑起巨大保护伞,xx连续13年保持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投资者看好xx畜牧业,新建一大批规模化养殖场投产,其中全年新增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就达到10个,全省万头以上规模猪场达到172个;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大,省政府实施西部市县和东部市县农民养猪增收工程,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扶持畜牧业资金2.87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7亿多元,全年新建猪舍62万平方米、新增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