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81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docx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

《手稿》、《提纲》、《宣言》、《导言》重点、难点解读

北京大学丰子义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受培训班的委托,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经典著作选读的教学大纲的四个文本的编写情况和需要说明的一些问题。

我讲的四个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这四个文本导读是由不同的人执笔的,所以由我来进行概括和说明,不一定全面准确,但是还是尽量反映教材编写组的意图和大纲的基本内容。

关于经典著作大纲的编写,既好搞,又难搞。

说好搞,就是因为对这些经典文本,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座的各位老师都从事了多年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说不好搞,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要写出一些特色不容易。

因为目前各种导读、选读版本很多,要体现我们这个导读的特色确实有一定困难,而且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阐述出一定的新意也有一定难度。

其次,这是给博士生编大纲,不是一般常识性的读物,所以要真正体现出一定的理论价值或者学术水平,希望能够增强一些学术性。

关于这个大纲的编写,上午韩校长对编写的原则和有关问题作了说明,我再简单说几句。

编写原则主要有几个:

一是力求准确地理解和阐释经典著作的基本思想,还经典作家以本来原貌。

这就是要尊重原著,不能随意解释。

目前学界有两种倾向,一个是阐释不够,另一个是阐释过度。

二是要力求反映学界研究的成果。

这些年我国开展了比较深入的文本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反映到教材里面。

需要说明的是,大纲的编写不同于专著的撰写。

专著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可以阐发自己的一些观点。

但是教材要全面准确地阐释经典作家的观点,不能仅仅是一家之言,所以大纲里的东西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一些有争议的、模棱两可的东西,所以讲授的时候需要把握分寸。

三是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应该有所回应。

大纲无疑是解释原著的,但是要使原著这些思想真正具有穿透力,必须面对现实,对理论问题做出解答和回应。

大纲也注意到这一点,在相关理论阐述的时候,尽量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明理。

四是力求体现时代的特色。

原著内容的阐发尽管是重点,但是它在不同的时期所关注的问题、所阐述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体现出时代的特色。

力求在内容上尽量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具有时代性。

在表述上尽量深入浅出。

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刚才说的那四个文本的重点难点以及力求创新之处。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个《手稿》不是全选,是选了两节: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前一节选的是笔记本一,后一节选的是笔记本三。

从节选内容来看,主要抓了《手稿》的三个关键词:

一个是异化劳动,再一个是私有财产,还有一个是共产主义。

实际上这三个关键词的思想阐述,正是《手稿》里面的主要内容。

从逻辑上来看,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分析开始,然后揭露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最后通过私有财产内在矛盾的分析,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

所以,要对《手稿》做出全面准确的阐释,应该对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我重点讲几个问题。

(一)异化劳动与唯物史观。

在《手稿》里面,马克思考察的重点就是异化劳动,借助于异化劳动,马克思不仅是分析和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现象,而且阐述了劳动的观点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迈向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是一个理论定位的问题。

异化劳动理论在哪些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呢?

需要把握这么几个要点。

1.借助于人类本质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劳动实践的思想。

马克思讲,人的类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

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

通过人和动物活动的区别,马克思实际上揭示了劳动实践的深刻思想。

把生产活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就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双重局限:

一是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这样一个局限。

2.提出了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和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讲,整个世界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不仅如此,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是和生产直接相关的,都是受劳动生产制约的。

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里面讲的一段话:

私有资产的运动是以往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制约。

这段话非常典型,非常重要。

这个思想可以联系以前的文本来考虑。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重要思想,这是思想上的一大深化。

但是,对市民社会的了解当时还是笼统的,即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

而到1844年手稿,马克思又从市民社会里面找到了社会生活更为深刻的基础,这就是生产,也就是说,市民社会还不是最原始的基础,最基础的还是生产。

尽管在1844年《手稿》里,这个思想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展开,还是个论断式的提法,但是已经抓住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主要支点,为唯物史观开辟了道路。

3.坚持从实践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手稿》里,马克思坚持从实践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自然界和人是通过自身而存在的。

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创造的问题,这是一个“抽象的产物”。

提出人是怎么创造的,自然界是怎么创造的,这是一个宗教的说法,而且认为是个荒谬的、使人无法回答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实践历史就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实践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历史本身之中,不是在历史之外。

在历史之外不存在造物主这样一个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这是关于发展动力的基本观点。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证,马克思主要通过论证了私有制的暂时性,来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他认为私有制不是天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异化劳动的一个产物,所以它也会在劳动的发展过程中被消灭。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运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和资本尖锐的对立,同时也为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类解放准备了条件,也就是说劳资关系一旦达到了极限,就成为私有财产的顶点了。

所以共产主义是以往全部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会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也就是在经济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基础。

总的来看,在《手稿》里面,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他通过异化劳动的分析,开辟了用劳动来揭示历史、揭示社会现象这样一条道路,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迈向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这也是研究《手稿》的一个难题,一个难点。

在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的问题,即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

还是私有财产产生了异化劳动?

这就容易陷入循环论证,即鸡生蛋,蛋生鸡的现象。

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但是我们想还是要回到原著本身,这就是按照马克思的思路来解释,不能用我们后来的理解来解释。

按照1844年《手稿》,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

国民经济学是从私有财产出发的,但是他并没有说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

所以,马克思接下来就分析私有财产是怎么产生的。

他认为,私有财产是由异化劳动产生的,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或者是异化劳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异化劳动是因,私有财产是果。

到了后来,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关系就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互为因果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尤其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和私有财产很难严格区分因果关系了,它们就是相互作用,互为手段的。

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讲到这里,有个问题还没有说清楚。

即异化劳动作为因,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还是没有回答。

为此,马克思讲了这么一段话,他说:

“现在要问,人怎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呢?

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回答,但是问题的提出就包含着问题的解决。

怎么解决呢?

实际还是个方法论的问题,就像鸡和蛋的关系,必须打破循环论,引入进化论,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马克思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也是这样,必须打破循环论,放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来考察。

不要抽象地循环论证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应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异化劳动起源和产生的问题。

现在学界有一种解释,好像马克思已经从劳动分工这个角度,解决了异化劳动产生的问题,我觉得马克思在手稿里面还没有达到这一步,真正达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

马克思从生产、分工这个角度,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分工。

分工一旦出现,人就出现片面化,分工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他后来的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基本上还是用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后来从生产和分工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三)关于共产主义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共产主义,大家比较熟悉,并不难理解。

实际上,在手稿中的理解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需要回到文本上来,需要认真鉴别。

在《手稿》里,马克思多次讲到共产主义的问题,但是他讲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

他是把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原则看作是高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原则,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原则是通向未来社会主义思想原则的一个中介和环节。

这个观点是有文本依据的,要按照马克思思想来理解。

我给大家简单地念几句,大家就知道了。

《手稿》里面讲共产主义是什么呢?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

他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未来理想的制度,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通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理想制度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需要具有丰富性,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充实,因而他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手稿》中之所以把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思想看得更高,主要是他当时受到普鲁东思想的影响。

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在这里简单延伸说一下。

到了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情况就有一些变化了。

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目标确定为共产主义了,认为共产主义有两个前提:

一个是生产力极大的发展,另一个是交往的普遍提高。

到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明确把未来的社会制度叫做共产主义。

对此,我们可以看恩格斯后来在1888年的序言,他专门讲为什么不用社会主义而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原因。

他讲,主要当时出现了两个情况:

一个是不满意当时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信徒;另一个是在1847年前后,出现了各类社会主义庸医,他们开出各种各样的医方要医治社会。

相反,他对工人中产生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比较感兴趣,认为它接近共产主义的本来面目,所以改换了共产主义这个名称。

接下来到1848年的革命,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又把自己学说叫做社会主义学说,即革命的社会主义学说。

这个时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基本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

到了1875年,马克思探讨共产主义时,主要讲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没有像我们现在讲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

真正做出这样一个明确理解的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来的。

他把第一阶段直接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这里多讲了几句,主要是提起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使用的注意,不能拿后人的理解直接套在1844年《手稿》上。

(四)关于手稿评价的问题。

对于《手稿》的评价,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个是过度拔高,另一个是过度贬低。

实际上,放在马哲史来看,还是这样解释比较好: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总体来看,它是超过了费尔巴哈,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但又有费尔巴哈的影响。

在具体的内容上,还是应该具体地分析,主要是涉及到这个概念术语与思想的关系问题。

比如在概念术语的使用上,有的地方还用费尔巴哈那些概念术语,但是它包含着新的思想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旧瓶子里面装的是新药,即概念还是老概念,但是这里面有新的内容了。

同样讲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讲劳动,费尔巴哈讲的就是人的友谊、爱情这些东西。

反过来,有一些是新的概念、术语,但实际上还是阐发旧的内容。

像在《手稿》里面也有一些新的概念术语如现实的人,社会的人等,但在内容上还有一些旧的内容。

所以说对于瓶子和药,大家要区分开。

对待《手稿》,应具体看待,过分抬高和过分贬低都是错误的。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篇目不长,总共不到两千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重要。

所以所有的选读、导读都要选这个文本。

下面我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提纲》的评价。

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学界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这就是一个定位。

但是,对于这个观点,学界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提纲》就像恩格斯所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有的学者就提出来了,既然是个萌芽,怎么能够说它是马哲形成的一个标志呢!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马哲形成的标志只能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不应该包括《提纲》。

究竟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这个“萌芽”呢?

我查了一些德文的辞典,德文那个萌芽按照辞典的解释有几重意思:

一个是生物学的胚胎;二是起因、起点、开端这样一个意思;三是医学上的病菌的问题。

在这里,我觉得恩格斯所说的萌芽,主要是讲起点、开端的意思。

而且恩格斯在另外一个地方,直接把这个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就是把关于费尔巴哈这个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大家可以看马恩选集的第4卷第721页。

总的来看,他讲的这个萌芽并不是不成熟,而是指尚未展开,没有展开。

可以说《提纲》就是为新形成的世界观,也就是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个笔记或者提纲。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好是相反,它是全面阐述唯物史观原理的一个著作,也就是把《提纲》的基本思想做了一个全面详细的展开。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关系:

《提纲》是《形态》的一个思想提纲,但不是写作提纲。

为此,不能把这两个文本看作是两个阶段的思想产物,认为《提纲》不成熟,《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了,还是要把《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来看待。

(二)关于《提纲》总体结构的问题。

《提纲》总共11条,它是以高度浓缩的形式,集中凝聚了马克思在一个阶段上的理论成果,它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丰富的内容。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可以这么划分,第一条是总论,可以说是总纲,主要是阐述马克思的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区别。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第二条到第九条是分论,主要是分别从认识论、真理论、宗教观、环境观、人的本质观、历史观等等这些方面,全面阐述了实践的观点。

尤其是在唯物史观方面阐述得比较具体、深入。

第十条、第十一条主要是从马哲的经济基础和哲学功能这些方面来阐述新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

具体来讲,第十条主要是讲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局限性,就是旧唯物主义它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化的人类。

第十一条主要是阐述马哲的哲学功能,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三)关于实践观感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这是《提纲》的理解和教学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实践观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分别讲这么几个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主线。

为什么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突出实践的观点呢,这要从主题和主线讲起。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现在表述得非常清楚了,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也就是说,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明确这个主题非常重要,因为过去不少学者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物的哲学,没有人的踪影。

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恰好相反,他关注的就是人类的命运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离开了这样一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产生的必要。

这不是我们后人给他加上去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本来就是这样的。

马克思在中学论文中就阐述了两大理想:

一个是社会理想,另一个是人生理想。

社会理想就是人类幸福的问题,换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类解放的问题;人生理想就是追求自身完美的问题,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

这两大理想贯彻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过程,一直到资本论,追求人类解放始终是他的目标。

所以,没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成物的哲学。

再说主线。

可以说,实践的观点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主线,而且也是他的核心观点。

正是因为实践观的确立,才引起了马克思哲学的一场变革。

主题和主线又是什么关系呢?

可以这样理解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他必然要关注人的实践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活动,同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研究实践活动内在的联系、内在的矛盾、以及它的发展规律,进而推动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空洞哲学,对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解放来讲没什么意义,所以马哲的主题和主线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从主题必然逻辑地过渡到主线。

要实现人类解放,必然要突出人的实践问题,不解决实践的问题,不解决实践的内在矛盾,人类的发展就没有一条可行的道路。

2.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把握: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些旧哲学的根本观点。

只有突出这个实践的观点,才能够把马克思的哲学和以往旧哲学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马哲要和以往的旧哲学划界,怎么划?

就得靠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提纲》里面第一条讲,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只是从直观的方面去理解,而不是从感性的活动去理解。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但是抽象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没有实践的观点。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叫做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科学世界观的创立。

只有实践观,才能和以往旧哲学彻底划界。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最核心的观点或者是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其他的观点必须借助于实践的观点才能理解和把握。

也就是说,马克思他的哲学革命的变革不是在原有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实践的观点,而是马克思阐述的所有观点,都必须借助于实践的观点来把握。

像马克思的自然观,绝对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理解自然的时候必须借助实践来理解。

认识论也是如此,认识的产生、发展及其标准都是靠实践来解决。

辩证法也是这样,离开了实践,无法讲清楚唯物主义的辩证性。

至于历史观,更不要说了,离开了实践很难讲清楚他的历史观。

所以,我们现在讲哲学原理,讲到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价值观等等,都必须借助实践观来把握。

科学的实践观是一条红线,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把它连成一个整体。

(四)关于提纲具体观点的理解。

这里涉及到很多基本的问题,这里谈一些《提纲》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这是第六条里面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但在人的本质的理解问题上,还涉及《手稿》里面另外一个命题,即人的本质是主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者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对这两个命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正确表述,只能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有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个观点无论如何不能否定。

究竟怎么理解这两个命题的关系?

我感觉这两个命题并不是矛盾的,不是说哪个成熟,哪个不成熟的问题,都是一种正确的表述。

从劳动来理解人的本质没错,从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也是正确的,这究竟怎么把握呢?

我感觉这里关键涉及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到参照系,即马克思是在什么语境里面来讲这些命题的,他是针对什么来讲的。

马克思讲劳动是人的本质,主要是针对于动物而言的。

人和动物怎么区别呢?

就是通过劳动。

所以人和动物划界必须通过劳动,这就要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

说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这不是从针对动物来讲的,而是从具体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划界来讲的。

讲到具体的人,只能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不同的人就是由不同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造成的。

所以,这两个命题,一个是针对于动物而言的,一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的。

不要制造两个命题的对立。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呢?

这也是这些年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跟以往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也就是说,惟有改变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根本特征。

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不是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注意改变世界,其他哲学就不改变世界吗?

其他哲学只是解释世界,没有任何改变世界的意识吗?

我感觉抽象地讲说不清楚,还是要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上来。

他讲改变世界,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思辨哲学而言的,主要是批评德国当时的思辨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因为这些思想家按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满口都是震撼世界的革命词句,但是没有提出实际改变世界的行动。

所以,马克思不满意那些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上,而是提出要实际改变世界。

由此看来,马克思不是泛泛来讲这个问题的。

3.如何理解“实践”这个概念。

实践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应该说不难理解,但在学界的讨论中,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挺复杂的。

我感觉对实践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个是泛化,即把实践概念泛化,实践就等于活动,或者说活动就是实践。

我觉得不能这么理解。

活动当然是有感性的活动,物质的活动,这是实践基本的含义。

有些理论的活动、观念的活动虽然也是活动,但不能叫做实践,因为如果这样的思想活动和观念活动也叫实践,那就无所谓理论和实践的区别了。

中国古代史上就有知和行关系的讨论,如王阳明认为,是风动还是帆动?

都不是,是心动。

这样的心动当然不能称为实践。

再一个是窄化的倾向。

即把实践只能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没有其他。

这样一个理解,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然有点简单化和片面化了。

在马克思文本里面讲到实践也好,生产也好,都是全方位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讲到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等,是全面的生产,即全面的实践。

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是教育实践,艺术活动也是艺术实践。

实践这个概念应该全面理解和把握。

实践作为哲学上一个概念,应该有基本的规定,即是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

三、《共产党宣言》

这里主要是讲一下跟导读相比一些特色的内容,或者一些新加的内容。

(一)关于共产主义的性质与价值指向。

共产主义就性质来讲,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但是共产主义所要消灭的并不是任何一种所有制,而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像资产阶级所讲的那样,是消灭个人财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共产主义价值指向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后来没用价值指向,用的是未来社会的设想。

其实价值指向和设想是一致的,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里讲过一段有名的话: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大家耳熟能详,代表了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指向。

这个价值指向阐述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涉及到这个辩证关系,主要是两个要点:

第一,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即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假如每个人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