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84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难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点难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点难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点难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点难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难点解析.docx

《重点难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难点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难点解析.docx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难点解析〕

  1、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级点的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特点 

 长  度

  所有经线长度均相等

  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

 成圈状况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每一条纬线均可单独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级点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间  隔

  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各处相等

 作  用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区  分

  经度

  纬度

  2、经度和纬度

 

经 度

纬 度

定  义

  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夹角

  线面角,即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0°起算点

  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0°纬线即赤道

划分方法

  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0°经线以东为东经,

  0°经线以西为西经

  以0°纬线为界,向南向北各划分90°

  0°纬线以北为北纬度

  0°纬线以南为南纬度

代  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

  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

  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160°E为界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重要经纬度及意义

  3、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方法:

在给出带有度数的经纬网地图上,怎样确定是属于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是北纬还是南纬呢?

一般情况下,若数值往北增大,为北纬;若数值往南增大为南纬;数值往东增大为东经;数值往西增大为西经。

如下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40°N,60°W),B(20°S,60°E)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任何一个人,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始终不改变方向,沿着经线向南或向北走,最终会到达南极点或北极点。

但过极点后,再向前走,就改变方向了,因而沿着经线不改变方向往前走最终是不能回到出发点,这是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且纬线是一个整圆。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和判定范围大小

  A.计算距离

  a.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能计算出两地间的距离(纬度数×111km)。

  b.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实际弧长大约是111千米。

  c.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Φ),经度相差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Φ千米。

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不是最短距离)。

  B.判定范围

  a.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b.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c.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图中闭合曲线为等高线),甲、乙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经纬线相隔10°,而乙图经纬线相隔5°,因而甲图所示地区面积远远大于乙图;由此也可得出以下结论:

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地形的坡度比乙图小。

  

  (4)利用经度计算时间: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

经度不同,地方时就不同。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据此,如果知道某一地点的地方时,就可计算出另一地点的地方时,如:

已知(30°N,120°E)一点的地方时为10时,求(30°N,60°E)一点的地方时。

方法如下:

  ①求经度差:

120°—60°=60°

  ②求时差:

60÷15=4

  ③求地方时:

10-4=6

  所求地点的地方时为6时。

  (5)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地球表面的任何地物、地貌都有其确定的经纬度,其位置都可用经度或纬度表示出来。

在进行地图阅读时,如该图带有经纬网,应首先确定某一点或某一地区的经纬度,如中国的位置是在4°N-53°N、75°E-135°E。

这样,应根据给出的经纬度判断出其地表的地理事象,进而推知这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规律。

  4、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1)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便产生了不同的时刻。

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区共分24个时区。

  ②区时

  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又称为理论区时。

  三种特殊区时:

  第一,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理论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

  第二,采用本国最东部的理论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采用东9区的区时。

  第三,北京时间。

中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为了便于各地联系方便和协调一致,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其为北京时间。

  

(2)区时的计算方法

  第一,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例:

推算115°E所在时区。

  用115°÷15°得7余数为10,故115°E所在时区为7+1,东八区。

  第二,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向相减,异向相加),即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数;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数。

  第三,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即取“+”号;位于西侧,取“—”号。

  例如,已知东八区为5月5日12时,求西五区和东十区的区时。

  西五区与东八区的时差为13小时。

  则西五区区时为12-13=-1

  区时小于零,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西五区为5月4日23时。

  东十区与东八区的时差为10-8=2小时

  东十区的区时为5月5日14时。

  5、日期分界线的确定与应用

  

(1)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是地球上两个日期——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

实际上,为了不使横跨日界线的国家“一国两日”,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国际日期变更线和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稍有弯曲,在三个地方偏离了180°经线。

  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这两条日期分界线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但有一定的区别:

 

180°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相同点

  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是地球上日期更替的开始。

  

  不同点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固定不变的

  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

  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

  东侧日期早一天,西侧日期晚一天

  

(2)日期分界线的确定

  ①180°经线的确定。

  在有图的试题中可以根据图上的经度(东经度自西向东由小到大,西经度自西向东由大到小)或者经线两侧的日期(180°经线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进行推断。

  在无图的试题中可以采用图解法。

一般采用绘制极点俯视图的方法,也可以绘制侧视展开图。

在图上先确定180°经线(可以任意绘制,但一旦确定,其它的经度就要以此为准),然后根据解题的需要确定其它的经线。

  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的确定。

  确定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必须借助题干或者图中提供的信息。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Ⅰ、夜半球中间的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Ⅱ、昼半球中间的经线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此经线相对的一条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Ⅲ、根据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或者其它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推算。

  6、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概念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 

  注意:

  ①比例尺只表示距离缩小的程度,而不表示面积缩小的程度;

  ②比例尺的本身是没有单位的,但数字式比例尺中的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均以厘米为单位,直线式比例尺的实地距离一般以千米为单位;

  ③学会应用比例尺的变形公式。

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有:

  ①地图比例尺中的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如;

  ②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比例尺就越小;

  ③在数张图幅相同的地图上,地图上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就越大。

  (3)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理事物内容详略的关系

  地图的精度和所表示内容与比例尺的大小关系密切。

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图中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图中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度越低。

画一幅小范围、内容要求详细的地图,一般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注意:

在等高距相同的地形图上,相同大小和形状的等高线,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地坡度越缓。

这是因为高程相等的等高线图上,比例尺越大,水平范围越小,因此坡度越陡,相反则坡度越缓。

  (4)地图的缩放

  ①比例尺的缩放

  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不分的现象。

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来多了几倍。

  例如:

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

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则原比例尺乘以;“缩小到”就是原比例尺乘以。

  ②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

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图幅则放大到原图的4倍。

  7、地图上方向的判断与确定

  

(1)一般的规定: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方向:

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方向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A.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B.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向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C.判定东西方向时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方向。

  ②用经纬度法判断

  A.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

  B.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北,减小的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南,减小的方向为北。

  C.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