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领航.docx
《高考领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领航.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领航
《高考领航》2013年高考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课后对点快训”诗歌赏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译文】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
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赏析: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
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殻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分老帖》。
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
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
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
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
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
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
读者却不难看出隐藏在平淡下面的一颗不甘寂寞的心。
这使得全诗感情沉郁,得杜诗五律之妙处。
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
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
诗歌一开始就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贤先烈。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情,气势雄大,绝无纤仄之弊。
清人姚壎评为:
“大气鼓荡,笔力健举”(《宋诗略》卷九),很准确地说出了其主要优点。
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
诗歌三联对仗,大多属对精工。
前半首缅怀古代的英雄业迹,开首两句就写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形;后半首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五六两句就写了鹭宿沙滩、鸿飞长天的宁静风景。
彼此照应,构思极见匠心。
三,诗句凝炼,炼字尤见功力。
比如这首诗的颈联,一个“明”字就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
“六鹢退飞”本是《春秋》经语,但此处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
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
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向后退飞呢。
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总的来说,这首诗工整凝练,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
江西诗派本来是奉杜为“祖”的,在艺术上竭力学习杜甫,潘大临当然也不例外。
王直方曾说:
“邠老作诗,多犯老杜,为之不已,老杜亦难存活。
使老杜复生,则须共潘十厮吵。
”(《王直方诗话》)言下之意是潘大临(邠老)摹拟杜诗过分了一些。
由于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无法断定王直方此评是否合乎事实。
如果仅从两首诗来看,他并没有对杜诗作生吞活剥的模仿,而是着重于从中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这种借鉴是比较成功的。
潘大临的好友谢薖赞扬他说:
“杜陵骨已朽,潘子今似之。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
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
“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作者简介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券。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5分)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
(1)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
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
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赏析】
古人写词,如果用的原词牌名,就是用的本意。
如只是借用这个词牌的格律,有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则会另有题目,以及小序一类的说明。
那么,陆游这首词,就是使用了一个词牌,没有更多说明,则他用的是词牌的本意——好事近。
那么,是否只是表达自己觉得“好事近”的一种含义,还是另有深层的意蕴包含呢?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
首二句,点明了作者自己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散花洲这个地名,前面介绍了,是有典故的。
陆游的一生中,曾在散花洲夜宿过两次,写这首词时,是第二次。
我们知道,陆游是爱国诗人,是很想收回金国所占失地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诗人,我们都学过他“家祭勿忘告乃翁”那样情怀的诗句。
而当他到了散花洲时,应该会对孙权在散花洲犒劳赤壁之战大胜的周瑜及将士这段历史有很深的感慨。
陆游的抱负实现了吗?
一直到他80多岁去世时,都是没有实现的。
而且,我们从这段时期他的平生简介中了解到,陆游在从福建专管茶盐的提举改任到江西做提举,应该是离朝廷又近了一点,心中是有希翼在的,可提举又并不是个什么很大的官职。
我们还了解到,陆游在这段时间,是个被同僚认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的人,那么,他对实现抱负,又的确是抱有怀疑的态度。
他应该一直都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这十多首《好事近》词,就写于东归江行途中。
次两句,就描绘了陆游欣赏到的薄暮中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
这里应该是写的春夏之交时的景色。
白苹和红蓼,色彩就很醒目了,再加上新绿的大背景,多么地美。
蓑,我认为这里是指的船上覆盖的草顶,才比较恰当。
当然,也有可能是人身上穿的蓑衣。
但全首词都没有写有雨,没有雨,一般自然不会穿蓑衣。
“映一蓑新绿”的意思,应该是绿色的大背景,绿树、绿草、绿水映衬着这一艘小船(一蓑就是代指小船了),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在这二句中表现得非常好,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
读到这里,想象中陆游的心情应该是闲适遣玩般的兴致吧。
标准答案的赏析是: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我不懂“‘新绿’如蓑”是什么意思?
而且也未见有表示“冷暖交融”的词语。
“冷”指的白色?
“暖”指的红色?
那“绿”指的呢,是什么?
看标准答案,我首先想起的是郭敬明的“华丽”词句,其次想起的是道家的“玄之又玄”。
“华丽”词句隐含的是浮浅空洞,“玄之又玄”隐含不知所云。
到了下阙,作者的心情转变了,变得低回沉郁起来。
首先谈到了“酒”,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
你想,一个心情好的人,会以“酒”为“家”吗?
不过是借酒消愁而已。
“菱芡四时足”,是对上一句的补充。
陆游幻想就这样坐着船,到处漂泊,喝喝酒,反正有吃的,就这么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用想不用做,放纵生涯算了,不管什么理想、抱负了就好。
等夜宿一晚,到明天又顺着风前行,那前面江南江北是什么样子的,就随它去吧,我懒得想了。
这里“江南江北”仍是有含义的。
江南是南宋管辖,江北大部分地区被金国所占。
那么,陆游是真的什么也不想了吗?
他的理想抱负,想收回复地的理想,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
我们知道,他并没有,一直到老,他都是积极的。
标准答案说下阙是: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我认为他并没有像苏轼、欧阳修那样的旷达自适的心情。
下阙写得沉郁,在表面的词意思下,还隐藏着更多的难言的心情。
从“任”字就可以看出这点,如果很自适,他不会使用这个“任”字。
平时我们口头语有“任他去”,不管他的意思。
是不是带有一点无可奈何又赌气的意味呢?
而且,他仍是为官的,而且一直都在做官,到他70多岁了,皇帝诏他仍是出来做了官的。
他不是范蠡,他并不是那种无所求的人,所以,标准答案所说的,就有一定的问题。
整首词,我认为表达了陆游当时矛盾的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理,是陆游无意识中从词句中表达出来的,有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具含了花间词之深微幽隐富含言外意蕴的特色”,虽然说,陆游的词还算不上最好的词,他一生中所作的词留下来的只有130首,而诗却有9300首之多。
他的诗比词写得好的数量多。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赏析】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
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
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
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
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
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
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
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
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
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
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
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鉴赏题】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
(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王维素有"诗佛"之称。
他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阐发佛教禅理和隐士生活,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这首《过香积寺》,可视为其后期成熟的代表作。
此诗能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融于一炉,尽抒作者的高雅韵致和生命情调。
《过香积寺》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诗。
题为"过香积寺","过"是过访之意。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香积"取名缘自《维摩经》:
"维摩遣八菩萨往众香国礼佛言,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饭与之。
"此寺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神禾原上,原貌不存。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数里",表行程漫漫。
"云峰"指云雾萦绕的高山。
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有云:
"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
"山势渐高,不见古寺的踪迹,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
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
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中间两联铺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
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
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
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人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
"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
正如孙殿成所评: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王右丞集笺注》)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诗人体会到禅理,排除烦恼,闲适自在。
"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
"毒龙"典出《涅槃经》,经文上说:
"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
关于"毒龙"还有一则盘陀王依佛法制伏毒龙的故事。
日暮时诗人立于寺前潭边,安禅入定,想到制伏毒龙的故事,一是杂念排除,尘心尽消,如毒龙之被制伏;一是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
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为人所称道,就在于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人禅的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而这种境界的获得,关键得力于其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其一,"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
山水诗是在南朝佛教大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南朝佛家支遁"即色游玄"论的影响,"即色游玄"是山水诗一贯采用的艺术结构模式。
这一结构并不纯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和表现问题,而是一个运思方式、审美原则的问题。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就采用了这一传统的艺术结构。
诗中描写山中寺外的清幽自然景色和"薄暮空潭曲"的眼前之景,都可以统称作"色",与"安禅制毒龙"的佛理禅思,所谓"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运用"即色游玄"艺术结构时,能够做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其中还包含着自然景色与王维本人"无心于万物"的佛玄心胸相互契合而相互激荡的中间环节,故而诗人能够将禅的拈花微笑的最高境界转化为诗歌中空明脱俗的审美之境。
其二,顿悟的运思方式。
王维笃好南禅宗,曾为南禅宗开宗立派的大师慧能写过碑志。
在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不假外求,*自己心内的"己心弥陀"(有称"自性弥陀")顿悟。
这种顿悟的修行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灵感等,与艺术思维有共通性。
王维本人悟性极高,他的诗歌创作看似写景,实在参禅,如这首《过香积寺》中,古木、山径、钟声、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自然物象,都可用以印证诗人归寂的心态。
王维通过对自然景物真实平常的表现,以求得不执著于外物、不重乎形式,来获得对禅体悟的境界,这正是顿悟的艺术表现。
其三,诗中藏画的艺术技巧。
王维本人是丹青好手,他在营造诗歌意境时,自然运用了画家的艺术眼光,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有经典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过香积寺》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人以画表意,首先是远近结合,层次清晰。
"数里入云峰"是远景,"古木无人径"、"日色冷青松"是近景,"薄暮空潭曲"是眼前景,诗人在结构上将远近景结合起来,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
其次是注重运用通感的手法,尤其体现在"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上。
泉石的"咽",从声音出发,青松的"冷",从色彩出发,相印成趣,既有听觉效果,又有视觉效果,读来使人恍惚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些得力于诗人的艺术触觉,完美地将诗、画、乐融为一体,使读者读诗如观画听曲,妙不可言。
其四,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
王维不仅是田园山水之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表现者,也是以田园山水诗表现禅心佛机、玄妙意识的开拓者。
在他的山水诗中不用或少用禅语,而含有禅理禅趣,创造出空灵静寂的意境。
这首《过积香寺》中,诗人在夕阳中面对"空"潭,作者在寂然的心境中观照"空潭曲",通过安禅修行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在。
这里的"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
"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澄明宁静、静谧空灵的心理体验。
王维尤喜"空"的境界,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等。
可以说,诗中有禅的境界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追求的极境。
总之,《过香积寺》一诗妙在虽无一句正面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