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怀人诗鉴赏.doc
《送别怀人诗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怀人诗鉴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别怀人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
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体会送别诗的感情。
活动一、知识链接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
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
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
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
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1.内容:
①宦场别。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别董大》(高适)《渭城曲》(王维)等。
②友人别。
如《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送友人》(李白)等。
③亲人别。
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等。
④情人别。
如《雨霖铃》(柳永)、《虞美人》(纳兰性德)等。
2.情感:
①离愁别绪(留恋、落寞、担忧、牵挂);②安慰;③勉励;④祝愿;⑤咏赞真挚的友情。
3.分类:
①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
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②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③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
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三、送别诗的常见手法: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2.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
3.托物寓情。
如李白《赠汪伦》、王维《渭城曲》等。
4.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活动二、回归课本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
“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活动三、延伸训练
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
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2.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3.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鲍浩然:
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处。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送别诗 抒发了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祝愿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请以次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新颖独特的比喻 作者将人的眼、眉直接化为旅程的山、水,将人的感情融入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
4.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简析首二句是怎样写离恨的。
用“画舸”“春潭”优美图景反衬;用“酒半酣”船即将起锚来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2)第三句中的“烟波与风雨”有何深刻含义?
在诗中起何作用?
既指自然界的烟波与风雨,又暗指难以预料的坎坷仕途与世事人心。
“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进一步渲染了令人肠断的离别情绪,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