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3016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docx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3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

  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

(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

(投影)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

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

是否无人?

  3、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这句采用了什么写法?

  五、小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3、展示学生作品。

  六、拓展延伸:

(投影)

  1、投影展示风景图片。

  2、说说自己的家乡。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默写。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

  4.作者、作品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以前学过的篇目有《雪地贺卡》(注:

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二)阅读能力目标

  1.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

  2.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

  (四)思想教育

  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三、教师建议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

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双重的反衬:

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对比;二是从苍凉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

整个画面没有人,只有微露的牛羊。

但是,发现这些微露的牛羊,却有一双眼睛,一双牧人的眼睛,一个赞美自己家园的草原人。

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发自内心,漫不经心。

却又保持了千年的艺术青春。

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诗中为什么不写人?

是否无人?

  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给读者怎样的感觉?

后句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表现了大草原壮阔草海、牛羊成群的特点。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积累”。

  《静默草原》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

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

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具体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找出最有特点的、表达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感知内容。

  如:

“都是一样的风景:

辽远而苍茫”等。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举出有关语句说明文章表达的重点和独特感受。

  1.重点:

大草原辽阔无边的突出特点,强烈的辽阔感以及这无比的辽远引起的苍茫感

  等种种独特感受。

  2.侧重所写的单一感、不自由和局促感比较特别。

例句如练习二中所引句子等。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赏草原的明显语句有哪些?

这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如词句品味·积累第2句中的带点语句等。

其效果是作者感受的特别之处、作品的特色

  更为鲜明。

详见练习三解答和词句品味·积累说明。

  四、课文讲解

  《敕勒歌》

  

(一)文章主旨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二)重点语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三)文章思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四)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青色。

()

  3.辽阔,深远。

()

  4.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

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

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