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843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1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主备教师

梁琼

第1时(共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

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教学

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预习检查

在小组内检查《独坐敬亭山》朗读。

推荐朗读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

二、问题设置

1、通过预习朗读,这首诗歌分别描绘那些景物?

诗人的心情如何?

2、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交流古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小组内交流诗意。

3、交流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展示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5、在敬亭山上,李白无人陪伴,此时的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6、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

7、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

(敬亭山)

8、李白的眼里有鸟吗?

有白云吗?

只有什么?

9、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

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

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强调学习方法:

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五、精讲点拨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

“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

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

(板书:

寄情山水)

2、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

出示诗句含义。

读读记记。

3、指导背诵。

六、知识拓展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

背诵《独坐敬亭山》。

 

课堂

训练

1、背诵《独坐敬亭山》并默写。

2、说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李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日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古诗三首(《望洞庭》)

主备教师

梁琼

第2课时(共3课时)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

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

“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

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

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

(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五 、欣赏名句积累名句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总结

七、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课堂

训练

1、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说说“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意思。

板书

设计

望洞庭

湖月相和

潭面镜洞庭之美人的喜爱和赞美

山水翠

银盘青螺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日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古诗三首(《忆江南》)

主备教师

梁琼

第3课时(共3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⑵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⑶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⑵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⑶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

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它以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倍受人们的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谁能有感情地朗诵一首?

指3名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一首词——《忆江南》,你对白居易有哪些解呢?

指名汇报资料。

 对于这首词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出示自学提纲,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细读,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解决。

 3.小组合作交流,仍不懂的用“?

”表示。

 三、小组合作交流 

四、反馈验收:

 

 1.指名读,读通全词,读准字音。

 2.齐读。

 

 3.通过刚才小组合作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

重点理解词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

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五、品味全词。

 “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

“谙”又怎样讲?

 小结:

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

2、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了200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引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4、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白乐天醉酒茅家埠”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泪送别。

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一诗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六、升华主题。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全词。

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

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江南好---------------

 

课堂

训练

1、熟练背诵《忆江南》。

2、解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思。

板书

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江南好     情    能不忆江南?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日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2、桂林山水

主备教师

梁琼

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

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预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词认读。

2、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

2、问题设置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3、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各成员先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完成上述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答案。

4、展示交流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

“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

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2、“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4)山和水相遇的景象

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5、精讲点拨

在展示交流部分,已经涉及。

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

6、知识拓展

给学生看桂林的山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课堂

训练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课文背诵。

板书

设计

2、桂林山水

山美

甲天下水美

山水相遇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日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2、桂林山水

主备教师

梁琼

第2课时(共2课时)

教学

目标

1、复习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

重点

复习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文章中的话来说说吗?

二、问题设置

1、桂林的山水如此之美,仿佛一幅优美的画卷,为了更好的介绍美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文章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3、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4、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5、“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各成员根据问题,自己思考答案。

2、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

3、形成小组答案。

四、展示交流

(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

学生汇报: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1、引导: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要告诉读者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比,显得怎样?

(更美)

2、师肯定:

这么美的大海、西湖与漓江该怎样读,读一读。

(强调“从没看见过”)

3、作者用上了相同的句式来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

4、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二)、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3、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4、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三)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五、精讲点拨

展示交流中,已有涉及。

作者写得如此之美,在于对山水的仔细观察和用到了对比的写作方法。

六、知识拓展《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

“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课堂

训练

1、检查课文的背诵。

2、说说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板书

设计

2、桂林山水

山美

甲天下水美

山水相遇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日

振兴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备教师

梁琼

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

难点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预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2、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

二、问题设置

1、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游览了哪些美景?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你能画出简单的游览示意图吗?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各成员先自由读书,思考上述问题。

2、小组内交流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3、形成小组答案。

四、展示交流

(一)找几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汇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作者一共游览了那些风景:

1、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板书:

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2、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洞内大)[板书:

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

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

黑、奇、大]

    B: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三)作者的游览顺序

1、汇报交流

2、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5、精讲点拨

在展示交流环节,已有涉及。

6、知识拓展

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

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

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课堂

训练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

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