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81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 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docx

中考科学考前集训系列模块一生命科学知识点+练习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模块一生命科学知识点+练习

专题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考点聚焦

知识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的浓度和的浓度差。

2.能够把水分供应给植物体每一个细胞的主要是组织。

3.细胞内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使细胞的处于活跃状态,这是因为水是细胞中许多化学反应的(如在中与

等物质反应合成糖等有机物),也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将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且能维持细胞的紧张度,等等。

4.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只有少量用于,绝大部分是以气态水的形式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的等处散失到体外。

植物能通过的张开与闭合来调节的快慢,使植物体内保持适量的水分。

【疑难典析】1.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动力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所产生的渗透压。

2.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内的水含量直接决定其形状,从而决定气孔开口大小,影响水分散失速度。

 

考点集训

一、单选题

1.取甲、乙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2.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活动,其中③表示的是(  )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3.晴朗的中午,踏入山林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B.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茂密的林木遮住了所有太阳光

4.下列对绿色植物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B.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5.中午时分,强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会下降,原因是(  )

A.温度过高,植物生命活动下降B.光过强,导致光合作用不能进行

C.蒸腾作用强,导致气孔关闭D.呼吸作用过强,影响了光合作用

6.观赏植物滴水观音的叶片会“吐水”,这些水分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

A.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7.某棵树有四个大的树枝,某人把其中一个大树枝的茎的树皮进行了环剥,则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被环剥了树皮的树枝逐渐枯死,其余树枝正常生活

B.整棵树逐渐枯死

C.整棵树仍可继续生活

D.被环剥树皮的树枝正常生活,其余树枝逐渐枯死

8.在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实验中,能证明水分和无机盐一般是从下向上运输的现象是(  )

A.横切变色枝条的基部上方,观察到木质部变红色

B.实验时观察到枝条变红色

C.纵切枝条,发现木质部内的导管变红色

D.观察茎的纵切面,木质部的红色越靠近枝端颜色越浅

9.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后,要通过如图哪一种组织向上运输(  )

A.

B.

C.

D.

10.用盐腌菜,菜发生的变化是(  )

A.细胞失水,菜变得硬挺B.细胞吸水,菜变得硬挺

C.细胞失水,菜变得软缩D.细胞吸水,菜变得软缩

11.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

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

在图1中萝卜的洞内装上浓盐水,在图2中萝卜的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萝卜会变软

B.图2中萝卜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D.对栽培作物施肥时,要注意“薄肥勤施”

12.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 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 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 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13.图为绿色物植的叶片进行某生理活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          

B.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b为二氧化碳

C.水在植物体内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的路径运输          

D.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14.下列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同学积累的科学“知识”,其中“知识”符合科学的是( )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B.植物叶片下表面的气孔数总是多于上表面的气孔数

C.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只有分子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15.水分进出植物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 根毛、导管、气孔  B. 气孔、筛管、根毛 C. 根毛、筛管、气孔 D. 气孔、导管、根毛

16.某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

“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 分生组织  

B. 机械组织  

C. 导管   

D. 筛管

17.灌溉不久的植物,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  )

A.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加强        

B.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C.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D.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减弱

18.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19.小明为观察叶细胞吸收水分后的变化,在一株植物上取相同的两片叶子,把甲叶片放在阳光中曝晒10分钟,乙叶片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

然后分别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细胞内变化最大的结构是(  )

A. 细胞核   

B. 细胞壁   

C. 液泡   

D. 叶绿体

20.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  )

A. 降低空气的温度     

B.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      

D.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21.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

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

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二、填空题

22.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

图中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环剥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通道________。

(2)该实验还说明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枯萎,这是因为________通过茎的________向上运输。

23.下图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

(2)②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

(3)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填字母)。

A. 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B. 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

C. 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D. 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

24.图甲中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0~24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

(1)A表示植物叶片所进行的________生理活动;

(2)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目的是为了降低________;

(3)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________。

25.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

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

请你帮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

A.

 B.

 C.

 D.

 E.

(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它们分别是           。

A. 清水,清水    B. 10%盐水,10%盐水    C. 清水,10%盐水 

(2)萝卜条软硬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

C、D两幅图中哪一幅图能说明B图中的现象?

________。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________ 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在①②③④中选填)

(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________根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6.如图所示,在甲烧杯内注入浓蔗糖水溶液,乙烧杯内注入清水,并各放入同样大小的胡萝卜。

在胡萝卜内插上同样大小的玻璃管,管内盛有等量清水。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图玻璃管内液面________了,这表明________。

(2)经过一段时间后,乙图玻璃管内的液面________了,这表明________。

27.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间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洞内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并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

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

(1)甲萝卜洞内的水慢慢变________ (填“多”或“少”)了。

(2)上述实验中,萝卜洞内增加的水分主要来自细胞内的哪一个结构?

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质量分数和外界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

当细胞液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质量分数时,细胞就________ (填“吸水”或“失水”)。

(4)如果再给你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请你增加一个对照实验,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你对这个萝卜的处理是________。

28.如图所示,当植物放入________中时,植物细胞会发生B图的状况,导致植物萎蔫。

A.吸水

  B.失水

29.如图为某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所示的细胞为________。

(2)在夏日正午的烈日下,植物叶片有时会发生卷缩,此时叶片上的气孔状态应如图________ (填“A”或“B”)所示。

30.自然界中,植物的茎是千姿百态的。

如图所示是________。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________向上运输。

水稻、小麦等植物没有________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

三、解答题

31.1986年,陈日胜在海滩盐碱地发现一株1.6米高的海水稻。

他取下这株海水稻的522粒种子,在海边经过多年的育种、选种和试种,培育出了海水稻的优良品系。

(1)普通水稻在盐碱地很难存活的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_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优良稻种的培育是利用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存在的________现象,通过逐代的选择获得。

32.研究人员发现:

夏日晴朗的白天,甘蔗会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小麦不会出现“午休现象”,如图所示。

进一步研究发现:

800多种开花植物与甘蔗一样会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它们多起源于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

藻类、苔藓类、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与小麦一样没有“午休现象”。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夏日晴朗的白天,甘蔗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进行解释。

四、实验探究题

33.小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植物为实验材料,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植物的A、B两叶片分别用含石灰水和清水的薄透明塑料袋扎住,然后放到黑暗处48小时。

②… ③将A、B两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请完善小李同学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②________。

(2)将A、B两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加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3)你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

(4)除了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外,请再列举两个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________。

34.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

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________。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

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________。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35.如图所示,在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相同品种、长势相同的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左边植株剪去大部分的叶片,调节天平至平衡。

请回答下面问题:

(1)全营养液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物质,下列物质中,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选填字母编号)。

A. 硝酸钠   B. 磷酸氢二钙   C. 硝酸钾    D. 硫酸镁

(2)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天平的指针将会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偏转。

该实验装置研究的是________。

(3)该装置中有一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改正________。

36.林伟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1)该同学使用图甲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将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24进行实验,目的是________。

(2)24小时后,该同学将正在燃烧的蜡烛放入玻璃缸中,观察到蜡烛熄灭,于是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结论?

请你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该同学想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哪两套装置组成对照实验?

________。

37.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植物与外界之间的H2O、O2、CO2等气体的交换),A枝条不作处理。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________的关系。

(2)小明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装置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A

B

C

A

B

C

锥形瓶中的水

a

a

a

a1

a2

a

硅胶胶片

m

m1

m2

m

若要证明植物A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则________×100%=99%。

(用表格中字母表示)

(3)此实验在控制无关变量上还存在缺陷,请写出一条没有控制相同的无关变量。

________

38.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________。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________。

其中导管位于________,负责运输________。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9.某同学在探究植物枝条失水的速度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克/时)

1

25℃、光照、潮湿

14

2

25℃、光照、干燥

32

3

25℃、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一层油,目的是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如何较为准确地测量枝条每小时的失水质量?

________。

(3)比较1和2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比较2和3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如果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还需要设置第4组实验,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有叶蒸腾作用强,能够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故答案为:

A。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据图可知,①是水分的吸收与运输,②是光合作用、③是蒸腾作用、④是呼吸作用。

【解答】解:

过程③是水分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

B.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

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能够使空气清新;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使空气中水分增多,使空气湿润;

故答案为:

A。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

植物体吸收的水分,90%以上用于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

B。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

中午时分,强光下,蒸腾作用过强,水分散失太快,因而气孔关闭,短暂停止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

C。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

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故途径为:

根→茎→叶;

故答案为:

B。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

植物木质部中的导管从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而植物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向下运输有机物;某人将一棵树中的一个枝条的树皮进行环剥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正常,该枝条有机物向下运输受阻,其他枝条有机物运输正常,故整棵树生命活动正常;

故答案为:

C。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

观察茎的纵切面,木质部的红色越靠近枝端颜色越浅,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下向上运输的;

故答案为:

D。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

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据图可知,A是营养组织、B是输导组织、C是保护组织、D是分生组织;

故答案为:

B。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即可。

【解答】解:

细胞的吸水主要依靠的是渗透原理;即水分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用盐腌菜;细胞周围的溶液中盐浓度大,水浓度低;细胞溶液中,盐浓度低,水浓度大;故水分会由细胞中流向盐溶液;表现为细胞失水,菜变得软缩;

故答案为:

C。

1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即可。

细胞的吸水主要依靠的是渗透原理;即水分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水分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解答】通过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可知,图1中萝卜的洞内为浓盐水,盐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中盐溶液的浓度;故水分由萝卜细胞流向浓盐水;表现为洞内液面上升,萝卜失水变软;图2中萝卜的洞内为清水,清水中盐的浓度近似为0,故水分由清水流向萝卜细胞;表现为洞内液面下降,萝卜吸水变硬。

故答案为:

B。

12.【答案】D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

其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两种。

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他们来完成。

韧皮纤维质地坚韧,抗曲挠能力较强。

为韧皮部中担负机械支持功能的成分。

【解答】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光合作用;故A正确;

B、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呼吸作用;故B正确;

C、c如果是水分,从茎中进入到叶片所需的动力是由蒸腾作用产生的;故C正确;

D、有机物是由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

D。

13.【答案】B

【解析】【分析】

(1)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

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2)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水在植物体内的运送路径如下:

 

【解答】A、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b为氧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水在植物体内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的路径运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故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阳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4.【答案】A

【解析】【分析】

(1)蒸腾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植物将吸收来的近99%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空气中;

(2)植物叶片表面有气孔,一般陆生植物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比较上表面多。

水生植物上表面的气孔数量要比上表面多;

(3)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热传递和做功有关,物体内能的变化是热传递与做功的总值;

(4)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它的化学性质就由这种微粒构保持。

【解答】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占根吸收水分的99%,A正确;

B、植物叶片下表面的气孔数总是多于上表面的气孔数,部分水生植物的气孔在叶的上表面,B错误;

C、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如果物体对外所做的功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