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80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docx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我

外国教育思想史树图

小节

知识点

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

教育

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论。

培养治国人才

德育论。

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美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主要途径。

智德统一的见解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雏形,破除道德天赋论,但是此观点忽略了情感、行为等其他方面。

智育论。

治国者掌握广博知识,政治伦理雄辩术,几何天文算数。

“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产婆术)。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

“学习即回忆”。

知识真理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是对所谓理念世界的认识,认识理念世界主要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学习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特点:

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与游戏。

执政者(哲学王)、军人、工农商;四大美德;阶级内部共产制。

教育作用:

顺民和合格统治者,促使灵魂转向。

学制:

以英才教育为中心,领袖教育;严格考核层层淘汰。

主张教育从内容草形式应受到国家严密控制。

意义评价:

开创西方高教传统;教育塑造人;学前教育,优生主张;男女教育平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与智者三艺(辩论术、修辞术、文法)合为七艺;心理概念范畴;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人是动物、人有理性区别于动物、体育智育德育人性论基础

教育作用论。

天性、习惯、理性(教育最终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教育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领导。

强制和惩罚是必要的。

是后世遗传环境教育论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为教育的依据。

人的教育划分三阶段7.14.21岁:

发展儿童身体、德育、智育

古罗马

教育

西塞罗

雄辩家教育《论雄辩家》,广博学识、修辞特殊修养、优美举止文雅风度。

练习。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德行。

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但要先了解儿童天赋才能,遵循年龄特点。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广博普通知识,教师诱导激发,学习休息交替。

PK西塞罗(西主张雄辩术与哲学并重,昆独尊雄辩术;昆比西更重视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实际,西的拉丁文学和文体对后世影响大)

奥古斯丁

《忏悔录》基督教教育。

上帝即真理,原罪与禁欲,宗教教育,平等思想。

近代教育思想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最终目标:

超越现实人生;现实目的:

学问、道德、虔信。

作用:

教导好青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教育可以使人步入天堂;发展无限智慧,成为身体、智慧、德行、信仰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不同等级人受教育目的不同。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律;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普及教育核心:

泛智论。

内容:

一切人要受教育,人人受百科全书式教育。

措施:

广设泛智学校、班级授课制、学年制、编写统一教材。

意义局限:

完整理论体系;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基础;对贫民给予更多关注;内容丰富;普及教育是否能理想实现等问题解决不了。

统一学制:

婴儿期(1~6)儿童期(6~12)少年期(12~18)青年期(18~24)分期设学校,建立全国统一的分段又连贯制度。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前后衔接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阐明人发展的有序性和学校系统化思想。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个学季、考查、纪律约束。

班级授课制多快好省。

但走向否定个别教学的极端。

论教学原则。

直观原则(感官基础);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体性逻辑性,基本的先于其他的,重要的先于不重要的,相关联的同时学);主动性原则(提出废除强制灌输,激发兴趣,教师调动);巩固性原则(理解性的教学、经常练习复习、自己教别人);量力性原则(按年龄和理解力来,不可负担过重。

但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不足)

论道德教育。

比智育重要;与宗教教育相分离;古希腊四德教育+劳动教育;正面榜样;强调纪律

教育管理思想。

国家管理职权;设立督学;规定校长、教师、学生职责;强调规章制度和纪律

意义。

第一位系统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明显的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

近代教学理论。

缺陷:

宗教气息,科学认识不准

卢梭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理论基础:

性善论(人性本善、自爱心和怜悯心、顺从自然顺序的“良心”、顺从天性、反封建斗争)和感觉论(重视感官训练。

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感官通过训练提高。

)主要思想:

教育顺应自然,事物教育人为教育以自然教育为基础;培养“自然人”为目的;为自己生活,不受束缚;正确对待儿童,给以充分自由;划分时期(婴儿期0~2体育,儿童期2~12感觉教育,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青春期15~20道德教育信仰教育性教育);自然教育具体观点(消极教育,不加干涉;自然后果律;感官训练;智育,启发自觉性;德育,爱人),家庭中实施自然教育最自然

公民教育理论。

社会成员且发展天性,自然人+社会公民。

具体目标培养爱国者。

国家掌管教育、儿童平等教育,重体育

意义。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反古典教条主义,进步意义。

但忽视课本知识和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偏激。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新庄时期(首次教育实验)、斯坦兹时期(要素教育理论产生)、布格多夫时期(独创直观教学法)、伊佛东时期

论教育目的。

促进人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

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的“完人”

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目的和理论指导适应儿童心理发展;内容选择编制适合儿童心理规律→要素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认知协调;教育者调动学生积极性。

但是存在唯心论。

论要素教育。

教育过程从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日益到复杂要素。

体育要素(关节活动)、德育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要素(数目、形状及语言)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语言教学、算术教学、测量教学、地理教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第一位将次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早期外部结合,后期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

但没有真正全面的历史分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家庭教师实践、大学教学实践

教育思想及理论基础。

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获理想社会观念)、完善(获文化系统观念)、仁慈(获行政观念)、正义(获社会法制观念)、公平或报偿(获奖励观念)12调节个人道德行为,345调节社会道德行为。

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知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心理学主要内容:

观念(人一切心理机能是观念的活动,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是心理学基本内容)、意识阈、统觉(观念同化和相互融合)。

统觉团形成。

实现条件是兴趣,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主动性。

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同化的产物。

道德教育理论。

目的:

职业有关、道德培养(教育根本目的)。

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是道德教育基本途径,要培养多方面兴趣改变个性。

儿童管理和训育:

创造秩序,训育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方法有维持&决定&调节&抑止&道德&提醒的训育。

课程理论。

经验、兴趣与课程(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思辨和审美,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社会和宗教);统觉与课程(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的材料。

相关、集中);儿童发展与课程,分四个时期婴儿期(感官训练)、幼儿期(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培养理性)

教学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过程。

三个环节:

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相应三种教学方法:

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或清晰、联合或联想、系统、方法)。

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建立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教育思想传播。

赫然巴特学派(主要推动人物为齐勒尔、莱因)有欧洲(英国代表,关注兴趣、相关和集中、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等理论。

也进入俄国,扩展到生理学、心理学)和美洲(兴趣、教育性教学、文化纪元等理论)和亚洲(日本中国,关注道德教育和形式教学理论,五步教学法。

但是由于对此法迷信,陷入机械化、刻板形式)三条路线

意义和评价。

近代教育心理学化和科学的教育学之父;丰富近代教育学理论体系;影响世界教育思想和实践,确立传统教育学派;局限在于过于强调重视教师,强调主知主义,导致现代教育对其批判。

福禄培尔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统一的原则(万物有神论)、顺应自然原则(大自然、儿童天性,但不否认强制性干预性教育)、发展的原则(人的发展,阶段性和延续性)、创造的原则(从统一原则,人应该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意义和任务(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认识、发展。

既是幼儿教育机构,又是幼儿师资培训机构、幼儿教育宣传机构、幼儿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方法(自我活动或自动性。

重视儿童亲身观察,重视游戏教育价值,强调儿童社交重要性);幼儿园课程(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

恩物,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每个恩物应该承前启后,表现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

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积极有益,展现内心、发展智力。

恩物与作业PK:

先后;前材料固定,后可变;前是活动的材料,后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活动材料;前模仿,后创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批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发展(从现代工业生产及向共产主义发展趋势角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论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生产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重要手段,科学知识转为现实生产力

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人的本质是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科学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人的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重视环境与教育,但否认万能论决定论;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关于人的形成发展理论,认为人能动地接受影响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此教育理论核心。

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深层来看是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发展(完整全面充分自由)。

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划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前提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过程。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强有力手段;工人适应劳动职能;科学技术基础;综合技术教育。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

英国

洛克。

反对天赋论,提出白板说(理论基础)和经验主义。

世俗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教育漫话》。

核心概念是绅士教育(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

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家庭教育优越于学校教育。

“工作学校”(贫困儿童收容所,与绅士教育形成对照)

斯宾塞。

《教育论》。

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知识对生活作用越大价值越大);课程论(生理学和解剖学→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逻辑学数学生物学社科等→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历史→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文学、艺术等→闲暇满足爱好情感活动。

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

局限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教学原则与方法(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自然顺序;小范围内重复人类文化;实验到推理;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注重学习兴趣;重视事物教学)。

『评价:

首次鲜明正确地表达智德体育教学基本范畴;批判古典主义教育;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中等学校实科教育发展。

法国

爱尔维修。

教育民主化、教育万能论、国民教育思想(摆脱教会,国家创办世俗教育)、人与人差异完全由教育和环境造成、强调科学知识传授

狄德罗。

批判教育万能论,但承认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重大作用、国民教育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国家管理教育,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拉夏洛泰。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论国民教育》强烈批判教会教育、倡导强调国家办学、国家目的

德国

第惠多斯。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影响人发展因素的论述(天资、教育、自由);对教育目的论述(和谐发展的人);对教学论论述(形式教育为主,但与实质教育相辅相成);对教育原则论述(遵循自然和文化、连续性和彻底性、直观、循序渐进、启发);对教师论述(尊师重教,教师自我教育)

俄国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有限强调教育作用。

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本质是艺术非科学。

教学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统一。

强调实科反对古典。

重视德育(方法是教学)、爱国主义、劳动教育、教育学科建设、师范

美国

贺拉斯·曼。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公立教育运动。

教育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日本

福泽谕吉。

《劝学篇》,承认环境和遗传影响,强调教育对国家和民众作用(大力普及,教育立国),重视德育和体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影响。

尚实学。

爱国心。

现代教育思想

新教育运动理论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

反对赫尔巴特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教育研究科学化;教育实验三阶段(构成假设、进行实验、应用实际验证正确性);和心理学(实验室)相比,要在真正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实验、统计、比较方法探索儿童发展。

定量研究。

局限性:

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不能用实验方法来解决,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要义》公民教育理论(通过个人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热爱祖国愿意效力。

)劳动学校理论(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得到性格陶冶。

劳作是身心并用的活动、需承受艰辛,与游戏和运动不同、唤起客观兴趣。

三项任务:

职业陶冶预备、职业陶冶伦理化、团体的伦理化。

方法:

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生命潜力说,强调遗传作用,推崇内发论,但也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

方法:

儿童敏感期利用(内在可能性),教学材料和作为观察者的教师(有刺激的环境)。

蒙台强调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创造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允许儿童独立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三个因素结合。

具体内容和实施:

使用教具进行感官教育、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

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

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教育实践结合。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强调统一和个性综合;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影响方法;前景教育原则;强调作风和传统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家庭教育极为重要。

凯洛夫

《教育学》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经验。

强调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肯定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制、稳定的教学大纲,将德智体美劳综合技术教育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传统教育理论为基础。

缺点在于滞后封闭,少创造性,绝对化机械化。

赞科夫

教育与人发展关系问题。

着眼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突出一般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区别;揭示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教学与发展关系(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系统论为基础,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五项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体学生发展);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为发展进程的三条线索;强调揭示和研究学生精神需要各种表现的必要性,如认知需要,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

局限在于很少考虑社会政治和道德要求,过分强调认知方面的智育,对传统教育全否。

苏霍姆林斯基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

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学生自由;尊重儿童,重视自我教育。

对70~8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教育思想泰斗”

现代欧美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革新倡导者、尝试教改、《民主主义与教育》(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

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其更有活力,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反对教育准备生活说,提倡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过程。

);学校即社会(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要求分科课程改成活动课程,是教育即生活的延伸。

和前者一起,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变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即生长(提倡新的儿童发展和教育观。

要求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

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

经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过程是主动的过程,有机体也对环境改造;连续发展的过程。

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与教育即生长(过程内的目的,就是生长。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统一的。

良好公民素质、民主理想、科学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职业素养)

论课程与教材。

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强调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而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回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之前的原来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

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此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

缺陷在于过于注重活动,狭化认知途径

论道德教育。

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合作、社会责任、理智作用,德育应具有社会性。

德育原理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和内容,社会性的)和心理方面(方法和精神,道德认知、情感基础)

思想与影响。

强调知行合一;人与环境交互(内发外铄论的突破);生长生活观点;知识、经验角度;个人与社会统一;教材心理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专业化;世界性影响;忽视了系统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儿童中心。

引发自由和纪律、师生关系等诸多矛盾,另外编写新型教材过于理想难实现。

改造主义教育

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分化,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育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但在美国实践作用不大。

要素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

人类文化遗产中永恒不变的要素;学校教育使每代人都有要素观念;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文化。

强调学校教育核心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强调教学是训练智慧的过程,教师核心地位。

对美国教育(还有西欧和苏联)重要影响,“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永恒主义教育

进步教育的对立面,传统教育特色。

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培养人类天性中共同要素,阅读经典著作;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影响主要局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提倡宗教教育,“基督教教育”(基础、目的、课程),教育属于教会

存在主义教育

以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当做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为基础,教育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建立信任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如强调教育个别化、积极师生关系),但也有局限:

过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强调个人忽视社会、过分重视人文忽视自科、放任教学观

新行为主义教育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实施程序教学;运用教学机器;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明显机械主义,把人类学习归结为操作性条件作用。

结构主义教育

建立在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代表人物布鲁纳。

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认为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成为60年代美国课改指导思想。

但也有片面性,过于理想主义。

分析教育哲学

“元教育哲学”,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分析,而不谋求系统的教育理论。

注意正确使用教育术语,语言易懂,重分析技术,科学表达教育理论。

缺乏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终身教育思潮

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一切形式的教育,打破制度化限制,灵活多样手段;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1970《终身教育导论》、197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终身学习概念)、199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继承西方人文教育传统,并吸收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一些观点,达到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平衡。

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

外国教育制度史树图

小节

知识点

古代教育制度

东方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的教育

书吏教育。

巴比伦文化教育被看做是人类正式教育起点。

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

初等教育读写、高等教育读写+文法、苏美尔文学等

古埃及教育

宫廷&僧侣&职官&书吏学校,普通文化课专门职业课、高级科技课。

灌输、体罚。

统治阶级独占。

古印度教育

公元前6世纪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古儒学校、导生制);公元前5世纪佛教教育(主张四姓平等,寺院是教育机构+学术机构)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特点

最早、阶级、丰富、繁多、方法简单、教师地位高

古希腊

古风时代

不重实用,重塑造和培养。

对所有人开放(不包括奴隶),首先提出教育是所有公民权利和义务。

斯巴达教育是实用型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重女子教育;雅典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私教盛行,反对专业化职业化训练,女子地位低。

古典时代

“智者”教育活动,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具有高等教育性质开始集体教学,辩论术、修辞学、文法。

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早期人文主义、有教无类学术自由、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确立希腊教育思想成型。

关心道德和政治问题,扩大教育对象。

希腊化时期

传播、重心转移、和谐全面的传统教育受到破坏、中等教育面临衰微、高等教育明显发展、教育机会逐步扩大

古罗马

共和时期

前期家庭教育,后期初级学学校、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

帝国时期

统一国家教育制度、培养顺民、加强宗教教育

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教育

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神学和七艺,方法机械繁琐

教育思想。

强调信仰重视德育,神学世界观、人生观(儿童观)、知识观、目的论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培养王公贵族后代,七艺,宗教色彩);骑士教育(家庭教育、文化匮乏但内容实用,体现人格品质道德风光)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职业训练,国际性,利用教会和世俗政权争取特权,“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先文科,后分法科神科医科,学位制度。

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