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698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docx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历年真题1994至

南开大学1994—2004中国史部分考研试题

2004年

古代文献

一、标点(40分,请在下面原题中加标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二、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0分,标点在原题中加,翻译另纸书写)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踰次行瑯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瑯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三、试述班固《汉书》和范晔,《后汉书》的编写、价值与影响。

倘读过两本书中的某一部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60分,请另纸书写)

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

1、“余一人”

2、武庚

3、相地衰征

4、白起伐楚

5、巫盅之祸

6、政事堂

7、唐代禅宗

8、均工夫役

9、票拟

10、《名儒学案》

“余一人”:

夏、商、周三代王自称,也是国人对王的称呼。

又称予一人,一人。

夏商周三代,王即天下之主,王居于大邦或大邑,各地分封侯爵。

其中夏商两代以氏为主,各地部落长既称氏,如有穷氏、有虞氏。

殷商时期,氏之上多了方伯这一爵位,如西伯侯。

周代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爵。

国人及诸侯称王为予一人。

战国之时,诸侯纷纷僭越称王,自号孤。

及至始皇自觉越三皇五帝,自称皇帝,称朕,一人这一称呼始不再。

均工夫役:

明初南方地区按田亩佥派的徭役。

又名均土。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因京师经营兴作,命中书省议定验田出夫。

每顷每年出丁夫一名,农闲赴京服役三十天,期满遣回;田不及顷者,数户凑足共当。

当时,南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及江西饶州﹑九江﹑南康三府计有田三十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九顷,出夫如田之数。

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因该年制办军士战袄而罢均工夫役。

洪武三年,又命上述出工夫役的二十一府编《均工夫图册》,明确规定田多丁少者可以佃户充役,每名资给米一石;代役如非佃户,田主则按每亩二升五合给米。

洪武十三年,命户部移文各郡县,功臣之家田土亦当此役。

各地受遣丁夫,编队赴京应役,每队人无定数。

均工夫“验田出夫”原则,还适用于其它徭役,并通行全国。

洪武四年,筑晋王朱封藩的太原城,即为令民计田,每顷出一夫。

均工夫役大体祗实行于江南地区,是组织当地人民到南京应役的办法,其它地区未见实行。

自十七年后,徭役改为通过里甲按丁粮多寡为标准的户等佥派,验田出夫原则失效,均工夫役废而不行。

二、问答题(共计90分)

1、从吴楚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看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0分)

2、试析晋宋之际的社会变化及刘裕的功业。

(20分)

3、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谓:

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然而“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请解释这一论述反映的历史情形,并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20分)

4、比较元、清两朝统治的特色。

(20分)

5、漫谈生态环境史。

(10分)

中国近代史试题

问答题:

(每题30分,任选其中5题)

1、概述太平天国西征。

西征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并定都在此之后,为巩固天京地位的一次军事行动,时间上与北伐约略相同,对太平天国后续发展有莫大的影响。

太平天国另有1860年至1861年间的第二次西征,由陈玉成及李秀成兵分两路合取武汉,可是功亏一篑。

陈得才在1862年向陕西进军之役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西征。

太平天国西征的目的是要夺取长江中下游各省,控制武汉、九江和安庆等重要据点,解决粮食供应,确保天京。

1853年6月克安庆,旋即克九江、汉口、汉阳,1854年6月克武昌。

进入湖南的一支太平军于4月克岳州、湘潭,在靖港大败湘军。

但在湘潭战役中受挫,湘军乘机反扑,军事屡遭失利,不得不退出湖南、湖北。

1855年初石达开督师西援,大败湘军于湖口,重创其水师,接着再下武昌。

西征军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到1856年上半年,已控制湖北东部,江西、安徽的大部;据有武昌、九江、安庆等重要军事据点,屏障了天京,发展了革命势力。

2、评析蒲安臣的外交活动。

3、试述近代三洋海军的建立。

北洋水师——即“北洋海军”、“北洋舰队”。

清政府的主要海军。

1875年李鸿章奉命筹建,向英、德两国定购军舰,主力舰均购自德国。

1876年起派遣学生赴英、法学习海军,并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

各炮长、舰长大都受过较严格的新式训练,有不少是留学生,舰队素质较好,战斗力较强。

1888年正式成军,共有大小舰船二十五艘,其中铁甲舰两艘、巡洋舰七艘。

制订《北洋海军章程》,确定人员编制,规定三年会操一次。

先后聘用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等多名外籍教官。

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在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修筑炮台,布置防务,在旅顺建船坞。

1888年后海军军费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舰队再无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曾在黄海激战日本联合舰队,重创日军。

1895年2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

战后虽购置船舰,但难以成军。

1909年各舰分编入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南阳水师——即“南洋海军”。

清政府新式海军之一,受辖于南洋大臣。

1874年日军侵扰台湾,筹办海防之议起,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成立北、东、南三支海军。

1875年清廷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组建北洋、南洋水师。

初南北洋海军实力相差无几。

1879年沈病死,南洋实力渐落后于北洋。

共有大小舰船廿六艘,其中巡洋舰五艘,无铁甲舰。

多为国内船厂自造,进口舰多购自英国。

停泊江苏、浙江海面及长江一带。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南洋部分船舰北调。

1909年分编入巡洋舰队、长江舰队。

福建水师——清末新式海军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议筹设新式海军。

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决定付诸实施,福建水师遂逐渐组成。

由闽浙总督、福州船政大臣统辖。

经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几年的苦心经营,这支水师初具规模。

十多艘船舰,负责巡守台湾、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及海面。

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军偷袭福建马尾港,这支水师几乎全部被击沉、击毁,官兵伤亡七百多人。

4、概述“北周南张”资本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5、梁启超与新史学述评。

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创性理论名篇。

清末梁启超撰。

《新史学》发表于1902年。

运用西方传入的近代史学理论和观念,对中国传统旧史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指责旧有史籍非但不能促进而且有碍国民意识的发达,认为它有四蔽二病。

四蔽是: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虽名为史,其实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不重视当代史,“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二病是:

“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综观其批判内容,虽不免存在“卤莽疏阔”和武断之处,但确是击中了封建史学的要害。

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批判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观。

指出一千多年来,封建旧史家斤斤计较于正统,攘臂张目,笔斗舌战,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就其实质来说,是“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分析封建史家之所以如此看,是因为他们“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他分析说:

“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舍此则非所闻也。

”不仅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如此,就是司马光属稿十九年,素称精善的《资治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

“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指出所谓“正统”,实际上是“君统”,而“君统”的起源是由于“霸者”,即专持强力以统治天下人民的封建专制帝王,封建统治者捏造这种说法,用以压制和愚弄人民。

他分析历史上的“正统”与“僭伪”之争论者所持理由可分为六点:

一是以得地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二是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不正,三是以前代之血胤为正,而其余皆伪也,四是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而其余皆伪也,五是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皆伪也,六是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皆伪也。

认为这些标准,是“互相矛盾,通于此则窒于彼,通于彼则窒于此”,每条理由都是谬误的。

二、批判封建旧史学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对旧史学性质的剖析,即史学家的任务是否以研究、记述往事为限?

在考索真事实之外,是否还应该追寻演化的公理公例、因果关系?

即史家编撰史著时是否应该以明道或鼓吹民族意识或爱国思想为宗旨。

指出旧史家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其作用只能是“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

不仅不是增益人民智慧的工具,相反只能起到消耗人民智慧的作用,使我国人民产生“知古不知今”的愚昧现象。

三、对封建旧史学编撰方法的批判。

指出封建史籍的编撰方法病在“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史书所取,多为无用之事实,如“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

诸如此类,“满纸填塞,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

因此,“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

即以《通鉴》而论,如以近代史学观念视之,“觉其有用者,亦不过十之二三耳”。

至如欧阳修所写的《新五代史》,虽然“以别裁自命,实则将大事皆删去,而惟存邻猫生子等语,其可厌不更甚邪!

”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史家只是罗列事实,而不能很好地选择和鉴别史料,不考虑所选择的史料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和所产生的影响如何。

正因为如此,致使“吾中国史学知识不能普及”,其原因“皆由无一善别裁之良史故也”。

就封建史学著作的编撰体例来说,作者认为病在“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指出中国二千年来的封建史学家稍有创作之才者,只有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梨洲六人。

其他千百史家都是“公等碌碌,因人成事”,模仿他人编撰体例,所以不可能有所成就。

历代史书陈陈相因,独以政治史最为详细,直至黄梨洲撰《明儒学案》,方有独立的学术史。

殊不知政治史、学术史之外,尚有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等可作,由于封建史家只知因袭而不能创作,致使这些方面的著作缺如。

此文还批判了封建君统、春秋书法等。

文中首次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提出“史界革命”口号。

提出史学要为救国图强服务,为造就有资产阶级理想的新民服务。

初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民丛报》,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6、略论民国初期的袁世凯。

7、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革命“五四”前后发生的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运动。

由胡适、陈独秀首先发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该刊自1915年创刊开始,即致力于近代西方文艺思想和创作的介绍,酝酿中国文学的改革。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工具改良问题,认为白话文应成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以更坚决的态度,高张“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三大主义”,反对封建文学。

他们的意见,得到文学界一些人的响应。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也积极加入讨论并对封建复古派展开批判。

文学革命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时代要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向。

它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文学革命初期的指导思想,还只能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学观念。

其后不久,由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在其影响下,文学革命也被注入了新的思想因素,开始朝着人民大众的新文学的方向前进。

1918至1919年间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所体现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深刻思想,就反映了这种变化。

正是鲁迅这些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新文学运动以更大的声势和规模开展起来。

1921年以后,包括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在内的大批新文学社团纷纷出现,各种文艺刊物竞相问世,新作家、新作品层出不穷。

鲁迅小说集《呐喊》,郭沫若新诗集《女神》等有巨大影响的作品都在这时出版。

至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流和正宗地位已基本确立,文学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003年

中国通史

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其中10题。

1、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

2、评述西汉时期的匈奴政策及其影响。

3、评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简述唐长安城城市布局的基本特征。

5、概述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6、简述清朝前期(嘉庆以前)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7、简述太平天国内政外交政策。

8、评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军民反割台斗争。

9、评述东南互保及其章程。

10、简述晚清白话文运动。

11、简评民初议会政治的变异。

12、简评陈独秀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略述抗战时期中美关系。

14、试评抗战结束后国共谈判与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试题

简答下列各题:

(每题30分,任选5题)

1、概述晚清禁烟运动及其意义。

2、简述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3、评述甲午战前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特点。

4、概述门户开放政策及其作用。

5、评述二十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6、简述晚清婚丧习俗的主要变化。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服饰、婚丧等方面来管窥近代民俗的变迁。

1.礼仪习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2.服饰习俗的变化:

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完全欧式”。

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3.婚丧习俗的变化:

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

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

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

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7、简评皖系军阀。

北洋军阀的主要派系之一。

1916年袁世凯死去。

此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皖、直、奉三大主要派系。

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领,段是安徽合肥人,因而称皖系,与直系同为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嫡系,即所谓小站系。

段祺瑞字芝泉,早年毕业于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曾赴德国学习炮兵科。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时奏调至小站,委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被袁依为心腹亲信,是北洋集团的核心骨干,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

清末历任北洋军参谋处总办、军令司正使、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任第二军军统,驰往湖北镇压革命,旋授湖广总督。

袁世凯窃国后,居陆军总长要职,并曾代理国务总理。

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采取消极抵制态度,当袁受到全国声讨无奈取消帝制后,段则仿效辛亥时袁世凯对付清廷的办法,要挟袁向他交出实权并企图取而代之。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政府。

皖系军阀的主要头目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据有华北部分地区及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地盘,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

段祺瑞力图建立皖系的独裁统治,拒绝恢复被袁世凯所破坏的《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扩充军队,进一步投靠日本,出卖大批国家主权换取借款,用以增强实力,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企图用武力削平南方反对势力。

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受到直系军阀的抵制阻挠无法实现,因而直、皖两系矛盾加剧。

1918年段祺瑞组织安福俱乐部,收买政客操纵新国会选举,将直系首领、代理总统冯国璋排挤出北京政府,直、皖两派斗争更加尖锐,终于诉诸武力,于1920年爆发了直皖战争。

直系军阀联合奉系打败皖系,迫使段祺瑞下台,自此皖系一蹶不振,以后逐步归于消灭。

2002年

中国通史

1.简述战国时期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0分

2.简述汉光武帝刘秀加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0分

3.简述宋代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

10分

4.试述明清之际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活动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0分

5.简答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设立及其影响。

20分

6.试述护国运动的兴起,过程及意义。

10分

7.简述1927-1937年间中国教育与思想文化界的概况。

15分

8.简述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及西部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

每题20分,任选5题

1.闭关政策述评

2.简述湘军。

3.简述租界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影响。

4.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述略。

5.试论康有为变法思想及其主要来源。

6.简述清末地方自治及其意义。

7.简述辛亥革命前后剪发易服的历史近程。

2001年:

中国通史

1.秦汉隋唐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评。

20分

2.宋朝与蒙元之间战和关系述略。

20分

3.太平天国北伐述评。

15分

4.简述民国元年的迁都之争。

15分

5.试述五四以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与成就。

15分

6.略谈二十世纪30年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15分

中国近代史:

每题20分,任选5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

2、太平天国建都南京述评。

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特点。

4、戊戌维新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成就。

5、南京临时政府述评。

6、简评直系军阀。

7、《新青年》与新文化。

2000年

中国通史

1、汉唐时期中央权力机关演变述略。

20分

2、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述略。

20分

3、简答鸦片战争之后知识界对国外和边疆史地的研究。

15分

4、述评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的中国政局。

15分

5、简述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可以总体论述,也可以选择某个行业或某个经济部门论述)。

15分

6、简述民国时期政治演变的特征(可以总体概述,也可以就总体深入议论)。

15分

中国近代史

1、简答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联系。

20分

2、简答北洋军阀出现的社会原因。

20分

3、19世纪60至90年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0分

4、清末新政述评30分。

1999年

中国通史

1、简述“礼”的产生、演变及其价值。

10分

2、简述道教的产生、演变状况。

10分

3、简述唐朝后期的政治特点。

10分

4、谈谈明清时代的戏曲成就。

10分

古代戏种。

明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戏曲也有很大提高,原来流行的南戏由于受到其种种自身的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人们要求新戏曲形式满足娱乐及审美的需要,传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

它虽然继承了以演唱南曲为主的剧本体制,但也融纳了北杂剧的曲调及艺术特点,兼唱北曲,因此传奇剧本中经常出现南北联套。

剧本结构较为庞大,每本有四五十出,通常要演一天一夜或二天二夜,长的七八十出要演三天三夜,情节复杂,人物刻画细腻。

角色行当分工也比南戏细密,为十二脚色制:

副末、老生、老外、小生、大面(大净)、二面、三面(丑)、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

表演艺术也有发展,有文戏也有武戏,武戏真刀真枪,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由于各地语音及习俗不同,产生各种声腔,先有昆山、海盐、弋阳、余姚,后有青阳、太平、乐平、义乌、四平、徽州诸腔,至清代更是纷繁竞呈,诸腔争鸣。

但士大夫大多欣赏昆山腔,该腔经用水磨调改革后,风格徐缓柔和。

明清传奇作家计有700多人,作品有2000余种,今存六七百种。

代表作家有沈采、李开先、屠隆、汤显祖、梅鼎祚、沈璟、吴炳、冯梦龙、阮大铖(以上明代);李玉、李渔、吴梅、洪升、孔尚任、唐英、蒋士铨(以上清代)等。

作品有《香囊记》、《千金记》、《连环记》、《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牡丹亭》、《清忠谱》、《风筝误》、《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铁冠图》等。

独步其时的演员有颜容、马锦、陈明智、徐维琛、王九臬、山昆壁、钱云从、金德辉等。

由于一本几十出的剧本体制过于庞杂,后来出现将剧中的主要折子戏串在一起或单折演出,形成折子戏艺术,折子戏讲究行当表演技巧及唱腔艺术,因而得到观众欢迎。

清末由于地方戏曲的兴起,传奇创作因其典雅艰涩,曲高和寡而衰落,但它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抹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