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690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docx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

学问123

什么叫“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

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例题解析:

按照我国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经部:

《论语》、《诗经》、《左传》、《孟子》、《说文解字》

B、 史部:

《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水经注》

C、 子部: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D、 集部:

《楚辞》、《东坡乐府》、《孟浩然集》、《七录斋集》

[解析]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

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

由此可知,前面那道题的正确答案为C(《孟子》属于经部)。

心有千千结

1、中国传统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其标准为何?

所谓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等古籍,主要为仁、义、礼、智之圣贤书;史,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是指先秦以来诸子百家之言;集,收录的是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章、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2、古代的《四库全书》是指哪四本?

《四库全书》是丛书名。

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3、《四库全书》的底本的来源有哪些?

1.内府藏书;

2.清廷官修书;

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交流对对碰

 1、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是附着在传统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生存状态这张皮上的,因此,阅读传统,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我们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者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认为传统文化必须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完成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读书,从古到今,很多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目的读书,这没什么错,但今天的“读经热”、“国学热”等阅读经典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可能抱这样的功利企图。

“阔了”的我们读起了经典,无论是一种文化认归、还是虚空之后的内在需求,无论是要“引起疗救的希望”,还是要缅怀一个逝去了的好时光,都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塑造心灵、塑造人格尊严的必要性。

但是正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喜忧参半,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担心太多或者漠不关心都是不可取的。

总归,一切都会朝它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2、为什么今天我们还是要读经典著作?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3、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

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

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

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探究尖尖角

1、我国古代图书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诗词作品归于哪一类?

[解析]经是指四书五经,例如《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史是指史书——《二十四史》,例如《资治通鉴》。

子是指诸子百家的言论,例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

集是指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汉乐府五类。

例如杜甫的《杜工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

因此说,诗词作品应当是归于“集”这一类。

2、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类书、方志、文集分指何种书籍?

归于何类?

[解析]正史:

史书分类名目之一,《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书例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位。

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钦定《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今所谓正史,即廿四史。

正史在中国传统书籍的分类中归于史部。

野史:

私人撰写的史书,为与官方所修史书相区别,常以野史为名,唐代有沙仲穆著《大和野史》,宋代有林希著《林氏野史》、龙衮著《江南野史》。

有时也用于泛指私家修著的史书。

野史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于史部。

笔记小说:

古人著作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和作品类别。

南北朝时,因风气使然,崇尚骈丽之文,一般人乃将文章形式予以区分,称注重词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而称信本纪录的散行文字为“笔”。

后人因为顺应此种分类习惯,于是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等统名之曰“笔记”。

“笔记小说”大多专述仙佛鬼怪等奇闻轶事,多以“传”“志”“记”“录”命名,如《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等。

笔记小说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于子部。

类书:

所谓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资料,把它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

类书内容广博,采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掌故、典制、人物、事件以及其他各种资料,汇成为一书。

“以杂见称”为其特点。

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类书与字典、词书一类工具书不同,而是属于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它并非任何个人专著,而是各种资料的汇编或杂抄。

它的编者,往往仅就收集选择的资料,分门别类剪裁、排比和编纂,只有个别的加上编者按语或辨释、考证和校勘。

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内容庞杂,经、史、子、集兼有,难以分属何类。

但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一般将类书归于子部。

方志:

方志即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山川、名胜、建制、赋税、物产、交通、人物、艺文等资料的著作。

李泰棻著《方志学》:

“方志者,地方之志也。

盖以区别国史也,依诸史例,在中央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故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县志,亦即某县史也。

”方志对于研究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方志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于史部。

体验步步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

祖父。

②尚食监:

官名。

③朝毵(sān):

地名。

④阃(kǔn):

国门。

⑤尺籍伍符:

军中条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善:

与……交好

B.良久,召唐让曰

让:

谦让

C.委任而责成功

责:

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

因犯下……罪

[解析]B(让,责备,根据文意及“曰”的内容可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独畏廉将军哉

C.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D(A项“之”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项“独”,副词,难道;C项“乃”,副词,竟然。

D项前一“而”表转折,后一“而”表递进。

3.对下列句子中“其”字所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代“李齐”

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代“将士们”

C.其后会赵王迁立。

代“赵国几乎称霸”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代“边关将士”

[解析]B(代“李牧”)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B.③⑤⑥

C.①③⑥D.①②⑤

[解析]A(①③⑥不属进谏内容)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不从中干扰。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

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解析]B(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译文: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

[解析

(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

(“是以”为“以是”的倒置;北,败逃)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

始为郡吏。

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

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

太和中,迁敦煌太守。

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

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

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又常日西域杂胡①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

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欲诣洛者,为封过所②,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

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史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三国志·仓慈传》

注:

①杂胡:

少数民族。

②过所:

过关所用的凭证。

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是属城狱讼众猥猥:

众多

B.而诸豪族多逆断绝逆:

背叛

C.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曾:

竟然

D.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望:

怨恨

[解析]B(阻碍)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抑挫权右,抚恤贫羸

B.西域杂胡欲来贡献

C.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D.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解析]A(B项“贡献”句中义指进贡;今义指为公众出力;C项“亲戚”句中义为“父母”,“亲人”,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图画”是动词,描画下来的意思,今义指用线条或色彩构成的形象,是名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小民无立锥之土而诸豪族多逆断绝

B.以丧乱隔绝遂以为俗

C.慈皆劳之遥共祠之

D.又为立祠以慈为绥集都尉

[解析]A都作转折连词,“却”(B项,一为表原因的介词,作“因为”讲,一为表结果的连词;C项,一是指胡人,二是指代慈;D项,一是作“给”讲,一是作“作为”讲)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写仓慈治理的具体措施的一项()

①甚得其理

②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③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④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B(注意指令“具体措施”)

11.下面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末丧乱,西陲敦煌二十年旷无太守,地方事务都由大姓豪右把持,太和年间,仓慈来任太守,抑挫豪右,抚恤贫弱百姓,甚得其理。

B.仓慈治理敦煌,为无立锥之土的贫弱百姓“随口割赋”,并让分得田地的贫民慢慢还清大户的田钱。

各县拖延不能决的案子,大多送到郡里,仓慈亲自审阅,分别轻重进行处理,一年中处决的囚犯竟然不到十人。

C.西域少数民族想到敦煌来进贡或贸易,经常受到豪右的阻扰和欺侮而心怀怨恨,仓慈就去抚慰他们,想回去的,就发给他们边界通行证;想到洛阳的,就派人在路上护送。

D.仓慈的一些治理措施,给当地百姓、官吏和西域少数民族带来很多好处,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

仓慈死后,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并用各种形式纪念他。

[解析]C(①不是到敦煌来进贡,②“想回去的”和“想到洛阳去的”说反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

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有荐云者,召入。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

”上问:

“谁也?

”对曰:

“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

“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

未知圣朝何如耳?

”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

“勿易!

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

“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

”云曰:

“小生乃欲相吏邪?

”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

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世以是高之    高:

崇敬

B.善梁丘氏说      善:

赞许

C.以厉其馀        厉:

通“励”,劝勉

D.御史遂将云去    将:

带领

[解析]D(将:

拉,拽)

1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皆能传其业            

B.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C.臣敢以死争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C(前句“以”,介词,可译为“用”、“拿”;后句“以”,介词,可译为“因为”、“由于”。

A其,代词,他们的;B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D于,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在”)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B(①表朱云勇猛;⑤表朱云率直、倔强;⑥表朱云不拘礼法)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

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他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讥刺五鹿充宗,故儒生都感到很高兴。

C.朱云因在公卿面前斥骂张禹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叩头流血”,皇上的怒气才消,终于赦免了朱云。

D.斥骂张禹的事情过去后朱云不再做官,他常闲居户田,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

 [解析] D(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2)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3)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解析]

(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2)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

(3)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22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

“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国,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