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687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docx

名校必备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文言文四读法——文言文教法创意

作者:

沈殷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文言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了,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大都是由文言记载下来的。

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教师备课量很大,而教法陈旧单一,大多以串讲为主,死板乏味;加上文言文年代久远,文字艰深难懂,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调查说,许多中学生最不喜欢学的就是文言文。

怎样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能不能将传统教学法与现代阅读方法结合起来,寻求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既可减轻备课难度,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的文言文教学法?

笔者经过三年探索,尝试了一种文言文的新教法,暂时命名为“文言文四读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肯定有疏漏或不足,大胆拿出来。

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一下,期望能为改进文言文教学做点贡献。

一、教法基本模式

文言文四读法

(一)出声读

不少于五遍,达到“三读”,领会语言美。

“三读”即:

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古音异读)、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古音异读”:

通假异读(“说”通“悦”)、破音异读(衣、王、食)、古音异读(阿房宫、无射钟)。

(二)信息读

基本要求:

整体把握,缕清思路。

1、文学常识:

作者,出处,文体。

2、相关背景:

时间,事件。

3、内容要点:

历史散文把握“人事理”,论说文看“三要素”,写景文把握叙议结合。

4、行文思路:

列结构提纲。

(三)鉴赏读

深层体味欣赏,一篇1~2点。

方法灵活。

(四)积累读

积累字词句文。

方法:

分项总结(课课有,不求全)。

积累项目:

1、文学文化常识(作家作品,文体知识,文化知识)。

2、文言知识:

正音正字(生字、多音字、文言异读)、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实词虚词(含多义词、古今异义)。

二、思路探索

(一)借鉴传统教学的精华,推陈出新。

学习古诗文历来有六个字:

诵读、积累、领悟。

三种基本方法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

它们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记忆与理解的统一。

积累、诵读有助于领悟,领悟是在二者基础上的飞跃,而领悟又能促进积累与熟读成诵。

使用这三种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诵读——

古代私塾以诵读为主,从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家诗》等人手,到整本的《论语》《孟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逐一背诵,并不作讲解,但给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

这是利用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先记忆背诵后消化理解。

固然慢些,但扎实,况且诵读的好处不止于此。

古诗文的名篇文质兼美,音韵和谐,唯高声吟诵方能感受其美。

请看: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朗声读来,真是美哉!

壮哉!

再有,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这些是说诵读对理解文义的好处。

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整体阅读、直觉思维的基础上的,阅读理解不一定要通过教师掰开揉碎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自动整合,加上自身的人生经验,达到领悟,这种领悟正如“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述的境界。

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一旦自然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乃至深意,心中会有莫大喜悦,自己得到的收获,印象会格外深刻,反过来便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困难就不在话下了。

还有,几十篇古诗文烂熟于心,仿佛有了一个古代文化信息库,思想、语言都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我校1997届高三学生郑某从小受家庭影响,背诵了几百首古诗,小学时就能背下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这些积累使她从初中开始在写作方面崭露头角,中学六年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做小记者,多次参加电视台学生节目等,最后被保送北大培养学者的实验班。

这是个身边的事例,其实在我国,从小熟读古诗文,后来成为著名学者、作家的例子俯拾即是。

诵读法如此有效又经过历史考验,应当是学习古诗文的第一要招。

“哑巴”古文不可取。

积累——

文言虽是汉语,但毕竟是几百几千年前使用的书面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都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如此看来学古文就与学外语有了某些相通之处,需要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辨识、记忆特殊的字音,掌握古今不同的词义、语法结构等。

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方法一般有两类:

一是做好每课后面的练习。

这些练习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主,兼顾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还要做好每个文言单元后面配合文言知识短文设立的单项或文言阅读的综合练习。

二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借助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对文言知识进行整理。

开始逐课进行,按照字音、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项目,分门别类加以总结,抄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每课有所选择,不一定面面俱到。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多,就侧重整理这两项,可分门别类,如在“词类活用”下设名词动用、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类别,附上本课的例句。

如《孔雀东南飞》中“相”字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可以列表整理,并借助工具书加以补充。

每课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积少成多,寒暑假时,还可按知识项进一步归纳整理,以便认识、把握语言规律。

这样三年下来,自己的语言仓库逐渐丰富,阅读文言就会有相当的根底了。

领悟——

领悟就是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语义,自己进行分析、鉴别、比较。

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文言阅读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表现,是高考文言阅读考查重点之一。

这是我们在平时应当有意培养,努力追求的一种能力。

领悟的基础是掌握一大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的句法,这样就大致可以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个别语句一时拿不准,不妨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然后再查注解、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

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推知语意正是领悟的关键。

例如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内容,《荷蓧丈人》: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句中有三个人物:

子(孔子)、学生子路、隐者“丈人”。

根据三人关系,可以推知“使”字前面省略的是“子”,而“至”的主语应是子路,“行”的主语则是子路要见的隐者“丈人”。

对比较难懂的句子,也可照此从内容的联系中加以推断。

还有一种推断词义的方法叫“互文见义”,比如《涉江》中有这样的句子“忠不必用,贤不必以”,“以”字是个多义词,一时不能判定它的意义,而这对句子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就可以参照在对应位置的词来相互解释,“用”是任用之义,就可以推断“以”字同解。

经常这样训练,逐渐养成领悟的习惯,逐渐提高领悟的能力,从词义、句式,再到疏通文意,理清文章层次,直到准确把握主旨、鉴赏文章的精妙之处。

我在设计“文言四读法”吸收传统教法,有所变通。

将“出声读”(诵读的一种形式)放在首位,每课从诵读人手,以读贯穿,以读结尾。

让课堂上书声朗朗,形成特定氛围。

又将“积累”作为每篇课文的总结性作业___一一第四项“积累读”,让学生借助课本和字典,自己总结文言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至于领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逐步渗透。

(二)引进现代阅读的观念。

实行不同层次的阅读。

1.信息读

现代阅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分为不同种类的阅读,形成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使阅读目标明确,便于把握,训练与提高。

在高考试卷中有明显的体现。

我想凡阅读应有相通之处,不妨在文言文阅读中借鉴一下。

最基本的阅读是信息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取信息。

这种信息阅读很有必要,平时我们读书看报,主要就是为了得到某方面的信息,“拉登抓着了吗?

”“刘翔又得第一了吗?

”“房价降了没有?

”诸如此类,得到相关信息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而且信息阅读也是其他阅读(研究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专题阅读等)的基础。

我以为学习文言课文时,有一部分内容属于信息阅读的层次,如背景知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

这些有的可以通过查注释、字典甚至网络获得一一学生自己可以做;有的通过整体通读浏览(包括朗读),便可粗知大意——开始需要教师指导点拨,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学会筛选概括整合。

这时不是字字落实、逐句翻译、细致揣摩的精读,而是一种泛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了尽快获取信息,也可以借助一些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方法外,还有一种四字阅读法,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如((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这种文体也是高考文言文的主要文体。

“四字阅读法”的内容是:

人:

(1)人名,第一次是全名,再出现有名无姓,易混淆。

例,张衡——衡少善属文

(2)人与人的关系。

如君臣,父子,夫妻,忠奸,朋友等。

事:

有几件事,用竖线断开,基本内容可知。

理:

人物品格特点,传统道德。

注意:

理从事来。

线:

组织线索,作者思路。

根据这四个字可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例子可见典型教案《张衡传》。

如果只需要浅层阅读的就可以到此为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或鉴赏的,也得在此基础上进行。

2.鉴赏读

鉴赏性阅读,就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深层体味欣赏。

如果一律由教师主讲,面面俱到,占用较多课时,却浮在表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我主张在信息阅读的基础上,每课时选择一两个欣赏点,采用灵活生动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自主创造,从而得到切实的收获。

详见文后“鉴赏读”两个的课例。

借鉴传统教法,引入现代阅读观念,又经过课堂实践,最终形成了“文言四读法”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读为主,以讲为辅;阅读形式多样,层次不同,有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在反复阅读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种模式好学好记好用:

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教学需要来安排项目的详略,讲读课文就全面使用,自读篇目就挑选使用;还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安排,初中学生重在出声读和信息读,高中学生适当加重鉴赏读和积累读的分量;同一班的学生也可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因材施教。

教师备课以此为提纲,思路明确,便于搜集资料,安排内容、步骤,设计教法,有助于提高备课与教学的效率。

三、典型教案、课例

“文言四读法”简明教案

《张衡传》简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2.实践文言四读法,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重点)

3.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写人物传记的叙事方法。

4.欣赏《后汉书》质朴简练的语言,与《史记》文章相比较。

5.初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翻译的方法。

教学安排:

1~2课时

主要信息:

《张衡传》选自范晔《后汉书》

1.经历、品格。

2.三方面成就:

文学:

《二京赋》;

科学: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造候风地动仪;

政治:

出任河间相,政绩卓著。

3.写法:

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

知识积累:

1.正音正字:

属文(音zhǔ:

连缀,写)邓骘(音zhì)辄(音zhé,常常)蟾蜍(音chánchú)

2.通假字:

骄尚之情(尚,同“上”)员径八尺(员,通“圆”)傍行八道(傍,同“旁”)一时收禽(禽,通“擒”)——见课后练习四

3.古今异义(见课后练习五)

4.文化常识(见课后练习三)有补充

分类:

科举——太学、举孝廉

职官——拜迁转徙,公府、公车特征、郎中、太史令、视事、下车、河间相、国王

地理——三辅、京师

礼仪——豪右,尚右,虚左。

文化典籍——五经、六艺、术学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倒装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游于三辅(状语后置)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省略句:

省主语省宾语省介词省兼语(例略)

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词类活用(见课后练习六)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意动)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片,实物照片

教学步骤:

1.出声读。

正音正字,领会语言美。

生字不多,注意单音词(逾、侈)、多音字要读准。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互读

2.信息读。

整体把握,梳理思路。

四字阅读法:

人、事、理、线把握历史散文的四要点

[人]:

(1)人名。

第一次是全名,再出现有名无姓,易混淆。

例,张衡——衡少善属文

(2)人与人的关系。

如君臣,父子,夫妻,忠奸,朋友等。

张衡与官府,将军,安帝,顺帝,河间王的关系。

[事]:

有几件事,用竖线断开,基本内容可知。

设问:

(1)课文从那几方面记述张衡生平的?

为人与成就——三大成就。

(2)三大成就各有那些事例?

那部分最详,为什么?

文学:

《二京赋》

科学: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造候风地动仪(最详,为尊重史实,突出特点)

政治:

出任河间相,政绩卓著。

[理]:

人物品格特点,传统道德。

注意:

理从事来。

——张衡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发展全面,科学成就卓著。

引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万祈千龄,令人景仰!

[线]:

组织线索,作者思路。

——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

可以说纵横交织。

纵线:

按时间记述生平经历。

横线:

相对分为三大方面叙写文、科、政成就,突出科学成就。

3.鉴赏读。

深层体味欣赏,一篇设1—2点。

准备照片或模型,让学生按照第四段的说明绘图,体味((后汉书》语言特色“质朴简练准确”,与《史记》的语言比较。

4.积累读。

积累字词句文,方法:

单项总结(课课有,不求全),完成课后练习。

(1)第五段笔译,体会直译与意译的方法。

(2)总结主要是文化常识,结合练习三适当补充。

作业本分类整理。

(3)完成课后练习四、五、六。

 

“鉴赏读”课例

[之一]

读画结合,鉴赏古文

——课文《张衡传》鉴赏读

课文《张衡传》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写得最详细、最精彩的一段,它完整地介绍了张衡在科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候风地动仪,集中体现了《后汉书》质朴、简练、准确的语言特色。

我选择此段作为鉴赏语言的重点,设计了绘图与阅读结合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2分钟)

同学们,我们通过初步阅读已经了解了张衡在文学、科学和政治三方面的成就,张衡的博学多才令人敬佩。

这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请大家看第四段,这一段介绍了张衡在科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候风地动仪,这是关于这个仪器的最原始的材料,它记载了我国科学家在1800年就制作出如此精妙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同类的仪器要早1700多年,请大家根据作者的介绍,在纸上画出候风地动仪的图形,看看能否准确地再现仪器的原貌。

2.学生画图(15分钟)

学生十分兴奋,人人动手细致描画,反复对照课文,反复修改。

3.交流展示(8分钟)

从每组挑选两三张较好的图画,在投影上展示,请全班依据课文自由评论。

学生一般能准确画出仪器的外形,有的还能画出解剖图,以显示内部的结构。

也有的学生由于理解的偏差,画得不够准确,其他同学就根据课文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就有了对课文语言的品评。

最后挑出大家公认最准确的几份。

4.展示学生制作的课件与学生的图画进行比较

事先请学生搜集了候风地动仪的图片,制成课件。

当堂与学生的图画相比较,发现形状极其相同。

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感。

由此探讨作者文字的妙处。

5.总结(20分钟)

设问:

为什么我们画的与专家的复制品极为相似?

回答:

因为课文记述得准确、详尽、条理清楚,内容包括了制作年代、名称、外形、装饰,内外构造,功能作用,效验价值等,最后还举了证验的典型例子。

作者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设问:

准确是本课语言的一个特点。

刚才所说的丰富内容作者是用了多少字写出来的呢?

答:

205字。

太简练了!

设问:

本课也是人物传记,与《史记·廉蔺列传》《史记·鸿门宴》相比较,语言的风格又有什么不同?

答:

《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在记史的同时对人物有细致的描写刻画,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富于文学色彩;本课语言质朴,简洁,平实,但很有内涵。

教师发言:

同学们借助绘图,理解了课文的语言特点:

质朴、简练、准确。

这也是《后汉书》语言特色。

不同的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的不同的写作风格,都在史学与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教学后记:

过去教文言文多以诵读、串讲翻译为主,形式单一,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不太爱学。

这次在“鉴赏读”中改变方法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反映这样学文言文生动活泼不枯燥,借助绘图来阅读,读得更细更精了。

今后可以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一些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二]

学骈文,对对子

——课文《与陈伯之书》鉴赏读

指导思想:

古文难学,骈文是难中之难,教学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开明版高中第三册《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骈体文,选自《昭明文选》,作者丘迟,南朝齐梁间著名义人。

我在指导学习这一课时,把“鉴赏读”的重点放在骈文句式特点上,引入对对子的活动,学练结合,既欣赏骈文的语言美,又能当堂掌握对偶的修辞格式。

活动过程:

(一)朗读体验骈文的形式特点。

设问:

在朗读中你们发现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答:

大量使用对偶句,以四六句对仗为主,形式工整,声韵和谐,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

总结、导入下一步:

说得很好,这就是骈文的重要特点。

对偶不仅在骈文中大量运用,更被称为古诗的灵魂。

我们现代人继承传统文化,从学习对偶人手、是一种好方式。

今天我们在课上搞一个学古文,对对子的活动。

当然要对对子,先要弄清对偶的特点和类型。

(二)学生以课文为例总结对偶句的特点和类型。

1.两人一组,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并研究它的特点和类型。

2.集体总结,归纳。

对偶句的特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近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成对排列。

对偶的类型:

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其一、正对。

两句内容是平列的为“正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其二、反对。

两句内容是对照的相反的为“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三、串对。

两句内容相连有承接、因果或条件关系的为“串对”(也叫流水对)。

就句子形式说有单句对,这是大多数;也有隔句对,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学生总结的课文实例:

正对

(1)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

(2)推赤心于天下,去反侧余万物

(3)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4)白环西献,桔矢东来

(5)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

反对

(1)弃蒸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化用陈涉之语,正反对举赞陈胸怀大志,抱负不凡)

(2)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表明对民对敌的不同态度)

串对

(1)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之畴日(先写眼前所见之物,再写由此而生之感。

(2)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点明北魏一意孤行的目的不过是苟延残喘。

隔句对

(1)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前引圣哲之言,后引经典之义,词异义同,珠联壁合,使说理更加周圆。

(2)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

(内外,文武,地位之高与职权之重,色彩鲜明,气象堂皇,描绘出威严的阵容和炬赫的声势。

(三)师生以“五十年校庆”或“秋韵”为话题写对子。

1.师生当堂仿照课文的例句写对子。

2.课上朗读,切磋,气氛热烈。

3.课后板报展示,并向校刊投稿(刊登了十几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