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348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必备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

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

《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在第11题)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般在12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涉及)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在第15题)

(此考点99年分为两条:

1、翻译成现代汉语;

2、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一般在第13题)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在第13、14题)

(此二考点在99年为一个考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在第14题)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

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

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

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近几年来,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

1993年选自《新唐书·

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

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

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

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

忠义一·

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

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

魏书·

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

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

2001年选自《史记·

田单列传》,主人公田单;

2002年选自《史记·

李将军传》,主人公李广;

2003年选自《旧唐书》人物传记和《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评说组合,主人公是裴矩。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人物传记,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

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

2、今年高考选材预测:

尽管每年高考后都有人对其选材有颇多非议,而且近几年高考也不断在改革,但文言文选材都是只降难度,没改变传记文思路,当然如果一定说到变化,是不是可能会在人物类型上做些文章,会不会出现一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隐士)什么的,2001年五六月份安徽皖中、河南郑州、湖北荆州、黄冈、黄石等地方的划杠卷就有这方面的尝试。

也有文言比较阅读形式等。

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如寓言、游记等的阅读训练。

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相信在今年高考,文言选材肯定会有所突破(可能会单独选一段散文来翻译)。

3、试题设置,稳中有变

容量上,共5题,20分。

第1题考实词含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第2题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是辨析同一词语在两个句子(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异同;

第3题考查主人公品格和性格;

第4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第5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四、备考策略

(一)、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实词、虚词、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

历年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实在必要。

一般说来,课内篇目可反复3—4遍。

第一遍,利用晨读、自习、晚修等,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到高一倒回来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

第二遍,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

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联系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第三遍,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

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记忆。

另外,每天分头给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在课内找例解,以“每天5—10个”的方式进行。

第四遍,以综合练习为主,练习出题,练习答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以及句法、用法等。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的限制和考场气氛的限制,具有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经常出现急噪的心理,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出现思路混乱,判断偏移的问题。

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

下面就以上问题,给同学们介绍古文解答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1、读题和解题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6W”,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

细读题目

要求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则,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或信息筛选,或观点评价,以及实词解释(11题),或句子翻译(15题),了解全文内容。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

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

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复核、验收、深入理解的过程。

特别提示:

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

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让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

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

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

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切记!

!

2、审题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

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

,有些考生往往忽略"

直接"

或"

言行"

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或者问“正确的一项”却选“错误的一项”,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

间接表现了"

反衬出"

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

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要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3、解题(以200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①和所学课文呼应。

如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与课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相近,因而不可能是讽刺;

“咸私哂其矫饰焉”中“哂”与课文“侍坐”中“夫子哂之”相似。

②和现代汉语呼应。

如“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中“遇”与今天说的“善遇之”相同,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故“优待”错。

③和上下文呼应。

如第12题,“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焉”用在动宾结构“哂其矫饰”之后,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焉”用在动词“问”之后则是代词。

④和句子结构呼应。

如“为伯父让之所鞠”中“为……所”构成被动句式。

(2)信息筛选题一看题干中的陈述对象,如第13题,陈述对象是裴矩,而答案D项说的是太宗,故排除。

二看题干问的是哪一方面,本题问的是“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而C项第一句答的是裴矩为人乖张,故不合要求;

其他还要看是不是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所为,有没有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等。

(3)内容理解题

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看人物的行为、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

强调和原文呼应、吻合。

如第14题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

其他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赏析评价题

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背景。

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

我们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正,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

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一贯到底;

而去年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开始丰满起来。

甚至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也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或事。

五、课外练习

第二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

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

看"

的动词有20多个;

"

马"

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三方面内容

1、掌握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注意的几点》。

2、掌握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单元知识短文《词的活用》。

3、掌握高中语文教材后的附录---《文言常用实词表》。

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高三复习手头均有一些参考资料,可能更全面些。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

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实词复习的内容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析:

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

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

江河、亲戚、爪牙等

附:

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凶恶、凶残) 加(更;

增加)假(借助;

不真实的)信(的确;

书信)河(黄河;

泛指江河)橹(盾牌;

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

胜或获得)走(跑;

不行)次(水边;

量词)向(从前;

对、朝或偏袒) 穷(困厄、不得志;

贫困、穷)率(一概、全部;

率领、轻率)再(第二次;

又一次)原(推究;

原来、原则)床(坐具;

卧具)

抑(或者;

抑制)   归(女子出嫁;

回来)比(等到;

比较) 比(紧挨、并排;

比较)

渠(他、它;

水道)  去(离开、距离;

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

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

发怒)危(高;

危险)但(只;

但是)略(夺取;

简略)

将(请;

将要)     或(有人、或许;

或者)爱(吝啬;

喜爱)固(本来;

坚固)

诸(之于、之乎;

众、各)择(区别;

选择)隐(哀怜、不忍;

隐藏或隐瞒)稍(逐渐;

稍微)

诚(果真、如果;

真诚)赞(引见、介绍;

称赞)拜(授官;

一种礼节) 除(授官;

除去)

安(养生;

安定、安然)鄙(边境;

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

水塘)摧(伤心;

破坏或折断)

汤(热水、开水;

较浓汁液) 按(查究;

压住或按照) 都(大;

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极;

疾病) 

必(果真、如果;

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

牙齿) 伐(功业、夸耀;

坎)顾(拜访;

回顾或照顾)

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

中间或间隔)控(拉;

控制或控告)迁(放逐;

迁移)

景(大、日光;

景致或情形)害(嫉妒;

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

吸取或保养)

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

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

冒充或向外透)

奇(适宜;

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

要求)严(尊重;

严格或严密) 卒(死;

士兵)

寻(不久;

寻找)  章(花纹;

文章或图章)速(招致;

速度快)寝(丑陋;

睡觉)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

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

女子的配偶)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

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

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

十分,很) 行路(路人;

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逢迎(迎接;

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经营(搜集、保存;

筹划、组织)上路(高高的道路;

走上路程)  于是(由这种情况;

连词)

从而(跟从、来;

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

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

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

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

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

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

天空)   便利(吉利;

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

非公家的)      老大(年龄大;

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

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

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

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

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

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

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

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

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

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

县令)

告诉(向上报告;

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

顺承连词)

果然(饱的样子;

与事实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

品行恶劣)

流涕(流眼泪;

流鼻涕)        约束(规约、盟约;

限制、管束)

同气(同胞兄弟;

同类)        亲戚(内外亲属;

族外亲属)

无道(无人谈论;

没有道德修养)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

出生日)

中国(中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方位或约数)  无赖(活泼顽皮;

品行不端)

指示(指给……看;

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

深深地感谢)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

不慌不忙)    因为(于是写;

因果连词)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

开业)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

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

明确、不抽象)

痛恨(痛心遗憾;

仇视愤恨)        结束(整好装束;

完毕)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

常常)

中间(中间夹杂;

里面)          扶老(拐杖;

扶着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

猖狂无忌)   不过(不超过;

转折连词)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

正好)        大风(麻风病;

大的风)

用心(因为用心;

用功或肯动脑筋)     中间(当中夹杂;

当中)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

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

美貌女子)

前进(上前进献;

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

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

表示问候)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

不值得做,犯不着)会计(聚会商议;

财务计算的人)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

流氓、无理取闹)  作文(写文章;

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形容(形体容貌;

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

才能初中的人)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

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

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

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k)”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

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