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497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修改

编号:

№1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沁园春·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词的大意。

(重点)

2、理清词的层次,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用红色笔勾画出重点内容并记忆。

1、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原来可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

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去,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因此而得。

曲调舒展大方,格调宏伟奔放,为豪放派词人所喜爱。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名词。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订正,疑难问题班上交流)

1、你知道哪些咏雪的诗?

请写出其中的一首或一句。

 

2、朗读课文,勾画出好词佳句及疑难之处并做上批注,再完成下列练习,夯实基础。

①一读课文。

要求:

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景色,读完后,说一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也可用图画表现出来)?

 

②再读课文。

要求:

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扫清字词障碍后,再流畅地朗读。

惟余mǎngmǎng()分()外妖ráo()折()腰

风骚()稍逊()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代天jiāo()

④三读课文。

要求:

边读边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写出并掌握下列加点词句的意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四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词的上阕主要写_____,上阕可分为__层,内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主要写_________,可分为__层,内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阙中总写的北国雪景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和“惜”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作者“望”见了__________等景物。

“惜”包含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下阙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传情意】(先组内朗读比赛,再选优胜者参与班上朗读比赛。

1.“三分诗七分读。

”在充分理解此词的内容、情感及风格的基础上,再来美读课文,力求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根据示例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

示例: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

↗(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2.当堂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独立完成,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班上交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对毛泽东同志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那么,你认为,在当今时代,哪些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试举例说说(可以是个人,亦可以是群体)。

 

【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

柳亚子曾说这首词“虽苏、辛未能抗”,其中“苏”“辛”分别指宋代词人___和___。

(2)“稍逊风骚”中的“风”本指______,“骚”本指_______。

两者合称历来泛指_______。

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弯弓射大雕”在文中指的是______。

两处都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在母校百年校庆大会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

“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B.惜/秦皇汉武  

C.原/驰/蜡象D.欲/与天公试/比高

3、写出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抱负的诗句:

___________

【总结反刍】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1、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词逐句揣摩语言,体会词的语言的凝练、贴切及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2、感受伟人的豪迈与博大胸襟,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

【合作探究】(独立完成,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班上交流)

1、上阕中的“望”能否换为“看”?

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下阕中为什么要评论历代帝王?

其中的“惜”字应如何理解?

 

3、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读课文,赏靓点】请说出你欣赏到的课文美点,要紧密结合课文说出理由、依据,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写景方法、角度和情感等方面欣赏文章的美。

在课文上圈点勾画作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尝试用示例这样的句式说话。

示例:

课文美,美在词的风格既雄浑壮美,却也不乏柔美,是刚柔相济。

文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写出了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而“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雪后晴日美景(虚写)又展现了一种娇艳动人的柔美画面。

课文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C层同学可不做)

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与《沁园春雪》在内容、情景和情感上的异同。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此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

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

 

【当堂检测】

1、按要求填空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2)本词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看法。

抒情贯穿本词的始终。

(3)“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竞”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略”、“稍”、“只”能否去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总结反刍】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本堂课知识点,评价学生表现、给小组打分)

编号:

№3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雨说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通过对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的感知,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知识链接】(用红色笔勾画出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1、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在1979年写成的一首诗,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开始新的历史时期。

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

2、副标题:

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

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是以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自主学习】(课前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订正,把有疑难的地方做上标记,准备课堂交流。

1、课前搜集有关写雨的诗词,并写出其中的一首或一句。

 

2、请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雨说》作者的资料。

 

3、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蓑()衣襁()褓()

4、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

洗礼:

忍冬:

留滞:

喑哑:

喧嚷:

安息: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的,朗读语调也应该是轻快的,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节奏、重音。

请根据下列的示例边读边给全文做些朗读标记,并试着读一读。

(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说”在文中﹍﹍次出现,使诗歌具有一种回旋的音乐美。

据此本文可分为﹍﹍部分,每一部分的小标题依次可拟为﹍﹍﹍﹍﹍﹍﹍﹍﹍﹍﹍﹍﹍﹍﹍﹍﹍﹍﹍﹍﹍﹍﹍﹍﹍﹍﹍﹍﹍﹍﹍﹍﹍﹍﹍

【合作探究】(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订正)

1、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在对谁说话?

都说了些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诗中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课文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雨”的形象,这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3、诗的第七、八小节中,两次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是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从中你感受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句或哪一节呢?

请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延伸】(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田pǔ()留zhì()yīn()哑襁bǎo()禁gù()

suō()衣油gāo()斗lì()知xī()

2、写出下列诗句的朗诵语气。

(1)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应读出_______的语气。

(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应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准确的一组是()

(1)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__久了……

(2)当田圃冷冻了一冬__着种子

(3)雨说,我来了,我来__四月的大地(4)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__

A、等待禁锢拜访洗礼B、等待禁锢探访洗刷

C、等候禁锢拜访洗礼D、等待禁锢探访洗礼

【总结反刍】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本堂课知识点,评价学生表现、给小组打分)

编号:

№5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与创作背景,感知“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2、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重点)

3、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知识链接】(用红色笔勾画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朦胧诗:

是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奏曲:

是音乐术语。

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自主学习】

1、写出两句你搜集到的有关星星的诗句。

 

2、搜集有关作者信息,了解相关写作背景,把你认为重要的整理在下面。

 

3、初读课文(有条件的同学可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然后用下面的的句式说说你读(听)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___________的诗。

4、再读课文,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并说说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第一小节出现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营造出了一个___________的世界。

第二小节出现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营造出了一个___________的世界。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

它象征着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两节诗在语言、句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3、勾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当堂检测】

1、《星星变奏曲》作者是___,他是___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文采用______手法,以_______为主要意象,展示了_____与____的背离,表现了诗人对___的渴求。

2、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训练】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罗曼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总结反刍】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本堂课知识点,评价学生表现、给小组打分)

编号:

№6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了解田园诗的一般特点。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语言。

(重、难点)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情趣。

【知识链接】(勾画出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田园诗:

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格调恬静悠然。

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陶渊明。

古希腊诗人维吉尔的一些诗作也被视为欧洲田园诗的代表作。

约翰·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有名篇《蝈蝈与蛐蛐》、《夜莺颂》、《秋颂》等,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他的诗篇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叶赛宁(1895-1925):

俄罗斯诗人。

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科组长组织组内交流,疑难问题做上标记,准备课堂交流)

1、回忆你曾学过的田园诗,写出其中的一首。

 

2、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想象画面,注意重音、停顿和语气。

①下面加点的字你会读吗?

请借助工具书注音,并多读几遍。

蝈蝈()昏晕()栖()息草茸茸()沉浸()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B、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

C、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

D、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

E、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

③理解大意:

A、《蝈蝈与蛐蛐》借助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大自然的____________特点。

B、《夜》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夜的______________特点。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独立完成,组内讨论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1、《蝈蝈与蛐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

 

(2)“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可从结构、选材及写法等方面去思考)

 

2、《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说说《夜》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夜的静谧、美丽?

这首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2)在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

有何作用?

 

3、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赏赏你最喜欢的画面,品品你最喜欢的语言。

(请在书上勾画作批注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蝈蝈与蛐蛐》和《夜》都是田园诗,但又各有特点。

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写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2、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当堂检测】(学生闭卷作答,教师批阅评分)

1、按要求填空:

(1)《蝈蝈与蛐蛐》是一首___的颂歌,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它通过对盛夏“______”和冬日“_____”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的主题。

(2)“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的____,烘托了____________。

(3)《夜》中“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语句,借________衬托了________,不言静而静自现。

2、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总结反刍】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本堂课知识点,评价学生表现、给小组打分)

5、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举例子”和“讲道理”。

4、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知识链接】

1、梁启超(19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乐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

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①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②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

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

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

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③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④议论文的分类:

(按论证方式分)

立论:

作者正面直接论述自己的观点,说明观点的正确。

驳论:

作者通过批驳片面的错误或反动的观点,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⑤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心无旁骛()容赦()百行业为先()佝偻()承蜩()亵渎()骈进()强聒不舍()

2、牢记课下注释里重要词语的含义。

3、名句积累:

(1)安其居,;

(2),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自《》

(3)群居终日,,,难矣哉!

《》

(4)主一无适便是敬。

出自《》(5)用志不分,出《       》

(6)       ,不愿乎其外。

出自《》

(7),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       》

(8)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自《》

【合作探究】(合作使人快乐,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