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222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技巧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

所以,高考诗词鉴赏的训练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一方面培养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诗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往往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生经验、生活智慧的闪光。

这就使诗歌具有隽永的意味。

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诗歌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要指对诗歌的主旨、背景、价值、意义、意境等的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等方面。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典故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等等。

这些都是高考检测的一个热点。

解答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意境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的步骤。

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把握大意,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

〔一〕透过字面把握形象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

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

“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

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二〕诗歌意象诠释

1、树木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刚直

黄叶:

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

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

气节  积极向上  谦逊        

梧桐:

凄苦  良才

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

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

隐逸    高洁  脱俗      

  梅:

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

高洁                  

牡丹:

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三、动物类

子规:

悲惨  凄恻              

    猿猴:

哀伤  凄厉鸿鸽:

理想  追求            

    鱼:

自由  惬意

(孤)雁:

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  悲怆              

沙鸥:

飘零  伤感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

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

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

春天  美好西风: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

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

游子  飘泊石灰天阴:

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

欢愉  光明

五、器物类

玉:

高洁  地重游脱俗    

珍珠:

美丽  无瑕    

簪缨(冠):

官位  名望

六、颜色类

白:

纯洁  无暇  丧事        

  红:

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

希望  活力  和平    

      蓝:

高雅  忧郁

黄:

温暖  平和              

    紫:

高贵  神秘

黑:

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七、其它类:

  

  古人  英雄:

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

初现希望

朝阳:

希望  朝气  活力

正午:

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夕阳:

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深夜:

愁思怀旧天地:

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乡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

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

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三〕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

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

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二、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同时,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的人有时仅看诗词本身,就能判断它的作者。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条件。

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背景诗歌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一种,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结合高考选材的特殊性,笔者试举如下几例加以说明:

1、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唐代是个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朝代,故而唐士子均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渴望,能跻身于仕林,是他们的夙愿,而唐士子选择投身于仕林的方式,除科举考试外,还可以从军或是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这就有了反映军营生活的从军诗、边塞诗及干谒诗,而当一切均未能奏效时,文人只能隐居山林田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于是山水田园诗就应运而生

①希望建立军功的。

如: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反映边塞生活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献诗以求引荐的。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④描写山水田园的。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感时伤怀、讥讽时政、对人民疾苦表示关心和同情的诗作。

杜甫的《兵车行》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现再举刘长卿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来说明: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3、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晚唐时,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败,宦官操纵时局,士大夫党争不休,藩镇对抗朝廷,经济也日益凋弊,时代把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及其作品中。

文人将诗作题材转向内心,同较为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自我,形成了以李商隐等为代表的意境朦胧迷幻的晚唐风格,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北宋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强化的专制制度,文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北宋文人大都也就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的角色。

北宋文人因此受到严重的束缚,也似乎比唐朝人不关心政治一些,出现了“内转”现象。

在“内转”的思想氛围中,文人自觉地收敛起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诗歌创作也变得理性起来。

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期间忧国爱国就成为当时诗歌中的时代强音。

涌现出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

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如: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诗人自身经历遭遇诗人的创作固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

现稍举几例加以说明:

1、李白的自信与狂放。

李白早年就接受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愿望,强烈的个性色彩体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行路难》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自信与狂放早已为历代青少年所奉为楷模。

2、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与歌妓为伍,于是他常为她们填词,这就决定他的作品风格柔弱香软,相思、艳情在其作品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如《雨霖铃》。

3、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越,夫唱妇随,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即便有一丝愁意,也充其量只能视作闲愁。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后期,随着夫丧与战乱使其南渡,而南渡生活孤苦加之心态已改,这种遭遇使得她此时的心情已与前期判若两人,所写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满腹愁绪,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三、同一作家的多样风格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选具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辛的豪放、李柳的婉约早已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具体某篇诗作时,却不能搬个固定的椅子为该作品对号入座,这是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1、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田园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诗作传于世间。

如:

《使至塞上》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

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李白。

李白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气势磅礴、豪气冲天,但他也有儿女情长、美妇闺怨的诗作问世,如《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李清照。

李清照一向以“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婉约词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竟也曾发出热血男儿怒目金刚式的咏叹,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所以豪放已成为他的作品的主旋律。

但他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仔细研读诗歌,咀嚼鉴赏诗歌语言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前一句写室外:

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

后一句写室内:

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

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例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

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

“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例3、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4、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

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

又经了几场雨呢?

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

苏轼《念奴娇》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

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

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

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