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21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读书有方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等课文及练习七。

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诗两首》都是写诗人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属于喻理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前两句讲古人读书做学问的不易;后两句讲学习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观书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映得天光云影徘徊,比喻读书可以使人心智广纳,明于事理;再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这么清,比喻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才会不断地进步。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先讲为什么要问,再通过哥白尼的具体事例来证实这一小观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讲“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和“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两个小观点,这里面有个递进关系,教育学生要善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号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

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提高教质量的措施

1、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分层作业,优化学程预设及导学策略,努力建设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

2.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静”结合,既静思默想,又大胆表现自己。

3.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4.认真组织诵、读活动,上好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

5.适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对于后进生,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一对一的互帮小组,以竞争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时安排

本单元为“读书有方”,共安排了9课时。

22、《古诗两首》——————2课时

23、《学与问》——————2课时

24、《大自然的文字》——————2课时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1课时

练习七——————3课时

学和做(3)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2课时

22、古诗两首

课题

22、古诗两首

课型

讲读

教材

分析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用掌握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准确理解“无遗力、绝知、躬行”等词的意思,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必须要亲自实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1、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

方法

引导点拨法、小组合作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

(自学

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

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

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

(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

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

④教师导思: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2.读熟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检查预习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教师激励:

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

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

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师:

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3.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A、指名学生读、背。

B、理解:

C、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D、师述:

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E、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④全诗熟读成诵。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背诵古诗。

2.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你在学习中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

(1)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2)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3)出示诗人名字,你发现了什么?

(4)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资料。

(5)出示朱熹资料。

二、解诗意(导学)

1.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展示导学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

(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

)补充。

“徘徊”是什么意思?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

“如许”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诗意。

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

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好美的景致呀!

真让人喜欢。

读好这首诗?

配乐读

4、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生:

观书有感。

师:

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

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

观书:

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诗意。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一、比一比,再组词。

遗()绯()躬()塘()

遣()排()射()糖()

二、写好生字,查字典理解:

“鉴”是个( )结构的字,一共有( )笔画,部首是( ),“一鉴开“的意思是:

()扩词:

(  )( )( )。

“徊”是个( )结构的字,一共有( )笔画,部首是( )。

“徘徊”的意思是:

()扩词:

( )( )。

三、抓住重点词语,逐句理解意思。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

躬:

     

 

2、抓住重点词语,逐句理解意思。

问渠哪里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

为:

全句:

   

四、根据课文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  (朝代)  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

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观书有感》   (朝代)   的作品,这首诗以    的手法,借     的形象来比喻  。

这首诗告诉我们: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22古诗二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古人治学“塘”“书”

学无止境胸襟开阔

知行合一补充新知

教学

反思

23、《学与问》

课题

23、《学与问》

课型

讲读

教材

分析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

方法

引导点拨法、小组合作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

(自学

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23学与问

3、提问:

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

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

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然后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

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

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

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

学与问是什么关系?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ángjiànyítuándiàntángwúcǎibīnfēn hàoqí tànqiú

(    )( )(   )(     )(  )(  )

āoxiángshùnxīwànbiànxiāngfǔxiāng chéng  rìxīnyuèyì

(  )(   )(   )(  )

二、填空

(1)《学与问》这是一篇的文章,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和的事例,告诉我们“”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2)学问学问,。

学与问是,只有在,,才能。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是。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________,是通向成功之门的________。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 和   结合起来。

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___________。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______,宇宙的奥秘将任你_____,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______。

2、“人间四月芒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   写的《  》。

其中的“尽”意思是,“始”为。

句意:

农历四月,春去夏来,      。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     。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23、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

反思

24、大自然的文字

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课型

讲读

教材

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诵读、体会,转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2、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学习

方法

引导点拨法、小组合作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

(自学

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二、预习导学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出示“熊”、“耸”。

(2)教师示范写。

3、读词语:

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

4、交流:

预习后,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5.评价,示范朗读。

6.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问题: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7、听后交流。

三、理清脉络、感悟语言特点。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6段):

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6段):

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7段):

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第二板块:

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欣赏“大自然的文字”视频。

一、学习第一部分

教师导言: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二、学习第二部分。

课文中的这四种文字,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

认识它们我们又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呢?

(实质是了解大自然文字的作用)

(一)学习第二小节。

1.认识“北极星”。

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等

3.出示两个星座,让学生认识它们。

4.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

5.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

(板书)

(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交流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三)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出示表格,自学课文,完善表格。

(从文字、样子、来历、意思、了解地质变化几 个方面)

2.交流表格。

(纠正错误)

3.教学第五自然段。

(1)出示:

石灰石图片。

(2)在一般人认为——。

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并不普通。

因为——

(3)品读:

“大家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就是一片汪洋。

”感受沧海桑田、地壳变化。

(齐读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

自读第七小节。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师板书:

走进自然

走进书本

善于请教

3.总结(配乐师生齐声朗读)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céng  jīng     bèi  ké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    。

文中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  、  ,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

  

   ,    ,      。

我在生活中还知道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2、通过学习,我知道只有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24、大自然的文字

学会认识辨别方向

———————观察气象

观察寻找请教了解地质变化

教学

反思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课题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课型

讲读

教材

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

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学习

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

难点:

在今后生活中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学习

方法

自学、引导

教学

课时

3课时

教具

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

(自学

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一、预习导学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3、提出自学要求。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介绍了有关读报的哪些内容,请你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1―3自然段):

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

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

读报的收益。

2、边读课文,边在课文中批注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与自己学习心得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

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

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4.组织反思: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五、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