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205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docx

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12DOC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创新题特训(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点一滴,完善自我。

 

1.(2015·吉林省长春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

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

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

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

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

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

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

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

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

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

“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

拒不做官。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解析:

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答案:

CE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答出任意3点即可)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用主义。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

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

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意思对即可)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国主义。

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

②生活简朴。

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③淡泊名利。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

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

(意思对即可)

2.(2015·河北省保定市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

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解析:

C.“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A.早已得到公认;D.是“写信”请教。

答案:

BE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②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

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

③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

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④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

(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只有翻译。

)②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

(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和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

)③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

(“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

)④工作投入而有规律。

(作息像钟表一样。

)⑤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关注《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著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

①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

②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

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

③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

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3.(2015·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

辜鸿铭

①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②辜鸿铭何许人也?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

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③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

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

“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

”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

“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

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

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

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

“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

”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④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

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

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⑤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⑥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

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

“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

”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

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

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

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⑦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4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D.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

答案:

BD

(2)从文章后5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了不起”表现在:

①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

②讥笑西方人,传播捍卫中国文化。

③慈禧生日,“贺诗”讥讽。

④袁世凯丧日,大开堂会,热闹三天。

⑤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保持作为中国人的尊严。

(3)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么妙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深刻、辛辣,“有形”和“无形”的对比,使语意鲜明;其中,留辫子是他的偏执行为,他以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遭遗弃的痛心,而头上无辫子、心中却存有诸多守旧思想的人的虚伪也令他不齿。

观点一针见血,直击对方要害,表现了人物的灵敏睿智。

(4)文中有“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之句,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

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

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西方入侵,国内混乱,内忧外患使他内心痛苦,绝望挣扎,用狂放的行为维护民族尊严。

第二问: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带给我们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挑战。

我们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此问题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4.(2015·广西贺州高级中学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

赵琬微 宋玉萌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

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

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

这也是他们的家风。

青年时期,汤一介目睹旧中国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深感痛心。

他曾回忆道:

“我十六七岁时,抗战最困难时期,写过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上北京大学。

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

在北大求学时期,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

如今,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因为历次的政治浩劫,他与同龄人一样,耽误过做学问的大好时光。

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

从此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付出辛劳。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

针对当时兴起的“国学热”、“东方中心论”,汤一介开始就持冷静的态度。

他曾撰文写道,在中国我是第一个发表文章批评“文明冲突论”的。

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风行一时。

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

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

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

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

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

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

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

汤一介反对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

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在汤一介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已出版的100册《儒藏》,藏蓝色封皮,烫金的字,格外悦目。

作为这部集中华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总编纂和首席专家,汤一介责任重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希望编纂《儒藏》典籍。

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制定、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在汤一介看来,这个项目自己责无旁贷。

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

整个项目将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

汤一介倡导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传承儒学思想精粹,阐释儒学特殊理念,寻求儒学普遍价值,创构儒学新型体系”。

在他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

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节选自2014年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