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87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x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

 

【摘要】通海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的方言。

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作为一种地方变体,其词语重叠现象更是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普通话中不曾使用的结构方式,其中以动词、形容词最为突出,其表意功能是普通话所不能比拟的,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关键词】通海方言;词语重叠;表意功能;普通话

  通海县地处滇中偏南,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与华宁县接壤,西连红塔区、南与石屏、建水交界,北与江川毗邻,隶属于玉溪市,总面积721平方公里,辖6镇3乡,人口近30万,世居汉、彝、回、蒙古、哈尼、傣等19个民族,是历史有名的滇南重镇及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

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杨广、九街、纳古、兴蒙7个乡(镇)为坝区乡镇,里山、高大为山区乡镇。

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公里。

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全县湖、山、河相间。

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

据全省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8年末,通海全县常住人口为30.36万人,420人/平方公里,为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

通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是记载了见证古代迁徙的一批活的史料。

它们的基本词汇如“山、水、头、手”等有许多是相同的;也有些是不同的,如普通话的“冰雹、耐用、腮帮”,通海方言称为“雪脖子、经牢、腮巴壳”。

作为共同语的一种地方变体,通海方言具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着重从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与普通话的差异做些探析。

重叠方式在方言和普通话里都使用,可以从名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和形容词的重叠三方面来说。

一、名词重叠

多数学者认为普通话名词重叠使用的情况很少,较有代表性的有: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指出:

“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以外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娃娃、星星、宝宝’少数几个。

(1)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下)也明确指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还指出,“少数名词如‘人、家、年、月、队、县’等带有量词的性质,前面可以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2)刘叔新先生在《现代汉语理论教程》中也明确指出:

“小部分单音节名词有指式范畴的形态变化,即通过重叠表‘逐一分指’的语法意义。

象‘家家’就是‘每一家’,‘人人’就是‘每个人’等。

”(3)

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里的名词重叠则更为丰富。

很多亲属称谓都可重叠,如:

嬢嬢(小姨、小姑)、婶婶、耶耶(小姨父、小姑父)、叔叔、舅舅、婆婆(外婆)、公公(爷爷、外公)、□□(mēimēi)(小孩儿);物名重叠在通海方言里出现最为频繁,如:

盘盘(盘子)、碟碟(碟子)、瓶瓶(瓶子)、锹锹(勺子)、罐罐(罐子)、缸缸(口缸)、帕帕(手帕)、桶桶(桶)等表器皿的词汇及粑粑(饵块)、拉拉粉(凉粉)、叮叮糖(牛皮糖)等表食物的词汇等等;还有一些词重叠后带有较为明显的量词性质,整个重叠式带有“每一”的含义,而且这种“每一”的含义比“所有的”更强调无一例外,更具有覆盖性,如:

日日、夜夜、年年、个个、街街等。

例如:

1、我街街都来呢。

(我每一个街天都来)

2、他夜夜睡不着。

(他每一夜都睡不着)

同许多地方的方言一样,通海方言里也有着普通话中没有的幼儿用语重叠的情况,并十分普遍。

凡涉及对儿童的称呼及儿童的身体、衣着、食物、用具和一些常见的事物等经常使用,多带有亲昵、易懂的色彩,且重叠后词义无变化。

如:

□□(mēimēi)(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娃娃、孩子”)、手手、香香(护肤品)、车车、猪猪等。

这类重叠读起来简单上口,易为儿童接受,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特殊形式。

例如:

1、□□(mēimēi),来妈妈给你呢手手擦香香。

2、妈妈,妹妹肚肚饿。

(“妹妹”是小女孩对自己的称呼)

二、动词重叠

大多数学者认为,普通话动词重叠的格式有两种:

一种是单音动词重叠AA式,另一种是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指出:

“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想想、说说’,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打打扫扫、研究研究’”。

(4)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也明确指出:

“重叠式动词就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

单音节动词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例如:

‘想想、写写、管管’。

双音节动词AB的重叠式是ABAB,后两个音节读轻声。

例如:

‘休息休息、打扮打扮、活动活动’。

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

”(5)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动词重叠式的组配能力更强,意义也更为丰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动词重叠式:

AA式

在通海方言中是没有“A一A”式的,都用“AA”式来表示。

发音时前字重读,后字轻读。

这类重叠形式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短、次数少或表示短时间的持续动作,一部分带有尝试性的含义。

如:

笑笑、猜猜、瞧瞧、吼吼、说说、走走、停停、玩玩等。

例如:

①、我单随便玩玩。

②、等我吼吼是哪个。

单说一个“玩”字,只是动作的本身含义,但一旦重叠说“玩玩”,①句的意义就丰富了,增加了尝试性的含义,可理解为“玩了试一试”。

同样地,②句的“吼吼”则是增加了动作进行的时间短的含义,可理解为“看一看”。

2、单音动词重叠,再加后加成分,主要有两种情况:

(1)AA+结果补语

这一形式在普通话中比较少见,只有特殊几例。

例如:

吃吃完、砍砍断、捆捆紧、洗洗净、打打倒、推推翻。

但通海方言里“AA+结果补语”现象却是十分常见,如:

充充热、关关好、整整齐、铺铺平、写写好、洗洗干净等。

例如:

你把作业写写好。

这里的“写写好”表示“写”的这一动作尚未或正在进行,而后面的补语“好”虽说是结果补语,实际上却是表示“写”的目的。

(2)AA+宾语

这类重叠形式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是在AB式的基础上重叠“A”构成的,以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强化。

如:

嚯嚯你、吃吃饭、喝喝水、歇歇气、努努力等。

例如:

①、等我歇歇气嘛。

②、今天努努力把田挖完掉。

①句里的“歇歇气”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歇一歇”、“休息一下”,表示动作的短暂;而②句里的“努努力”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非常努力”,程度加深,具有强化的作用。

(2)AA+瞧

这里的“A”通常是单音节自主性动词,动词重叠后加助词“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

如:

做做瞧、想想瞧、问问瞧、吃吃瞧等。

例如:

那件事你先问问瞧,不行么又做说。

3、修饰性单音节词加单音动词重叠:

ABB式

该形式是通海方言中动词重叠较为独特的一种,主要是突出动作前的修饰成分。

如:

空坐坐、来吼吼、闲走走。

例如:

①、不好意思了,只能让你家空坐坐。

②、我不有事么闲走走

①句里的“空坐坐”主要是突出“空”,意为“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招待”,是一句客套话。

②句里的“闲走走”主要是突出“闲”。

4、单音节动词加“上”加单音节动词加“下”:

A上A下

一般动作行为义和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可以进入这种形式,主要描述一种反复重复的动作、团团转的情景,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表达责备、厌烦的语气。

例如:

走上走下、跳上跳下、忙上忙下、慌上慌下、跑上跑下。

例如:

①、你慌上慌下的整喃?

②、你咋个慌上慌下呢,稳稳呢不得噶?

①②两句里的“慌上慌下”是表心理活动义,表示说话对象很慌张;但②句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说话人有责备、厌烦的意思。

5、双音节动词重叠式:

ABAB式和AABB式

(1)ABAB式

这类重叠形式,跟单音动词重叠AA式所表示的表意功能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或尝试性及表示短时间的持续动作。

如:

收拾收拾、打扫打扫等。

例如:

你活收拾收拾你呢房间了,乱呢不成样了。

(2)AABB式

与原式相比,AABB重叠式语义大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这种语义的变化与原式的结构形式有关,也与AABB所在的上下文有关。

具体表述如下:

1)、有的AABB重叠式表示两种不同动作持续性地交替进行,侧重描写两种动作持续性的过程。

与不重叠的动词相比,重叠后的动词动量明显增大。

如:

吃吃喝喝、说说唱唱、扫扫抹抹、走走瞧瞧等。

例如:

家里太脏了,全部要扫扫抹抹了。

强调“扫”和“抹”两种动作交替持续性地进行。

2)、有的AABB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频繁或绵延。

如:

打打闹闹、摇摇晃晃等

例如:

冇一日就是打打闹闹呢!

这里的“打打闹闹”是多次的、经常地打闹的意思。

3)有的AABB重叠式减弱了动作行为的实指性,表示泛指。

如:

磕磕碰碰、嚯嚯哄哄等。

例如:

他最近一直不顺,总是磕磕碰碰呢。

在这里“磕磕碰碰”并不是实指磕碰这个动作,而是泛指那些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三、形容词重叠

詹伯慧先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指出:

“普通话中常见的形容词重叠有单音自叠式AA(如‘红红’)、形容词后加重叠式ABB(如:

‘红通通’、‘绿油油’)、双音形容词叠字重叠式AABB(如:

“漂漂亮亮”、“大大方方”)三种,它们都具有增强形容程度的作用。

”(6)而黄伯荣先生的《现代汉语》中指出“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例如: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有A里AB式。

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AB式,例如:

‘雪白雪白、血红血红、漆黑漆黑’等。

”(7)与普通话相比,在通海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则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普通话中的ABB式、AABB式、A里AB式,还有普通话中少用或不用的ABAB式、AAB式、“A了A”式、“A头A脑”式、“A头B脑”式和ABAC式,在表意功能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这里要提出一点:

通海方言中形容词重叠一般不用AA式。

1、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通海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主要有两种:

一是普通话中也常使用的单音节形容词后加成分的重叠:

ABB式;一是普通话中没有的“A了A”式。

(1)ABB式

这类重叠形式中“B”的重叠使“A”的程度加深,有“很A很A”的意味。

如:

黑恰恰、黑洞洞、好噜噜、黄爽爽、白生生、亮堂堂、热呼呼、冷冰冰、潮湿湿等;

例如:

①、你呢手咋冷冰冰呢?

像死人手一样。

②、那个人是冷冰冰呢,一点也不可爱。

①句中“冰”是名词性语素,“冰”为“冷”提供了参照物。

二者有机结合,词汇义相互渗透,使表意准确、生动。

②句中“冰冰”有比喻的性质,“冷冰冰”比喻人不热情或不温和,突现了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冷淡、不易相处。

(2)“A了A”式

这类“A了A”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A式,它适用于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表示性状程度的加强。

“了”放在重复的形容词中间,用来对形容词进行修饰,说话时加重语气。

如:

好了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好极了”、“好得很”)、冷了冷(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冷极了”、“冷得很”)、丑了丑(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丑极了”、“丑得很”)等。

2、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AABB式、A里AB式这两种形式普通话中经常涉及,在此我们就暂不讨论。

这一节我们主要来看通海方言中除上述两类外经常使用的ABAB式、“AB了AB”式、“A头A脑”式、“A头B脑”式和ABAC式。

这些形式重叠以后均表示词的意义加重,形容的程度加强。

(1)ABAB式

在通海方言里,ABAB式多表示强调和加深形容的程度,增强表达效果。

如:

二拧二拧、二犟二犟。

在这种结构形式中,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即由名词加动词组成ABAB式后词性发生改变,变为形容词。

如:

头扭头扭、手甩手甩、一甩一甩、干纵干纵、干跳干跳、干笑干笑等。

这种形式表示程度的加重,有时甚至超过了说话人的“预先设想”,含有“过分”的意思,感情色彩上含有说话人的不满和反感。

从形式上看,ABAB式来源于AB式,但在通海方言中这些词语都不以AB式出现,分裂开后语义就不完整了。

例如:

①、他家那个孩子非常不听话。

②、他家那个娃娃不听话,日日干跳干跳呢。

②句中“跳”的基本字义是:

“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

~跃;越过:

~班;一起一伏地动:

心~”,而在通海方言中“跳”还有一个意义,即形容人不听管教。

在这里“干跳干跳”是形容他家的孩子不听管教,既突出非常不听话,又表现得生动形象。

而①句普通话的表述就相对要显得平淡一些。

(2)“AB了AB”式

“AB了AB”式,它适用于所有不能构成ABAB式或ABB式双音节形容词。

如:

难过了难过(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难过极了”、“非常难过”),好瞧了好瞧(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好看极了”、“非常好看”)等,这一形式使形容词可完全用于重叠,增强了其修饰的程度。

(3)“A头A脑”式

这类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头、脑”为名词,A即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其中以名词居多。

但是一旦组合成“A头A脑”式其词义就发生转变,变为形容词,与ABAB式相似,多表示强调和加深形容的程度,增强表达效果,多含有“过分”的意思,感情色彩上含有说话人的不满和反感。

如:

神头神脑、憨头憨脑、贼头贼脑、狗头狗脑、猪头猪脑等。

(4)“A头B脑”式

这类形式与“A头A脑”式及其相似,其中“头、脑”都是名词,A、B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还可以是名词,但是一旦组合成“A头B脑”式即改变词性为形容词。

在通海方言中这类形式的都是表达不满和反感,如:

摇头晃脑、甩头磕脑、憨头日脑、昏头杂脑。

(5)ABAC式

这类形式突出的特点是A多为名词;B、C词性相同,多为动词或名词。

一旦ABAC组合在一起,即变为形容词,多表示强调和形容程度的加深,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也多带有不满之意。

如:

白说白讲、跳脚跳手、左声左气、扫嘴扫脸等,用在日常对话中,十分生动形象。

例如:

我说了那么多,都是白说白讲了,你一句都不有听进克,整了扫嘴扫脸呢。

在这里,“白”为“没有效果”的意思,“白说白讲”加深了“没有听进去”的程度,说明做了无用功。

同时,“扫嘴扫脸”表达出“我”失望的程度很深。

词语的重叠在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中都比较常见,总的来说,通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词语的重叠结构形式更为丰富,更具多样化,存在很多普通话中不曾使用的结构方式。

而这些结构的使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富了通海方言的表意功能,使其表意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这也许就是通海人世代不舍弃方言的一个缘由。

 

注释:

(1)(5)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第26页。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13页。

(3)刘叔新主编《现代汉语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39页。

(4)(7)黄伯荣《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第14页,第17页。

(6)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61页。

参考文献:

[1]张茀《玉溪方言志》,玉溪市地方志办公室,一九八五年四月

[2]马敬民《通海人学话手册》,云南省玉溪行署教育局出版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4]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6]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7]黄伯荣《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8]刘叔新主编《现代汉语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9]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OntheTonghaiWordsoftheideographicfunctionaloverlap

 

【Summary】TheTonghaisouthwestoftheNorthernDialectdialectisadialect,isamoredistinctivedialect.ComparedwithMandarin,theTonghaiasalocaldialectvariantofthewordoverlapisdiverse,therehasnotbeenusedmuchinthestructureofMandarinway.Amongthem,verbs,adjectivesmostprominentfeatureisitsideographicMandarincannotmatch,reflectsthedistinctiveregion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heTonghaidialect;wordsoverlap;ideographicfunction;Mandar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