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56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1.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三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神俊①,宪宗赏之,坐于膝上。

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

武相元衡召之,谓曰:

吾子②在家,所嗜何书?

意欲探其志也。

德裕不应。

翌日③,元衡具④告吉甫,因戏曰:

公诚陟大痴耳⑤。

吉甫归责之,德裕曰:

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⑥,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

其言不当,所以不应。

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由是振名。

(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注)①神俊:

天赋才智出众。

②吾子:

你。

③翌日:

第二天。

④具:

详尽。

⑤诚大痴耳:

(你儿子)实在是非常痴呆啊。

⑥理国:

治理国家。

1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

(3)每以敏辩夸于同列_______________(4)书者礼部之职也_______________

1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意欲探其志也。

115.陈元方“不顾”,李德裕“不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

113.

(1)表顺承

(2)拉,牵拉(3)夸赞(4)的

114.

(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

(2)(武元衡)心里想要试探李德裕的志向。

115.陈元方“不顾”是因为他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而且没有礼貌;李德裕“不应”是因为丞相武元衡所问的内容不在其职权之内,说话不恰当。

【解析】

1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注意:

相委而去:

丢下我离开了。

“而”表示动作的顺承。

引:

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1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此题中要注意:

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探:

试探。

志:

志向。

1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

乙文中理解李德裕说的话:

“武元衡身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读书有成的人均担任礼部的职务。

他的话不合适。

所以我不回答。

”理解作答即可。

【点睛】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李德裕天赋才智出众,宪宗皇帝很喜欢他,将他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他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事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

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

问李德裕说:

“你在家喜欢看什么书?

”意思是看他的志向是什么。

李德裕不回答。

第二天,武元衡告诉了李吉甫。

并开玩笑说:

“这个孩子是个呆子。

”李吉甫回去以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

“武元衡身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读书有成的人均担任礼部的职务。

他的话不合适。

所以我不回答。

”李吉甫第二天又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

由于这件事,李德裕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

侍卫。

②焉之:

到哪里。

1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乃往,身自罢之

117.翻译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18.(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十有五

(2)曲肱

120.翻译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答案】

116.

(1)约定

(2)于是

117.①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118.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119.

(1)同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2)胳膊

120.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解析】

11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第一句大意是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故“期”的意思是约定。

第二句大意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故“乃”的意思是于是。

117.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

引,拉;顾,回头看。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

虽,虽然;岂,难道;期,约定。

118.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的友人错过了约定时间,还无礼指责陈太丘,结果被陈元方驳斥得无地自容;乙文中的魏文侯即使刚喝了酒,又在下大雨,他还是坚持去赴约。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文共同的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守信。

感受围绕诚信来谈,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11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第一句大意是十岁又五岁,即十五岁。

故“有”的意思是同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第二句大意是弯曲胳膊。

故“肱”的意思是胳膊。

120.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

博学,广泛学习;笃,坚守;切,恳切;近,当前。

【点睛】

甲文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

左右官员们说:

“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

”文侯说:

“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

”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魏国于是开始变得强盛起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①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③出看。

宁割席④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②轩冕:

轩,车子。

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冕,帽子。

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

③废书:

放下书。

④席:

坐席。

古人席地而坐。

121.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华捉而掷去之

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12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请你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124.《管宁割席》中,管宁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

121.

(1)期:

约定

(2)去:

离开

122.

(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舍弃我)离开了。

(2)管宁像往常一样的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看。

123.“方正”一词指的是品格、性情好,文章这里指的是有礼貌,守信用的好品格。

文章当中陈元方面对父亲友人失礼失信后,依然礼貌地用“君”这一敬词来称呼对方,指出对方的错误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有礼方正之人。

第一,元方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24.不慕名利(不慕荣华、专注读书、热爱学习均可以给分,但品质高尚不给。

【解析】

12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第一句大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故“期”的意思是约定。

第二句大意是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故“去”的意思是离开。

12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

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

故,原来;废,放下,丢下。

12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关于陈元方的“方正”结合文段分条列项具体分析即可。

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看出,陈元方非常重视“信”;从“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看出陈元方非常重视“礼”;从“则是无信”“则是无礼”看出元方反驳对方有理有据;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看出元方勇于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2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文段《管宁割席》写了管宁与华歆相处的两件事情:

对待锄地捡到的金子和观看华车。

管宁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分别是“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由此看出,管宁不看重金钱名利,也就是不慕名利,或者淡泊名利。

【点睛】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管宁割席》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

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