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另含各科教学要求.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另含各科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另含各科教学要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另含各科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10)另含各科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修订稿)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
“课程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
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
每个系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
“课程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必修
必修一
[课程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会评价和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
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文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感受。
6.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见解。
7.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景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例如,在学习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主题活动。
结合《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学会评价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第二专题第一板块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家园、故乡对人的意义。
例如,学习第四专题“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4.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5.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领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它们的表现手法,体悟诗文的意蕴。
例如,通过对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青春使命的诠释。
例如,《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感悟自然的佳作,可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两篇文章行文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文章物我合一的意境。
6.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7.能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作文要观点鲜明,见解坦诚,论述深入。
例如,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章。
8.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的学习,学会将多种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表达对故乡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
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9.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景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写景文章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
要把握写景的方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
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
教学中,应该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
“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问题探讨必须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
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
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
进行探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进行评价。
例如,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包括两个板块: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
“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
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文本内涵的探讨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文本研习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交流和再创造。
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评点与文本对话。
评点应该从文本行文结构、全篇立意、关键语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
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文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立意和特定语境去理解。
4.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适当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他们学有所得。
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
例如,教学《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
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赤壁赋》应该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5.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
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
例如,《赤壁赋》教学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旷达情怀,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6.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
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分组朗诵、朗诵会等。
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
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
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韵律,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理趣。
例如,第一专题“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解读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7.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例如,写作可以结合第二专题阅读进行。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困惑或学习目的作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8.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
叙事要简练,描写要精当,刻画人物要生动。
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例如,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学会借鉴,能根据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
要让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表达。
例如,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让学生根据书信的样式,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写作情境中。
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9.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借助写作技巧,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写作范围和写作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必修二
[课程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辩证的思考。
学习把握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
2.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3.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
5.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6.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习材料取舍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思辨性散文的写作实践;学习消息、通讯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实践;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学习要求]
1.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第一专题中《我与地坛》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鸟啼》则是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
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3.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例如,《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激励和生存启迪。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
地坛和母亲是怎样深刻地影响“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第二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通过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5.初步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
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总结概括鉴赏的方法,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6.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例如,学习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进行梳理。
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能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对外部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尝试思辨性散文的写作。
例如,学习了第一专题后,可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9.学会在报纸和网络中接受信息,掌握消息和通讯准确、及时、便捷传播信息的特点,尝试写作新闻。
例如,学习《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以后,可以选取有报道价值的新鲜事物或趣闻轶事作一次实地采访,写一篇消息或通讯。
10.尝试写文学鉴赏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采用多种写法:
或作感性描述,或作理性分析,或作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就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进行鉴赏。
例如,《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指导学生体会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认识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一个人的遭遇》用的是口述式。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用的是“我”的内心独白。
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3.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
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可以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指导学生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教学《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诵读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4.注意引导学生总结鉴赏方法。
例如,第四专题有一些有关鉴赏方法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
应引导学生依据这些材料总结鉴赏方法,并运用鉴赏方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5.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例如,教学《图片两组》,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能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能分析图片的内涵,理解图片主题,抓住图片的细节进行鉴赏。
体裁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同。
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实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
《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素材与主题、事实与细节的关系。
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者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体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
《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素材与主题、事实与细节的关系。
6.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7.要求学生积极走进生活,关注社会和历史,要善于发现和思考相关热点问题,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
学会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会恰当取舍写作材料,综合运用表现手法,从而完成写作任务。
例如,第一专题的四篇选文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认真体会写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指导学生掌握通讯、消息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新闻写作的价值。
例如,教学《落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讯的一般写作特点,学习正确恰当处理报道内容,掌握报道的焦点问题,以便学生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有章可循。
9.组织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
鉴赏可以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体类特征等方面入手,体现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必修三
[课程目标]
1.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追求,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身上高尚的人格操守。
2.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了解进行文明对话的途径,理解文明对话对促进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的评价。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经历、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5.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6.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文言文,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借助音乐欣赏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7.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相关注释,解读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梳理文本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根据要求对重要的语段进行断句或翻译。
8.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历史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以某一人物或事件为中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理解。
9.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
能就电影电视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片断进行解说或评论。
[学习要求]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独特的评价。
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把握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忠于国家与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分析人物高超的论辩智慧,体会其为国而忘身、团结御侮的爱国情怀。
2.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追求,从而提高人格修养,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
例如,通过查阅屈原的相关资料,了解《离骚》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
3.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
能够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4.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朗读中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文的主题。
例如,学习《长江三峡》,可以通过诵读,感受长江三峡的瑰丽景象,理解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感。
5.注重诗文欣赏和音乐欣赏沟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肖邦故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通过赏析这些内容,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6.根据上下文和相关注释,借助工具书和教材相关注释,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对重要的文段进行断句或翻译。
能根据要求梳理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能够根据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而、之”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分析“虽董之以严刑”等文言特殊句式。
7.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可以借鉴第二专题《品质》《老王》等选文,认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光辉,在写作中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的美好品质。
要广泛搜集素材,选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能把一个人的一生或一个事件的过程集中展现出来。
例如,《肖邦故园》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8.能分析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述的能力。
[教学建议]
1.研读文本不仅要抓住文体特点,也要注意作品表达上的各自的特色。
例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都是写景散文,在教学中,对前者要抓住“颂”的文体特点,注意文章全景式的铺陈描写的特色;对后者要抓住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注意根据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传神的描绘的特色。
2.阅读诗歌要善于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例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熏黑的矿灯”“老水车”“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土》中的“泥土”和“沙砾”,《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等,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可以成为解读和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3.注意课程间的沟通,把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研读《肖邦故园》时,要把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4.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战友的,表现了宁愿走向刑场、被流放,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推翻专制暴政的革命者的高尚人格。
5.教学中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要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要体会其中的居安思危的思想。
同时还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
例如,《鸿门宴》的教学,应具体分析项羽和刘邦的形象,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6.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
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