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120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2.docx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2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2.了解这篇回忆录这一文体。

3.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2.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平凡”的特点。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文本梳理】

一、把握结构

 

二、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表现的性格、品质写作方法

 

【探究案】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券”应读xuànpánchuāng

答案:

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昨天,是一个白昼和一个夜晚的简单的和;是业已彻底地失落了的二十四个小时;是每一个人给自己写下的一页永远也改不掉、抹不去、洗不脱的确凿记录;是我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的一小部分。

是的,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微乎其微,然而只要我们想到生命正是这无数而又到底有限的“微乎其微”的积累和总和,就不应视若等闲,认为区区何足挂齿了。

A.流逝B.微乎其微C.到底D.视若等闲

解析:

应改成“毕竟”,“到底”与“毕竟”只有在强调原因时才互用,这里强调事实,应用“毕竟”。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韩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其在美国战略棋盘的位置也巧妙提高,不只是美国治理朝鲜半岛的杠杆,也是美国治理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棋子。

B.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组12月15日深夜传来捷报。

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C.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光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解析:

D项,语义重复,“归功”即“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与前面的“功劳”重复。

答案: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

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___________________;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①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

②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

③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

④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

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解析:

④句中的“金箔”扣上文的“金黄”和“黄金”,②句照应“阳光的力量”,③句照应“真实的存在”。

答案:

B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5.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十则)

答案:

不知礼 无以立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答案: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答案: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答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5分)

鲁迅先生记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机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

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

”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

”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

“不怕的,最耐久!

”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

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

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9.文章命题很大,但入手却很小。

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

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选择了万年青来写。

作者反复强调它不怕冻,“最耐久”是一种使“我”感到“惊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寓意深长的美好形象,来象征鲁迅先生的坚韧顽强、不畏艰难的伟大人格。

 

10.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永不熄灭的热情。

虽然过度的劳累使他在生理上加速了苍老的进程,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衰老。

 

11.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突出,请概括一下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

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就这样,作者勾勒出了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鲁迅,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世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5分)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生婆”,这就是宗白华先生。

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

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

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

宗白华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