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docx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和加强科技兴农工作,促进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市政府作关于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报告。
一、全市科技兴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是我市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
科技兴农战略渐深入人心,科技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科技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市科技兴农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与经验
1、大力营造科技兴农工作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无论是科技工作,还是科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市认真执行中央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意见》、《关于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加速了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最近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服务设施农业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推动工作开展。
各级政府加强科技兴农工作,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明确有一名领导分管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加,从2003年至
壮大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
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36万亩,连续四年开发面积以3至4万亩递增,2009年新增6万亩,开发面积在沈阳市县区排名第一,位于全省前茅,有27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
2008年末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果蔬出口创汇额达到500万美元。
寒富苹果、食用菌、北虫夏草、树莓等一批后续特色农产品有了新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抓引进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农业科技院地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吸引专家教授来我市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以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了科技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目前,引进各类新品种30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建立了5万亩水稻无公害标准化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示范田等十个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5个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余户,推广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节约型农业等新技术80余项。
改革了盐碱地耕作制度,对设施蔬菜高效益生产进行了示范攻关。
农业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转化,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同前五年相比,粮油产品优质率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70%;果品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达到80%;蔬菜优质率提高60个百分点,达85%;猪、牛、禽良种普及率分别提高到100%、85%、100%。
2009年全市粮豆总产量达17.9亿斤,蔬菜种植面积达58.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6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实现8797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1亿斤、16.4万亩、19万亩、4858元。
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4年的43%,提高到50%。
3、抓科技服务,重点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
从2006年开始,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团及32多名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战略,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主阵地,以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为主要方式,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同农户或农业经济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把最新的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引入农村,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特派员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市乡镇,涵盖了瓜菜、林果、畜禽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深入到82个村或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指导等服务,实施了“设施农业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科技项目33项,落实项目经费195万元,为我市引进新品种180余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建立示范园区、基地21个,技术成果辐射面积50万亩,项目直接参与农户1310户,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16个。
建立科技示范户户,示范户年均增收30%,年人均纯收入达14000元。
共发放科普材料3.9万余份,培训农民3.7万人(次),在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动下,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断壮大发展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经济瓜果等区域特色经济,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员+公司+基地+农户”和“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
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抓好青年农民上大学学员联谊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科技协会、农民研修基地等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形成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四)狠抓科技宣传普及,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科技普及宣传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先导。
把科技普及工作提上“科技兴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针对我市农民群体较多、科技素质相对较低等问题,我们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活动。
2005年以来,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4万人次,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280人。
为使培训取得实效,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连续6年实施了“农民人才研修工程”。
利用市科技局、省科技厅实施的大学培训、政府出资、农民受益的人才培训工程。
我市共分批选送220名优秀农民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技术学院、大连水产学院等大学院校,学习园艺、畜禽、果树、中草药、水旱田作物、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技术,为我市造就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充分利用星火学校、培训基地、研修基地等培训阵地,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设施农业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
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通过科技之冬、科技活动周、沈阳讲师团下乡、科技特派行动、“科技大篷车下乡”等方式开展科技培训,在培训同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切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力推动了农业基地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专业大户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我市科技兴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科技兴农工作的开展,而且导致农业生产滞后经济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强,难以为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尽管我市出台了一些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但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农业科技贡献率上看,我市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我市科技资源又严重短缺,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科技服务农业能力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2、科技兴农的工作环境还不够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部分乡镇对科技兴农工作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
有利于科技兴农相关政策的硬措施不多,抓落实不力。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
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
市财政经费紧张,投入经费有限,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经费的投入渠道单一,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因此很难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足额资金。
3、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通。
农业技术最终要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推广渠道畅通,可以使农业技术的供求信息迅速得到传播与反馈,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与采用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农业科技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相反,农业技术任何环节的脱节,均会延缓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无钱干事或干别的事的情况相当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以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稳定与发展。
与此同时,虽然逐步完善特派员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且已出现了定位不准、功能缺失等问题,还难以承担起其在农技推广中应有的作用。
4、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愿望强烈但能力不足。
信息媒介的发展,促使我市农民突破了传统小农时代的认识,能够清醒地看到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然而,与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强烈愿望形成鲜明对比,农民的需求能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表现在:
一是吸收能力不足。
我市农村高中入学率仅为三分之一不到,大批有文化的轻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文化水平低,决策能力低,不仅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下。
二是风险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初期,由于农民对其性能、效果及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应用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新品种刚上市,消费者对它的认同程度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
农民讲实际,敢冒风险的不多,而且就大多数来说,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思路和做法
在新阶段,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牢固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实抓好。
全市科技兴农工作必须以科技服务农业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科技兴农工作环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明确科技兴农工作的定位和重点
加强科技兴农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定位和重点。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产业化是科技兴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这是我市近几年来依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和效益的的基本经验。
因为我市没有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具备研发能力。
引进成果,科技活动的投入不大,但往往可以产生数倍、数十倍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甚至可以取得富有价值的科技创新突破。
一个的科技示范和推广项目,往往可以带动大批农户致富,可以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实践证明,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其关键不在于缺乏先进适用技术,而是缺乏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时传播和转化的途径、平台和机制。
因此,加强全市科技兴农工作,一定要围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获取、扩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宽先进技术向基层转移的渠道,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1、围绕农业发展服务,特别是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我市科技兴农的主要任务。
我们常讲,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但是从90年代后期起,按传统方式追加农业投资已不能有效带动农业收益增长,也不能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的最终出路还是在于科技。
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技兴农工作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广先进成套的农业技术,加快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大范围推广农产品和农村资源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要围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等,加快相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不仅要强调农业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更要注重把技术与信息、人才、资金等其他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强调生产环节的服务,更要注重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综合性服务转变。
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
至2015年,培养1000户科技示范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
2、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我市科技兴农工作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施瓜菜、林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已成为我市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工作,要引导和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
要坚持通过营造科技产业化环境、加强科技产业化示范等途径,通过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或项目支持等方式,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培植一批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生产布局,形成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块状经济”,发挥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
我们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重点支持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设施农业的工作方案》抓好设施农业生产。
在设施农业生产上,强化绿色精品瓜菜产业的核心地位。
要保证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示范推广绿色蔬菜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的服务工作,每年要引进农业品种30个,进行布点试验,年筛选适宜品种10个以上。
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瓜菜优质率达到85%以上。
(二)加强科技兴农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能力建设。
科技兴农服务能力的形成,关键取决于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是制约先进技术进入农村的瓶颈。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当务之急。
一是以市为中心,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开发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
整合现有农村信息服务网等网络资源,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农民提供便捷、快速、实用的信息服务。
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
二是开展“农业科技110服务工程”建设,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是在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数据网络为基础,致力推动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衔接。
要加快农技110指挥中心系统和服务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建设,完成农业科技110的远程视频、服务热线、信息短信、电脑农业专家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农村快速服务网络,实现农业科技110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2、努力构建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从过去的单项技术、产中服务为主,转变为以集成技术、全程服务为主,从过去的政府推广体系为主,逐步转变为依靠政府引导、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原有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已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公共科技服务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为特征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已成为有效推进科技工兴农工作的客观要求。
1、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格局,使各方面科技资源协调互动,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农业科技工作。
2、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广大农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引进科技人员与培养乡土自身人才相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服务相结合,以多种形式为企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
3、要千方百计利用国家、省、市各类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委托研究、引进人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研究开发基地等,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四是要改革和重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快捷高效的科技服务新格局。
此外,要积极促进各类新型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建设,使广大农民和企业能够方便地掌握所需技术。
为此,在这方面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市科技兴农工作提供有效途径。
当前,一是重点要抓好科技特派工程,把推行科技特派制度做为农村科技工作主要抓手,通过服务方式、创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发展壮大科技特派服务队伍。
二是实施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在全市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功能完善、农民信任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在全市30个乡镇街设置12个区域农技推广站,在完成大民屯、兴隆堡、公主屯、柳河沟、周坨子5个首批区域站建设工作基础上。
其余区域站的建设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
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
重点建设一批围绕设施农业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试点组织的引导和支持,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是创新发展新型农村服务组织。
把省、市科技系统农民研修班学员联谊会,建设成为我市科技服务一个重要平台,发挥农民研修班学员联谊会在聚才、育才、树才、荐才上的独特作用,不断吸引优秀青年农民科技人才为我市发展服务。
五是加强科技讲师团、研修基地、培训基地等培训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形成村级打基础,乡级实现普及,市级达到提高的局面。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需求能力解决认知和需求能力不足问题。
年培训农民要达到6万人次。
(三)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兴农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兴农工作的领导和投入。
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兴农的组织领导制度、议事决策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为科技兴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
要按照“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科技兴农投入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项目的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稳步推进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
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他们对开展农村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质量。
积极鼓励民间科技人员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完善以公共科技服务为导向的政府扶持引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和利益共享机制,使科技人员在开展技术服务中与农户、企业建立良性的投入与业绩回报机制,实现科技人员和企业、农民的共同发展。
三是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度。
集中人、财、物力,进一步提高农业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能力,组织策划一批发展前景良好,产业关联度大,影响力强的科技项目,参与国家、省、市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重大专项计划和科技攻关科技计划。
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要抓实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现有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制定激励科技人员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政策措施,完善领导联系科技人员制度,形成崇尚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使广大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激发他们科技兴农工作的积极性;要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鼓励、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到基层传授科学技术,创办、领办农业公司。
同志们,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共同努力,勇于探索,扎实苦干,力争我市农业发展有新突破,实现3年有明显变化,5年有较大变化的目标,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和经验,为实现新民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