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乡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在理解与尊重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民主与平等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学生说:
“书由你去读,道理由你自去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这种提倡师生民主、平等,在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看成实现教学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应当重视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
”可见,倡导师生平等,实行教学合作,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3、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
4、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谐。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互相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个性、智能、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
因此要树立新型师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包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认知、理解等为表现形式的情感关系。
(1)师生工作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关系,它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
它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协调一致。
(2)师生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它的目标是满足人交往的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
其中贯穿一个共同的准则,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
(3)师生组织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成员,既重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差异。
(4)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进行着特殊的情感互动。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小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距。
在农村小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自身的视野、学生家长的素质,制约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但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家长更淳朴、对教师更敬重,相对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农村小学特有的人文关系、文化积淀中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有作为的。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变革,对国际教育新思潮、新理念的吸纳和整合,我国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对话等,体现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在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定位教师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行为,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还要主动研究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提出行动策略,并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与研究中解读新课程理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近年来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弊端:
1、以教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教学导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筹划一切。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接受性学习比较多,而失去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难以做出独立的判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课堂师生关系仍有“填鸭式”的表现。
2、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主义依然存在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的现象,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3、传统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严师出高徒”等观念及应试教育的暗流涌动,使师生双方不得已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课堂教学及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导致师生情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对于这种不和谐师生关系,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是有所作为的。
四、研究目标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工作关系,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组织关系,构建朋友式的师生情感关系。
2、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教学的一种动力。
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师生关系的日积月累,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因而其影响就不仅是某一门课的学习效果,而是所有科目的学习效果。
3、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
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促进科学研讨,提升教师素养。
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教师。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并能增强成就感,进而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
5、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则整个校园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师生关系和谐则校园中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呈现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五、研究内容
1、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构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2、构筑对话平台,沟通师生人际关系。
利用每天早晨第一次会面、课堂对话、课余聊天、促膝谈心、放学后电话、短信互访等形式,增进师生了解,相互熟悉,构建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3、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力量,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应该充当的角色是学习内容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平等的组织关系。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师生关系,通过开展集体或小组体育竞赛活动,构建团结协助的师生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课外活动小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愉悦的体验中加深师生情感关系,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化解不和谐因子。
构建朋友式的情感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关系的状况,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统计分析,把握现状,求得结论。
2、访谈:
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师生相处之道,师生间发生的故事等。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对成功教师、成功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观察法:
在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收集、分析师生交往的感性资料。
5、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有关阐述师生关系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
6、经验总结法:
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7、活动产品分析法:
通过同题作文、日记、书信等形式分析了解师生关系状况和特点。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4、5――2014、11)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和现状考察,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初期,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推荐阅读书目:
如王小春《走进孩子的心灵》、李镇西《爱心与教育》、金生鉷《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等,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明确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变与提升。
组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征求意见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总结提炼了广大教师的建议,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通过教育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一些现状分析与感悟,教师积极撰写体会。
实施阶段(2014、12――2015、10)实施研究,完善课题方案,积累研究资料。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定时间、定地点进行研讨交流。
提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寻找对策,分析典型的案例,总结成功的做法。
走进课堂,走进不同学科的教学现场,逐一剖析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成功之处。
并通过我校的网站进行最新信息的传递。
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榜样,以研究班主任与学生间和谐师生关系为一个推进点,辐射到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得和谐关系,并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等。
另外,还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座谈会,更深层次地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结阶段(2015、11――2015、1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积淀,继续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邀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召开座谈会,了解师生的心得与看法。
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撰写成心得体会、论文,发布在教师博客上,对于优秀的论文、案例、随笔教科室择优向上级刊物推荐。
最后形成课题阶段报告等成果,扎实推进了课题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达成了以下共识:
1、以尊重为基石,构建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因此,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学生就会对教师多一份信任。
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记录真实而动人的案例。
学生把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写进日记,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吐露心声,在平等的交流中,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2、以爱心为动力,融洽师生关系。
我们熟知的教育夏丏尊先生说得好: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
只有教师投入真诚的爱,爱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信赖的朋友。
因此,在案例分析会、座谈会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教师那热切而诚挚的爱,就像爱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语小屋的一封封来信中,我们感受到只有从爱出发,那么我们才会收获亲密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3、以对话为平台,密切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更多地充当起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倡导对话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通过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准时机将学习引向重难处,导入纵深处。
在合作与对话中与学生亲密接触,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分享知识的大餐,精神的盛宴,共享生命的成长。
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
“我理解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我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这不简单地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而是基于我对课堂师生关系的思考和选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在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而理想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
4、以赏识为依托,优化师生关系。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为“发光面”。
成人需要赏识,孩子则更需要赏识。
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通过课堂研讨课、案例研究等活动,我们都发现,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进行扩大化,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教师的鼓舞下都变得自信起来,为完善自我而不懈努力着。
5、以学习为阶梯,提升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必须依赖于自身的个性魅力,即教师的个人学识、激情、思想、亲和力。
教师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教学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直观法、对话法、竞赛法、换位思考法等,采用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耐心的引导点拨等多元的评价策略,争取教学成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以利于提升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
《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构建了研究良好师生关系的操作体系
1、成立课题组,构建课题网络结构。
课题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以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协助,以各学科老中青教师为课题组的骨干,为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教研组长与年级组长将课题研究辐射到各个学科组和年级组,努力做到人人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课题渗透到学科、班级、活动。
2、借助专家引领,提升理论素养。
有效的教育科研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和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指导。
我们聘请师校研训员到校作讲座,就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示范引领,聘请师校教研部领导就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培训指导,使立项教师提升了教育理念和科研能力,为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学校采取举办学术讲座、心得交流、科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师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推进研究工作的扎实进行。
4、开设实验研讨课,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实验研讨课辅以有效的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
每次研讨课首先确定研讨主题,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按照“上课——说课及反思——同伴评课及研讨——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开辟心理交流的途径。
开辟“心语小屋”、“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途径和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细致的教育,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影响。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熏陶、引导、渗透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指导原则,时刻关注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文化的陶冶,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2.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质量。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先后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会、研讨课等活动,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首先应当是民主平等关系。
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师生关系也应当是亲密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充满自信,学习主动积极,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师生关系还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思想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们能较快地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2015年校评课选优活动中,本组共有4名教师获一等奖。
3.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教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在不断地学习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知识增强了,也能自觉主动开展教育科研了,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不断反思总结。
教育科研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一年多来,本课题组成员在自己博客上发布论文10多篇。
4、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成果集。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与深入,我们先后将课题组成员、教师、学生所做出的成绩,取得的各项内容的成果汇集成、《论文集》、《学生征文汇编》、《案例集》等多部课题研究工作成果集。
十一、我们的反思:
1、任何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参与的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它是课题正常开展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也不例外。
可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缺乏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研究工作略显被动,有时也因为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欠佳等原因,在实施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研究不尽人意。
所以,设法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2、农村小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很多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用爱呵护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而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重,综合学生的品德、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进行评定。
但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状况下,分数成了一把利剑不断削弱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3、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是对教师的最好挑战。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并不容易,所以,对于那些有良知、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来说,做这件事,便是他们超越自我的最好途径之一。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民主思想。
其次,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涉及到教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要使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这就会引导教师在钻研自己的业务上狠下功夫。
4、通过这一年的研究,不论在理论学习层面、实际的操作和分析层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深入透彻,特别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已经构建的策略和机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课题研究,时时关注社会、关注理念、关注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研究、实验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欧阳超,《教学伦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金生鉷,《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陈桂生,《教育闲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2008
附部分活动照片:
主题班会感恩励志报告会
鼓乐队拔河比赛
大课间长跑综合实践
师生书画展
知识竞赛
诗文诵读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