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0703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西北有高楼”

1935年,法国巴黎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主考官向中国学生陆侃如提出一刁题:

“在《孔雀东南飞》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陆侃如答道:

“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意思是说,西北的高楼高耸云际,孔雀怎能飞得过去,只好改向东南飞!

这回答,赢得了一阵阵赞扬声。

(1)陆侃如为什么不从解释“孔雀东南飞”在原诗中的意思入手来回答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呢?

(2)陆侃如的回答巧在何处?

答案 

(1)陆侃如看出主考官提出的是一个刁题,如果按原诗的意思回答,不仅显得平淡,而且显得笨拙。

(2)陆侃如运用了“引事附会”的答话技巧,即针对主考官提出的刁题,巧妙地引出一个根本连不到一起的事物,附会到对方所提的问题上去,又查而有据(出自《古诗十九首》),显示出回答的机趣韵味。

1.(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

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评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要注意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四方面入手来回答。

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

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

这既是实景,也是历史画面的写照。

(2)“一往情深深几许”为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

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

,听课记录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评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

这个题目问得不够具体,所以解题时找准答题角度就显得很重要。

抓住第一句的深沉沧桑之感与紧接其后的写景虚实结合的特点,就能抓住本题答案的要领,本题难度偏大。

(2)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难度适中。

鉴赏表现手法要注意概念的区分,它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等多方面。

做题技巧与步骤是:

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加以解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不能准确指出表达技巧,不结合情感分析

【例1】(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原题见本节“真题探究”)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阅卷中发现,这道题得分率极低,经过分析发现:

很多考生只是生硬地套用所谓的诗歌鉴赏的“术语”,但并不明白这些术语的含义,乱贴标签。

技巧鉴赏应该与内容分析、思想情感的表达相结合。

错因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要注意概念的区分,它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等多方面。

做题技巧与步骤是:

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加以解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一往情深深几许”是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

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委婉含蓄。

【例2】(200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

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错因分析 题目说:

“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细微”也就是细节处,此处暗示考生应该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手法——细节描写来分析此句话的含意及作用;阅卷中发现考生审题失误,不注意题干提示、限制,进行了表现手法的辞藻堆积,推究思想意义的表述,自然错误;甚至很多考生没有找出任何表现手法。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状元笔记】

1.复习备考阶段应将诗歌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了然于胸。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白描等。

2.要注意答题三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点突破,强化矫正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

前两句都是写景,前一句中,我们抓住“关山”“客子路”这两个特定的意象,就能明白写的是哀景,而后一句中,我们抓住“花”“柳”“帝王城”这几个意象,就知道写的是乐景,最后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

(2)题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答案 

(1)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

首句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备显深沉。

(2)“相顾怜无声”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史郞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两首诗都是写听《梅花落》的曲子,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中联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运用了通感和化实为虚的手法,由实在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想象中的视觉形象,将听《梅花落》曲子的感受转化为梅花满天落下的情景。

(2)李诗写五月的江城梅花飘落,强调飘落的情状和时令,有类似六月飞霜的联想,含有被贬的愤懑和自我辩白之意。

高诗写月夜之下风传笛声,仿佛梅花飘落边关,处处皆是,表现戍边将士们思乡的情绪。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来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

《考试大纲》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

(一)鉴赏诗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

常见的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

淮河一带的远山。

②淀:

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 这首曲是作者清秋傍晚登上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在浔阳楼头所见长江等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答案 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的春日景色。

诗歌移步换景,依次展现,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给人触目皆新的感觉。

答案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

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摹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拟物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

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

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

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答案 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①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龙钟:

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常言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解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

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答案 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5、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解析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

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

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答案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6、顶真

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

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和亲的王昭君出塞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①;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螿:

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解析 [梅花酒]写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别后汉元帝的感受。

那空旷的深秋原野在他的想象中是如此悲凉,当他回眸自视时,他将面对的是更孤独寂寥的情景。

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作者采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透过这些景物所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朦胧氛围,深一层地展示了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后的相思之痛。

答案 曲的后半部分全部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本曲以设问开头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曲简析。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

开头一个设问提得十分突兀,但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孙权、诸葛亮都是英雄。

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

答案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诗歌末句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这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百战疲劳壮士哀”是根本原因,“中原一败势难回”是结果。

答案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笔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园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

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

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

诗人大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1)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

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前两句是抒情,后两句是写景,要回答此题,就必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

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