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0658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

词牌名。

沁园:

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

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

板书设计:

湘江寒秋图(寒秋霜天万山碧水飞鹰游鱼)即景

革命豪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流击水)抒情

感深秋之情抒革命豪情

   附3:

参考资料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建国大业》《建党伟业》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行笔记

(二)

独自一人走在凤凰古城的小巷石板路上,也许是我起来得太早了吧,整个古城还笼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水雾之中。

小巷幽静而深长,九曲蜿蜒,两边伫立的,是古老的楼房,青墙碧瓦,石壁飞檐。

仰头望去,古老的天空小小的,像挂在天空上的沱江,清澄明丽。

江风吹来,空气清新爽朗,怡人心脾,不由地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来,此刻多希望看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愁情的姑娘,在这清晨的薄雾里,走在这幽静的小巷中,走在我的身前,脚步轻盈地,为我留下追踪她影迹的回声。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当我转过一曲回弯时,相机的镜头里,有一把伞,有一个穿着衣裙的姑娘,轻轻地往前走着,无比宁静,任凭青墙碧瓦倒退如影重压在我的心头。

不自觉的,我按下快门,留下姑娘美丽的背影,无比美丽,像是书上的文字,需要我用心去想象这一刻所发生的我眼中的风景,如此真实却又显得无比梦幻。

我怔住了,在这青墙碧瓦间,在这古老而深远的小巷里,站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那薄雾中渐渐走远的姑娘,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眸,只留给我一个深长而遥远的镜头,铸就我这一生恐怕再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错误。

于是,我像一个过客一样轻轻地踩着姑娘曾走过的石板路留下我在古城中不断移动的影迹。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

”(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

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

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

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

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

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板书:

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

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板书:

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

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

既是又不是。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

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走过古老的窄巷,我见你的背影在阳光下被拉得遥远,想拾起一束往昔的岁月,倾听你走过时留下的声响,却没想残破的楼前,岁月画出一道道深远的古黄。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

借代第二节:

暗喻第三节:

拟人第四节:

移就、夸张

第五节:

照应开头第六节:

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

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

“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

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

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