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047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做教书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不做教书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不做教书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不做教书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不做教书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做教书匠.docx

《不做教书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做教书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做教书匠.docx

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

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事业的兴盛衰败。

本文所谈论的教师成长的7个问题,针对性强、具体实在,相信对教师的健康成长会有所裨益。

一、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很多教师选择教育,并非是从填写志愿的那一刻起,更多的是因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想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使然。

及至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经验与认识,加上经济大潮席卷而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心里总巴望天上掉下一个机会,跳出教师这一行。

不少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

人生路上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选择“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

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人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

但,我还是必须告诉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

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地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老师们,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搞经济,那么.你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

对学生来说,宝贵的只有一次的童年、少年,在你手里给浪费了,这是人生多么可怕的浪费啊;对你自己来说.只有一次的宝贵的青春就这么消耗了,同样是一种无法挽救的浪费;对同事来说,由于受你的情绪、你的人生观的影响,无法安心于原本安心的教育,彷徨、痛苦、迷惘中,也将一事无成;学校领导呢.对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教师,觉得头疼,他们会想办法帮助你静下来做好教育。

而你会觉得这是领导故意找你碴儿,于是,冲突不可避免。

   二、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差别。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

需要拒绝;哪些话现在还不能说,什么时候说才行:

哪些话说也没用,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或许你会说,做成这样的人,太老于世故了吧?

不错,所以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的困难与艰辛就在于,既要在老于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于世故中保持自己。

不“老于世故”,你就永远是个不受欢迎的“教师”:

沉溺于“老于世故”,你就失去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那颗常青的童心。

   谈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

少数教师认为违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是小事。

上班迟到一会.没什么;下班早走五分钟,没什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

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

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为了这个很普通的上下班纪律,已有学校无可奈何、忍无可忍之下使用了“指纹器”。

面对指纹器,我的内心充满凄凉,中国教育还能走多远?

中华民族还能走多远?

一个不遵守纪律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民族;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校,到最后,只能是一所最没有自由最没有生机的学校。

   卢梭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

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

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

自由思潮下的人,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自然)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看作是人的英雄气概。

不客气地讲,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它必须存在。

存在不是威胁。

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

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每一条纪律对于遵守纪律的人来说,是对他每一点态度和价值的肯定。

   也有一些教师,他们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他作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

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时代,对纪律没有一个强制的规范执行期,封建社会过来的农民也好,商人也好,都是没有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决不是可以放任。

二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纪律,已不大可能。

我以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纪律。

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

   老师们,或许你对纪律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看法,那么现在,我希望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手术刀伸向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将变得无比冷静和充满力量。

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为有纪律。

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发展。

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的“人”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

教师一旦有了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

学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

整体性的少年老成,那将是一种可怕现象。

一个教师如果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容易在激情之下,做出种种不该做的事来。

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的遗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老师,你要善于克制。

三、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教师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

人。

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发觉前方有那么多需要自己担当的事。

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即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证明。

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劲的人。

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出点成绩来,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

每个教师要教几十乃至上百上千个学生,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头,遇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那是莫大的不幸。

   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

首先是一个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

人,只有一次青春。

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年华。

不少人认为只有趁着大好年华,尽情享乐,才对得起这青春,殊不知,这其实是糟蹋了青春。

不管享乐主义怎样泛滥成灾,我们仍要坚持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

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

   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我知道,绝大部分地区都会有各种专业上的荣誉称号.比如“教坛新秀”“教育能手”“学科带头人”“教科新秀”“教科能手:

“'学术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等,这些阶梯式的荣誉的设计,为教师一步步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奋斗和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做了有益的引导工作。

尽管这逃不出名与利的追逐,但是合理、适度的虚荣心对人的成长有好处,在正常追逐这些荣誉的过程中,你也一定能走出一个越来越精彩的教育人生来。

我相信,学校一般不会对这些荣誉的评比条件进行保密,假如目前你不清楚.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校领导请教,我相信领导对这样的人是欣赏的。

当你清楚了每一项荣誉所需要的子条件的时候,就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些“子条件”。

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达成目标的时间,对自己的责任感由此开始。

   谈到责任感,就必然要说到对学生负责。

我认为,发展自己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

一个贫困山区的穷困父亲,他不是不想望子成龙,他也想送孩子去上学,他也想让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他实在没这个能力啊。

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之“爱”。

就我个人而言,每次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总心怀愧疚。

我常这样想.如果早些年,我就能如我在《魔法作文营》一书中所讲的那样教作文,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豪,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原来是可以如此激情飞扬,作文原来是可以如此改变我们的心情。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状态。

如果我早些年就这么教作文。

那么,我就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收藏更多的童年。

那是怎样的一个遗憾啊!

我由衷地感到,对学生有责任感,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

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

我们不是已经把教育简单到阿拉伯数字的地步了吗?

学校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那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精神的世界,校园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馨最令人向往最具有人性的地方.然而我们学生自编的歌谣却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

早早早,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这种对教育愤恨的“文化自觉”。

对于教育是一种严重的黄牌警告。

教育良知的丧失使教育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这种“教育”发展得越迅猛,就越叫人忧心忡忡。

教育如果连“培养人”这一点都守不住的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是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推卸责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

也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

我们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祖国的希望在你们这一代”,我们把责任推到下一代,那么下一代同样会把责任推给再下一代。

所有这些的根子,是教师的“小我”思想的泛滥.在教师的脑子里从没有一个“大我”,从没有跳出狭小的“小我”,来看一看“大我”的发展。

这种思想上的缺陷,将有可能致使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滑坡。

四、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

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

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

这类人所看重的,只是每月工资卡上的工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吸引他们了。

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工人。

学校是工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拿一样的钱,少做一点,马虎一点,钱不少,就好。

对他们而言。

教育都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自己之所以要做.因为学校要我做.至于自己,是什么也不想做的,越轻松,越无聊,越好。

总之,能简单就简单,能应付就应付,能把事情对付过去就好,学生素质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自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他们从来不去想的事。

   第二种状态。

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

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地去做了。

“尽”了“可能”,就不管了。

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嘛。

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觉得要对得起拿的工资.对得起一声声叫着“老师”的学生,总不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啊,总不能拿这么多学生的未来开玩笑啊,当然,这个“前程”与“未来”,也仅止于对分数的崇拜.仅止于学生能上个好一点的中学或大学。

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

比起第一类,他们是老黄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

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大会去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千得很卖力,绕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

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

在他们身上。

有了一种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努力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

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

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他们工作是教育,业余所从事的也是教育。

从表象来看,他们和第二类教师相近,看上去也忙个不停,但他们没有第二类教师的悲苦相,他们的身体忙碌,内心却异常轻盈活泼。

他们的一言一行已经逐渐地和教育融为一体,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教育的事,他们离不开教育。

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得到教育的情感与智慧,看得到教育的希望与光明,看得到教师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

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就不会做第一类教师,就会超越第二类教师。

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普通话不好,但他朗读课文却能催人泪下;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师范毕业时的字很不好,但现在他的板书叫人赞叹;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少年时碰上“文革”,没读多少书,但现在他的文化底蕴是那样深厚;我还知道有位教师.课堂管理和交往能力不行,按理说,这该是个多么巨大的障碍啊,但是他擅长辅导学生,擅长把实践与思考写成文、写成书,也成为受人尊敬的特级教师。

    请和我一起相信这句哲人的话: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

”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

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

老师们,不知道从前的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哪一类教师,将要朝着哪一个方向前进。

我只是期望,当你看到这段文字,能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再规划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

我知道.有很多“潇洒”的教师像第一类人那样活着,我也知道,有很多“劳苦”如第二类教师的人工作着,但我始终憧憬着您能走近第三类教师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想告诉你,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过的都是类似于第三类教师的生活。

   如果你愿意奋斗,愿意做第三类教师,那么从此刻起你不妨这样积极地做教育:

●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

有位教师教两个班级,教下来发现,一个班学得快乐却扎实,一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

原来前一个班.班风比较沉稳,内敛,这位教师的教风比较活泼,于是学生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

另一个班的班风比较活跃.再加上老师又很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

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

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每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教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陷人没有灵气的平庸里。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

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

没过上三招,学生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有怎样的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比如这段时间教学下来.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是否需要回顾总结一下。

是没有的。

要命的是,他们以为这样做教育很安全。

得心应手,却不知正是这样的安全感,扼杀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扼杀着他们的教育创新,一生过着教书匠的平庸与昏聩的日子。

如此做教师,怎么会有“思想”?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时常听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时代呼唤。

而在这个时代之声的呼唤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蕴藏着一场风雨,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该为这呼唤后面的暴风雨做好积极的准备。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

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

我认为,教师的个性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着教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比如课堂交往),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日常交往)。

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显”与“隐”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但它确实存在。

不管你是否承认它,注意它。

一个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质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不做“大路货”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一种智慧的,一个教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不做应付检查的事.首要的意义当然是拒绝做这些事。

如果你觉得真的没必要做,那就勇敢地拒绝,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到无用的、无效的工作中去。

但是,另外我也相信,绝大多数的行政资料检查,如果真照此去做,也一定有点成效,最大的矛盾在于,上级强调的资料检查.到实践者手里,全简化成资料,把教育过程给简化掉了。

也把学生活生生的“人”给简化掉了。

从我的经验来看。

“不做应付检查的事”的底线是,不要让学生成为一起做假资料的人,成为做假资料的帮凶。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绝少题词,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绝少题词的总理亲笔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几个字。

可见总理对造假问题的高度重视。

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

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把一些原以为是检查的、应付的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来,这样做一不伤害学生.二使行政领导满意。

起初这样做或许比较累,但正是这累.使你与众不同,使你积累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五、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一)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

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

这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

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难怪很多教师总是抱怨教育忙、教育累。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

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

老板说:

“不错,就这么干!

”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

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

“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

”工人诧异地说:

“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

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走老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一个教师产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

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读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

这样教学,她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

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

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些什么了。

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

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

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

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

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法。

那么你就必须问自己。

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

如果是“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书。

你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

就像换了器官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器官不是自己身体上长出来的,就必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

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给约束着,别扭着。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

凭良心说,这两句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作为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

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

你读肖复兴的《早恋》,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你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

《早恋》中的钟老师之所以受同学欢迎,容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炒鱿鱼,不就是因为钟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吗?

严格地说.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是,人的感情就像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地起了老茧,不敏锐了。

而学生们呢.冈0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一个教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

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语文教师更要多看文学作品。

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阅读感,找到语言灵性的注解。

找到语言特质的诠释,清晰把握阅读与人性、与表达之间隐蔽的通道。

   除了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

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强健。

魏书生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

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这个现象有着普遍性,适合于各个行业。

当年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受一本生物学杂志的启迪。

那本杂志上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

这篇表面看起来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却使李斯特想到,病人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

根据这个思想.李斯特于术前严格洗手,将手术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