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铁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docx
《露天铁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露天铁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露天铁矿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1概述
1.1安全验收评价的主要依据
⑴安全验收评价合同书,第16号;
⑵**铁矿提供的有关设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资料,详见附件一;
⑶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监察和有关冶金矿山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详见附件二;
⑷《**铁矿安全验收评价计划书》。
1.2评价对象、范围和性质
按照《合同书》的要求,本次评价的对象为**铁矿建设工程。
安全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露天采场、溜井系统、3400m主平硐、罐笼井系统、斜坡道、胶带斜井系统、破碎系统、上山联络道路、通风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压气系统、汽保间、机修间、圆筒保温矿仓。
不包括总降压变电所、南废石场、桶装油库、加油站、准轨铁路专线以及地面利用**铁矿的采暖、空调、锅炉房、办公和宿舍楼等。
评价性质属于安全验收评价。
1.3建设项目概况
1.3.1工程概述
**铁矿地处--------自治县祁丰乡境内,位于东经98°03′,北纬39°22′,东北直距**铁矿约55km,有铁、公路相通,铁路全程78km,公路计程138km,交通运输方便。
**铁矿始建于1965年,地下开采,70年代东区的Ⅰ—Ⅱ、Ⅲ—Ⅳ矿体相继建成投产,1985年技术改造初步设计确定**铁矿区生产规模为年产原矿500×104t。
**铁矿早在**铁矿区兴建时,------冶金设计研究院于1966年对该矿区开展了初步设计,设计规模为300×104t,露天开采。
设计完成后,经冶金部组织审查会议批准开始建设,至1969年已完成了3200m水平以下上山公路的土石方工程,正待继续建设时,由于当时各种因素所致停建。
------冶金设计研究院于1998年编制了《**铁矿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1年编制了《**铁矿开采初步设计》,从此拉开了**铁矿基本建设的序幕。
**铁矿矿山采用露天开采,生产规模200×104t/a。
矿山工作制度:
年工作300天,每天4班,每班6小时。
服务年限74年,其中稳产70年。
矿山开拓系统采用溜井—平硐—斜井联合开拓方式,即3400m水平以上为采场溜井—平硐开拓,3400m水平以下为主溜井—胶带斜井开拓;设备、大件材料运输通过上山公路,人员及备件材料运送由斜坡道到罐笼井经提升至3400m水平再转乘汽车通达露天采场及各作业场地。
矿山采用水平分层采矿方法,工作台阶高度12m,工作面垂直和斜交矿体走向布置。
矿石的损失率为5%,废石的混入率为5%。
矿井采用分区通风系统,通风方式设计为抽出式。
工业场地供水由**铁矿区总加压泵站加压后送到2834m水泵房,再由其加压送到3470m水平高位水池,由高位水池接管送至各用水点。
工业场地有3400m粗破碎工业场地、3470m罐笼井井口工业场地、3650m汽车保养场地、2649m中碎工业场地。
**铁矿供电电源引自总降压变电所,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6110kW,工作容量5290kW;6kV侧计算负荷有功功率3100kW,无功功率1306kVar,视在功率3364kVA。
辅助设施:
在3400m标高设置牵引变电硐室、电机车及矿车修理硐室等。
2834m标高水泵房、水池硐室及中央变电硐室;在3400m水平巷道两个入口处、胶带斜井入口处和斜坡道入口处分别设热风炉室。
地表设机械修理间、汽车保养间等。
1.3.2矿区自然条件及矿床地质环境简述
**铁矿属大陆性高山干寒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05.3mm,年蒸发量2371.6mm,最大风速12.6m/s,年最高气温26.5℃,年最低气温-24.3℃,冬季土壤冻结深度-1.4m,地震烈度为7度。
**铁矿位于地槽中部,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代寒武、奥陶纪含矿千枚岩系,由下至上分别为石英岩、钙质千枚岩、灰绿色千枚岩、铁矿层、黑灰色千枚岩及第四纪堆积物。
矿区主要地质构造为含矿千枚岩系所组成的两端闭合的完整的向斜构造,并为次一级断层所切。
所有断层均分布于向斜南翼,致使南翼矿体受到一定破坏,而北翼矿体较完整。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共有大小断层十余条,可分为正断层和斜切逆断层两组。
其中规模较大的断层为7~9线间和11线附近的两条斜切逆断层以及1线上的两条正断层。
**铁矿山形险峻,自然坡度一般37°~40°。
海拔最高标高4025m,地表工业场地标高2630m,相对比高约1400m。
东高西低,矿体赋存于黑灰色千枚岩与灰绿色千枚岩之间,呈闭合向斜构造,走向为N60°W,长约1410m。
矿体两端出露地表,东端出露最高标高为4009m,西部出露最低标高为3536m,矿体底部最低赋存标高为3462m。
向斜北翼矿体倾向SW,倾角45°~65°,平均厚度83m,斜深230~320m;向斜南翼矿体下部倾向NE,倾角70°~90°,上部向SW倒转,矿体平均厚度105m,斜深100~225m。
矿床属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后期热夜跌加改造型矿床。
矿体上盘围岩为黑色千枚岩,下盘围岩为灰绿色千枚岩。
黑沟矿石属中贫、高硫、颗粒细、硬度强需入选矿石。
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镜铁矿、菱铁矿,其次为黄铁矿和磁铁矿等。
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混合富矿、混合贫矿,其次为菱铁富矿石、菱铁贫矿石、铁质千枚岩和铁质白云石。
矿床属少水或无水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型。
矿体赋存条件比较简单,与之共生共存的矿物中易燃成分非常少,因此矿体在开采过程中发生内因火灾的可能性很小。
矿石及围岩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比较低,远小于允许含量,可以视为无辐射。
1.3.3主要工艺方案简介
回采主要工艺流程为:
穿孔→爆破→铲装→自卸汽车→采场1#、2#溜井→振动放矿机→平硐窄轨电机车→粗破碎站→主溜井→板式给矿机→胶带斜井→地表中碎碎站→地表倒装胶带→圆筒保温矿仓→准轨内燃机车→经镜铁山车站至**铁矿原料场。
剥离主要工艺流程为:
穿孔→爆破→铲装→自卸汽车→排土场。
中深孔穿孔选用φ250mm牙轮钻3台。
正常生产采用中深孔爆破及浅孔爆破,中深孔爆破采用铵松蜡炸药,多排孔微差爆破,非电起爆网络起爆;一次浅孔爆破采用2#岩石炸药,火雷管,用导火线起爆;二次破碎采用580C型液压锤。
采矿场铲装作业选用4m3挖掘机4台,配备2台ZL—50型前装机和4台220HP推土机进行辅助作业。
40t自卸汽车12辆。
采场1#溜井上口标高3766m,2#溜井上口标高3898m,直径均为5.5m,溜井放矿选用XLZ系列振动放矿机;在溜井下部设缓冲矿仓,缓冲矿仓内安设指状检修闸门。
平硐口标高为3400m,平硐内铺设900mm轨距的钢轨,用20t电机车牵引7辆11m3侧卸式矿车。
粗破碎站设900mm旋回破碎机一台(产品粒度0~300mm)。
主溜井直径为6m,主溜井下部安装一台1800×7200重型板式给矿机。
胶带斜井上口标高为2830m,中破碎站标高为2666.5m(斜井下口标高);钢芯胶带机带宽1000mm,倾斜向下运输,单滚筒双电机驱动,功率为2×216kW,电机型号为JR128—6型交流电动机;在2830m水平驱动站内设两台可移动硫化器。
中破碎站设ф2200mm标准圆锥破碎机一台。
中碎后产品(0~75mm)由中碎机下部带式输送机运到装车ф12m的圆筒保温矿仓,矿仓五个,矿仓下部安装800×800型气动扇型阀,将矿石卸入内燃机牵引的K16型矿车内,经镜铁山站运往**铁矿原料场。
辅助运输工艺为:
设备、大件材料由汽车经上山公路运至山上;人员及备件材料由汽车经斜坡道运至罐笼井下口,经罐笼井提升至3400m水平后,由汽车运至采场及各作业场地。
罐笼井上口标高3400m,下口标高2830m,斜坡道上口标高2830m与罐笼井下口相接,下口标高为2677.32m,斜坡道外部和白云石矿运矿道路相连。
多绳双层罐笼底板面积3600mm×1544mm,平衡锤12.5t,选用JKD1750×6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直流电动机功率440kW。
矿井通风3400m水平通风系统:
网路为新鲜风流→3400m平巷→溜井装矿硐室→回风天井→3450m回风巷,风量22m3/s,K40—6—№13风机安装在3450m回风平巷;胶带斜井、斜坡道通风系统:
网路为新鲜风流→胶带斜井、斜坡道、罐笼井及3400m联络平巷→主溜井装矿硐室及巷道→回风小井→3140m回风巷,风量18m3/s,K40—4—№12风机安装在2834m回风平巷。
电气与通讯:
在已建成的总降压变电所安装8MVA及10MVA主变压器各一台,电压为110/6kV,**铁矿的供电电源引自该总降压变电所。
在2830m水平建一座6kV变电所,向2830m高压水泵及其它低压用电设备供电。
在3470m建一座6kV高压配电室,电源T接2830m井下变电所,向3400牵引变电所、1#及2#溜井变电所、3400粗破碎、工业场地、提升机房、采矿场供电。
在2830m水平设一中转站变电所,向斜井胶带机、斜坡道照明及斜坡道坑口预热风机供电。
在2670m建一变电所,向中碎及保温矿仓供电。
由110kV总降压变电所引出两回路6kV电缆线路至井下2830m中央变电所,当一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另一路可承担全部负荷。
通信设施有有线电话、井下泄漏电缆移动通信、对讲电话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3.4开工建设日期、竣(交)工日期、生产试运行情况
**铁矿开工建设日期为1998年12月4日。
**铁矿隶属于**铁矿(集团)公司**铁矿,故该建设工程由**铁矿(集团)公司矿山建设指挥部向**铁矿移交,交工日期为2003年11月27日。
地表准轨铁路专线业已由有关部门验收通过。
**铁矿安全生产由**铁矿安全环保科统一管理,设专职安全员4人;边坡监测、测量基点复核等工作由**铁矿地测科负责管理。
**铁矿**铁矿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安全设施目前都处于使用状态,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达到了正式投产、安全验收评价的基本要求。
2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2.1地压、边坡坍塌灾害
**铁矿位于**铁矿地槽中部,区内地层主要为下古生代寒武、奥陶纪含矿千枚岩系,由下至上分别为石英岩、钙质千枚岩、灰绿色千枚岩、铁矿层、黑灰色千枚岩及第四纪堆积物。
矿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含矿千枚岩系所组成的两端闭合的完整的向斜构造,并为次一级的断层所切。
所有断层均分布于向斜南翼,致使南翼矿体受到一定破坏,而北翼矿体较完整。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共有大小断层十余条,可分为正断层和斜切逆断层两组。
其中规模较大的断层为7~9线间和11线附近的两条斜切逆断层以及1线上的两条正断层。
露天采场最高标高4006m,底标高3466m,采场深度达540m,最终边坡角49°55′40″。
露天采场封闭圈标高为3514m。
在3400m水平设溜井转运和粗破碎工业场地平台,3470m水平设罐笼井提升机平台,两平台处于采场的西北部半山腰中,平台是采用大爆破一次形成的,边坡开挖高度为20~60m,两平台之间边坡以及上平台边坡角为50°~70°。
上山联络道路3200m至3650m段,道路在采场北侧山坡上展线,与山上各工业场地相连。
3650m至采场3970m段,道路采用在采场外迂回布线形式。
路基基本为单壁挖方路堑,局部地段边坡角较陡,且边坡上存在风化坡积物。
2.1.1引起地压、边坡坍塌灾害的原因
引起地压、边坡坍塌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
井巷设计不合理;
道路路基基础处理不合理;
穿越或开挖地压活动区域;
穿越或开挖地质构造区域;
在应该进行支护的井巷没有支护或支护设计不合理;
井巷施工工艺不合理;
井巷施工时违章作业;
井巷的使用过程中违章作业;
边坡监测方法不当、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监测数据处理方法不正确;
边坡加固、维护措施不力;
边坡管理不当;
最终边坡角陡或边坡高度大;
最终边坡服务年限长;
自然条件(地震、水)的影响;
开挖岩体的冰冻溶化;
爆破振动的影响;
遇到新的地质构造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开挖岩体的风化;
爆破参数设计不合理;
爆破施工时违章作业等。
2.1.2地压、边坡坍塌灾害
2.1.2.1井巷片帮、冒顶
岩体的地压活动造成井巷的片帮和冒顶,产生的直接危害是:
井巷内人员的伤亡;
破坏井巷内的设备、设施;
破坏正常的生产系统,如溜井堵塞、阻塞交通运输等;
破坏矿井的正常通风系统;
破坏井巷等。
2.1.2.2边坡坍塌、滑坡
**铁矿边坡有露天采场边坡、道路边坡及工业场地边坡,边坡失稳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引起岩体坍塌、垮落和滑坡,由此产生的危害包括:
作业场所工作人员的冲击波伤亡;
作业场所工作人员的滚石伤亡;
破坏采场及其设备、设施,严重时可能导致停产;
破坏工业场地及其设备、设施;
破坏交通运输设备、设施;
交通运输中断;
造成垮落带上部的岩体塌陷,产生进一步的灾害等。
2.2水害
矿床位置较高,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条件均不利于地下水的聚集,矿体底板标高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2600m)。
本地区气候干寒,雨雪极少,加之地势突出、比高很大,地下水自然排泄,降水多为地表迳流流失,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微弱。
由于矿区位于高山水文地质区,地表排泄条件良好,因此水对采矿安全的影响不大。
但暴雨对露天矿生产及边坡稳定均有一定的影响。
2.3电危害
黑沟露天矿有大量的用电设备,充油型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长时间过负荷运行,电气设施内部绝缘损坏,保护监测装置失效,将会造成火灾、爆炸;另外,配电线路、开关、熔断器、插销座、电热设备、照明器具、电动机等均有可能引起电伤害、成为火灾的引燃源。
2.3.1电气火灾产生原因
由于电气设备设计不合理、安装存在缺陷,或运行时短路、过载、接触不良、铁芯短路、散热不良、漏电等导致过热;
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形成引燃源;
电火花和电弧:
包括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火花、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故障时产生的事故电火花、雷电放电产生的电弧、静电火花等。
2.3.2电击触电危险
2.3.2.1电击危险源
配电室、配电线路、电气拖动设备、移动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照明线路及照明器具等,都存在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
2.3.2.2伤害的方式和途径
⑴伤害的方式
触电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当电流流过人体时,人体受到局部电能作用,使人体内细胞的正常工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生物学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会引起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率不齐等,严重时会引起窒息、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⑵伤害的途径
人体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发生电击;人体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线路故障时意外带电的金属导体(如设备外壳)发生电击;人体进入地面带电区域时,两脚之间承受到跨步电压造成电击。
2.3.2.3电击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原因
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弛、断线碰壳、绝缘下降、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
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地、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设施失效;
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没有必要的安全组织措施;
电机车架线高度不够或局部下坠;
设备故障,造成电流(或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开路(或侧断路),导致二次侧电压升高;
高压移动电缆绝缘损坏;
移动橡套电缆接头过多;
导线至地面的距离不够或局部下坠;
供电电缆与金属管(线)或导电材料接触;
专业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
2.3.3电伤触电危险
2.3.3.1电伤危险源
配电室、配电线路等。
2.3.3.2伤害的方式和途径
⑴伤害的方式
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局部伤害,有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电气机械伤害、电光眼等。
⑵伤害的途径
直接烧伤:
当带电体与人体之间发生电弧时,有电流流过人体形成烧伤。
直接电弧烧伤是与电击同时发生的。
间接烧伤:
当电弧发生在人体附近时,对人体产生烧伤。
包括熔化了的炽热金属溅出造成的烫伤。
电流灼伤:
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电流通过人体由电能转换为热能造成的伤害。
2.3.3.3电伤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
带负荷开闭隔离开关;
带负荷拉开裸露的闸刀开关;
误操作引起短路;
线路短路、开启式熔断器熔断时,炽热的金属微粒飞溅;
人体过于接近带电体等。
2.4爆破伤害
在采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炸药,炸药从镜铁山矿地面总库直接运到**铁矿露天采场采剥工作面。
运输的途中、装药和放炮的过程中、未爆炸或未爆炸完全的炸药在采剥的过程中都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炸药爆炸可以直接造成人体的伤害和财物的破坏。
2.4.1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
引起爆炸事故原因主要包括:
炸药质量不合格;
起爆材料质量不合格;
爆破人员未经培训持证上岗;
盲炮处理方法不正确;
爆破作业后,没有检查或检查不彻底,没有清理出未爆炸的残余炸药或起爆器材;
炸药运输过程中遇到明火、高温物体;
炸药运输过程中强烈振动或摩擦;
装药工艺不合理或违章作业;
起爆网路不合理或违章作业;
人员没有撤离到安全区域;
爆破警戒范围不够;
爆破警戒信号不明确;
炸药库设计不合理;
爆破设计不合理;
炸药库中存在能够引起爆炸的引爆源;
炸药库违章发放或存放炸药;
爆炸物品管理不当;
爆破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
其它违章作业如打残眼等;
运输炸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等。
2.4.2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场所
在采剥过程中,可能发生炸药爆炸的场所主要有:
炸药库及其附近;
爆破作业的采剥工作面;
爆破后的采剥作业面;
运输炸药的车辆等。
2.5中毒、窒息
2.5.1引起中毒、窒息的原因
引起中毒的因素有:
爆破后形成的炮烟以及其它有毒烟尘。
其它有毒烟尘如:
矿体氧化形成的硫化物与空气的混合物,开拓井巷中存在的有毒气体,火灾产生的有毒烟气,柴油车辆排出的尾气等。
尾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而中毒,氮氧化物导致肺水肿及肺出血。
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的原因包括:
违章作业,如爆破后没有足够的通风时间就进入采剥工作面作业,人员没有按要求撤离到不致发生炮烟中毒的安全区域,井巷及硐室没有新鲜风供给等;
使用柴油的设备未设废气净化装置;
井下通风系统发生故障;
由于标志不合理或没有标志,人员意外进入长期不通风的井巷;
发生火灾等意外情况。
2.5.2中毒、窒息场所
可能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场所包括:
爆破作业面;
通风效果不良的井巷;
长期不通风的井巷;
火灾发生地等。
2.6其它危险和职业危害
在采剥过程中,还存在火灾、爆炸、粉尘、噪声与振动、机械伤害、高处坠落、溜井堵塞、地理环境影响等危险、危害因素。
2.6.1火灾
在有可燃物的环境都可能发生火灾,这些可燃物包括电缆、电器设备、油料和其它可燃物。
造成火灾的引火源包括:
吸烟;
电焊;
电器故障(如继电器失灵等);
电缆沟防火、防爆、或防鼠性能不良;
雷电放电产生的电弧;
电火花;
明火取暖;
电炉取暖;
设备摩擦等。
2.6.2爆炸伤害
焊接用气瓶由于使用不当、可燃气体钢瓶存放不合理或与氧气钢瓶混放,都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电气故障如继电器失灵等可能导致爆炸事故;如油料燃烧后处理不当也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空压机在运转过程中,机械的撞击或压缩空气中固体微粒通过汽缸等处时,会因摩擦放电而产生火花,引起沉积在这些部位的积炭的燃烧爆炸;空压机接地不良或电源接头不良,产生静电或火花,造成积炭的燃烧爆炸。
2.6.3粉尘危害
粉尘危害露天开采作业中最大的危害之一。
爆破、矿岩装卸、破碎和运输过程都能产生大量的粉尘。
由于**铁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强风也是产生粉尘的重要原因之一。
粉尘的危害性大小与粉尘的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物质组成有关。
一般随着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含硫量的增加,粉尘的危害增大。
在不同粒径的粉尘中,呼吸性粉尘对人的危害最大。
粉尘浓度超标,长期吸入可引起矽肺病。
在采剥过程中,产生粉尘的场所主要有:
采剥作业面;
开拓运输公路;
开拓运输的井巷(如斜坡道、胶带斜井);
废石场;
回风井巷;
破碎站;
装卸矿岩的场所(如溜井装矿硐室)等。
2.6.4噪声与振动
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和场所主要有:
风机、空压机站;
水泵;
罐笼提升机;
胶带驱动机;
爆破;
牙轮钻和穿孔作业面;
挖掘机、前装机、推土机及铲装作业面;
运输设备(自卸汽车、机车);
粗破碎、中破碎站;
装卸矿岩的场所等。
2.6.5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矿山生产最常见的伤害之一,各种机械设备都可能造成机械伤害。
这些机械设备包括:
穿孔机械(牙轮钻、钻探机械);
采装机械(挖掘机、前装机、推土机、碎石机);
提升运输机械(提升机、胶带机、汽车、机车、矿车等);
水泵、电机等转动设备;
检修及保养机械;
粗、中破碎机械等。
引起机械伤害的原因包括:
违章作业;
设备故障;
车辆驾驶员未经培训持证上岗;
防护设施(如防护栏、溜井挡车设置、设备运转部件防护)缺失或损坏;
井巷断面宽度不够或未设置躲避硐室;
安全与指示标志、标牌缺失或损坏;
行人不按规定行走巷道行人侧,发生电机车挤伤、撞伤人;
运输巷道(道路)照明不够,发生行人与电机车(车辆)相撞事故;
路况复杂或轨道铺设质量差等。
2.6.6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砸伤、摔伤、撞伤等危险性。
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溜井、罐笼井、风井的高处坠落;
检修、吊装设备时的高处坠落;
矿仓、破碎站的高处坠落;
防护设施(如防护栏、栅栏、平台间扶梯等)缺失或损坏;
人员行进中的意外滑倒;
人员在边坡或台阶坡面上的坠落、滚落和摔倒;
人员在狭小空间(巷道、硐室)的碰撞;
边帮浮石、设备、工具等坠落物的砸伤;
露天采场境界边缘产生的滚石;
溜井出矿口跑矿;
贮水池的高处坠落;
矿岩、管道、金属突出物的刺伤和扎伤等。
2.6.7溜井堵塞
溜井堵塞的原因有:
溜井放矿不及时引起溜井中矿石结块;
大块矿石、超规定的废旧钢材、木材和钢丝绳等杂物卸入了溜井;
溜井降段爆破参数不合理;
粉矿含水率高引起矿石结拱;
溜井岩体片帮、支护坍塌片落等。
2.6.8地理环境影响
**铁矿海拔高、气温低,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故对矿山正常安全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风沙频繁,产生大量粉尘;
强风影响安全生产作业(如在露天进行起重和高处作业);
冰冻影响提升、运输安全;
空气稀薄,严重缺氧;
人、机效率明显降低;
气温低采场机械设备零配件易损坏,机械设备寿命缩短等。
2.7危险、危害因素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存在地压与边坡坍塌危害、水害、电危害、爆破伤害、窒息和中毒、火灾、爆炸伤害、粉尘危害、噪声危害和振动危害、机械伤害、高处坠落、溜井堵塞、地理环境影响等危险、危害因素。
其中,由于矿床的赋存条件、开采的影响以及人的因素等原因,地压与边坡坍塌危害、爆破伤害、电危害等成为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重大危险、危害因素,是应优先加以预防的对象;粉尘危害、噪声和振动危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溜井堵塞等虽然不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发生,但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它们导致事故的发生。
3评价单元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3.1评价单元的划分与确定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和现场调查,在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突出重点、抓主要环节的原则,评价单元按照《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规程》及《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的内容以及工艺流程特点进行划分与确定,将项目划分为14个系统。
——工程总体布置:
地质环境(构造、地震、泥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