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8973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docx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论文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传统文化探讨

  摘要:

茶与酒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两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在中华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在无数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深深扎下了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中,一方面,茶与酒作为若干世的“兄弟”,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都具有医药功效、都蕴含文人情结、都用于祭神祀鬼、都讲究公德礼制;另一方面,茶与酒作为数千年的冤家,又有其截然不同之点。

  关键词:

中国;茶酒文化;异同;

  茶与酒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两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在中华长达五千余年的悠久文明历史长河中,在无数华夏儿女的血脉里已深深扎下了根。

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以论从史出为圭臬,借助对中国茶酒文化史料的爬梳钩沉,谈出其所蕴含的异同,以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和丰富茶酒文化内涵有所裨益。

  1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相似之处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中,茶与酒是若干世的“兄弟”,将其放在一起品评,会发现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1两者都具有医药功效

  茶为万病之药,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指出: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1]此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茶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确是作为药用而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

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茶具有解毒治病的功能,汉代《神农本草经》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2]茶圣陆羽说得更有见地:

“茶之为用,味至寒。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3]传统中医学认为,茶具有清火去疾的功能,《本草纲目》写道: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

”[4]现代医学更进一步证明了茶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治疗辐射伤害、杀菌消炎、抑制心脑血管疾病、抗癌防癌、消食去腻、延缓衰老等显著疗效。

不仅茶具有医药功效,酒也同样具有此功效。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关于酒医药功效的记载并不鲜见。

《黄帝内经》提出了“汤液醪醴论”,无论汤液还是醪醴,均是用稻米五谷制作而成,用以治疗疾病的两种不同药酒,其中清稀液薄的叫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使用酒的方剂多达21例。

在现代外科医学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消毒、消炎、止痛、止血、活血等,这些说明了酒的医药功能。

可见,茶与酒为人类的健康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2两者都蕴含文人情结

  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文人都需要有一种激情或一种情意境界,茶与酒均能满足文人的这一需求,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文人笔下的诗和词。

上至诗经、楚辞,下至近代诗词,都可找到文人与茶酒结缘的因子,其中,名篇佳作还真不少。

先看茶与文人的情结。

诗人以茶作为媒介寄托自己丰富的情感和蕴含深邃哲理的思想。

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一生以茶为主题的诗有8首,涉及茶的诗有50多首;陆游终生与茶为伴,一生创作茶诗300余首,冠绝当时诗坛。

再看酒与文人情结。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是从喝酒中找到灵感的。

“竹林七贤”的阮籍,才高八斗嗜酒如命;“诗仙”李白一生留下诗作近千首,其中,与酒有关的就多达170余首;杜甫一生留下诗作1400余首,其中与酒有关的竟达300首之多,这些名篇佳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拜美酒所赐。

欢乐与忧愁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而酒能投人之所好,既可用以兴乐,又可用以消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彰显了大诗人杜甫通过纵酒放歌来释放心中的喜悦之情。

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李白借酒消愁的失意之感。

  1.3两者都用于祭神祀鬼

  祭神祀鬼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左传》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一个国家的重大事务,就是祭神祀鬼和战争。

茶作为祭品之一,常跟鬼、神打交道,其正式记载可见于梁萧子显所撰写的《南齐书》,在该书《武帝本记》中,南朝齐武帝萧赜临终遗诏称:

“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此,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只设茶等四样,无论贵贱,一概如此,这是现存茶叶作祭的最早记载。

与茶一样,酒也具有祭祀功能。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贡品。

《周礼》对祭祀用酒就有明确规定:

“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

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

”也就是说,凡有祭祀,依据常法供五齐三酒,装在八个樽里。

祭天地等大祭,可以增添三次酒;祭宗庙等中祭,可以增添二次酒;祭五祀等小祭,可以增添一次酒,用勺盛酒于樽,有一定数量。

三酒可以增添,但供祭祀的五齐不可以增添,用勺注酒于樽亦有一定的数量。

在古代,封建皇帝祭祖所使用的酒称为“酎”,这是一种历经多道工序精制酿造而成的高档酒。

  1.4两者都讲究公德礼制

  饮茶很讲究茶礼和茶德,茶圣陆羽《茶经》云: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3]在此,陆羽将饮茶不仅仅看成是为满足人的生理之需,而且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所应该具有的俭朴之美德。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一文中进一步将““茶德”的具体内容概括为四点,即“以茶利礼仁”、“以茶可行道”、“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

这就将饮茶的精神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即倡导借助饮茶来推行公德礼制,借助饮茶实现人的修身养性。

到了现代,茶德内容日益丰富多样。

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晓芳一生以身许茶、一心为茶,倡导以“廉、美、和、敬”为中心的茶德,可谓现代茶人的标准。

与饮茶一样,饮酒也讲究酒礼和酒德。

儒家所推崇的“乡饮酒礼”,将饮酒作为封建礼制教化的有效途径。

在酒席宴会中,按照敬老尊贤的原则,一般要将尊者、老者、贤者安排在酒宴席首,并依据年高或道德标准来分配酒。

儒家不仅讲酒礼,还讲酒德,《尚书·酒诰》将儒家酒德归纳为四点:

“饮惟祀(只有在敬拜时才饮酒),无彝酒(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克制大众聚众饮酒),禁沉湎(克制饮酒太甚)。

”其精髓就是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不可滥饮多喝。

因此,倡导酒德,制定饮酒礼节就显得十分必要。

  2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不同之处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中,茶与酒又是数千年的冤家,将两者放在一起品评,会发现其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2.1性格各异,茶俭酒奢

  从道德风尚和国计民生两个层面进行审视,茶和酒二者留给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茶主要靠阳光雨露生长,既不奢求肥壤沃土,也不奢求施肥浇水,只求荒山野岭,山坡朝阳,天降雨露,茶籽种下后,无论酷暑还是严冬,过不了几年,便满山翠绿,郁郁葱葱,凭君任意摘采。

种茶无需太多成本,而回报却颇为丰厚,从宋直到明清,中央王朝以“有余之茶”换取西番“必需之马”,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现如今,为了换取更多的外汇,国茶每年都大批量出口,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多达30.1万吨,换取了12.7亿美元外汇。

与茶不同,酒通常是由粮食酿造而成的,直白点说,酒就是粮食的转化物,俗语云:

“酒靡五谷。

”此话不无道理。

丰收之年,老百姓家给人足,丰衣足食,酿酒一般不会造成人们的吃饭问题;不过,灾荒之年,情况就不同了,金人梁肃言:

“民间粟麦岁为酒所耗者十常二三。

”这还不包括官酿所耗。

可见,茶之聚财和酒之耗粮,其区别真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

另外,品茶一般很简单,不求美味佳肴相佐,一把茶壶,加上少许茶叶,再冲满开水,即可招待宾朋好友,嗅着浓郁四溢的茶香,谈古论今。

茶之为茶,不可谓不俭也。

饮酒则不同,它与大吃大喝往往如影随形。

诗仙李白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酒之为酒,不可谓不奢。

  2.2追求有别,茶雅酒张

  在中国文人眼里,品茶可谓既风雅又高尚,不仅能得其乐趣,更能品出茶的味外之味,得其神韵,这就要求品茶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超乎寻常,能以审美的方式对待品茶。

茶人品茶,比较讲究品茶意境和天气,一般选择窗明几净、素朴清幽之地,风日晴和、轻阴微雨之时。

茶树生长在高山云雾之间,吸日月之精华,被赋予了“气质清雅洁净”这一人格特征。

与之相应,茶人也多为雅洁之士,其思考充满理性,精神非常坚毅,修养沉着冷静,行为公正无私。

与茶的主体追求不同,酒被赋予了舒张大气的主体追求。

魏晋时期,国家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内心对死亡逼近的恐惧,他们饮酒消忧,逃避迫害。

虽然压抑着对现实的不平之心,无法谱出昂扬之曲,然而,他们醉酒后放荡不羁的行为却凸显着酒所赋予的生命张力。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诗,借酒明志,酒醉而成传世佳作。

酒赋予了英雄豪杰非凡的壮举,成就了文人雅士精彩的华章。

曹孟德“煮酒论英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陶渊明“得酒诗自成”,苏轼“把酒问青天”,等等,无一不是拜酒所赐。

  2.3酒劝壮士,茶添风雅

  酒性热,故酒常与热血男儿为伴。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酒常用来为将士出征壮形色,凯旋回师洗征尘。

诗云:

“上马一碗壮形色,下马一碗洗征尘。

”此习惯一直演绎流传至今。

老百姓为表示对军队的真诚拥护,也常“牛酒犒军”。

刘邦率军一入关中,就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政,秋毫无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在鸿门宴上,屠狗出身的樊哙豪饮斗酒,斥骂项羽有虎狼之心,使刘邦得以死里逃生。

唐朝诗人王翰《凉州词》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表现了将士们借酒壮胆,对酒当歌,征战沙场,视死如归,何其英勇悲壮!

与酒不同,茶性温,故往往与儒雅名士、高僧大德联在一起,常为儒雅名流所情有独钟。

宋朝诗人杜耒《寒夜》称: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

客人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

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既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习,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唐朝书画家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邀请朋友来家作客共赏鲜花,并以茶代酒交流感情,一股馥郁茶香,一派雅致温馨,如此把品茶与文人雅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结语

  综括全文,茶文化与酒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无论是惊人的相似,还是截然的不同,都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无穷魅力。

茶酒文化惊人的相似昭示着我们: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在人与人沟通交流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其永恒的主题;而其截然不同又昭示着我们:

在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丰富地方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时,体现特色、求异存同则是其常新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唐)陈藏器.本草拾遗[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3](唐)陆羽.茶经[M].北京:

中华书局,1991.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