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560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9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第一单元基本概念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性质和变化 化学用语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7.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8.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高频考点探究】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性质与变化

核心透析

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性质及应用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尔效应;用渗析法除去胶体中混有的溶液,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2)胶体不带有电荷,但胶体粒子常带有电荷。

(3)Fe(OH)3胶体粒子为Fe(OH)3的集合体,因此1mol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少于1mol。

(4)部分铝盐、铁盐如KAl(SO4)2·12H2O、FeCl3·6H2O等溶于水,Al3+、Fe3+水解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能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而除杂,因此常用作净水剂。

 

3.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5种”分类方法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3)熟记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十八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分馏、蒸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汽化、液化、升华

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碳化、钝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

典例探究

考查角度一 物质的分类的判断

例1

(1)[2017·北京卷]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017·全国卷Ⅲ]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2016·浙江卷]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较强的物理吸附

C.[2015·安徽卷]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D.[2015·安徽卷]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②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③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④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⑤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⑥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⑦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⑧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A.②⑦B.③⑤C.④⑥D.①⑧

【易错警示】物质分类认识中的“四个误区”

(1)“名不符实”的现象:

纯碱(Na2CO3)是盐;干冰是固态CO2;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纯净的盐酸是混合物等。

(2)由同种元素组成或者组成元素质量比恒定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与O3组成的混合物中只有氧元素;分子式C4H10的化合物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物质,可能为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3)几元酸是根据一个酸分子最多能电离产生的H+数目决定的,电离产生几个H+,该酸就是几元酸,如次磷酸H3PO2、CH3COOH都是一元酸。

(4)酸式盐成分中一定含有氢,但盐中含有氢的不一定是酸式盐,如NaH2PO2、HCOOK是正盐。

考查角度二 化学变化的辨析

例2[2016·四川卷]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变式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

①明矾用作净水剂 ②液氨用作制冷剂 ③氢氟酸刻蚀玻璃 ④生石灰作干燥剂 ⑤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⑥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⑦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⑧用含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⑨石油裂解和煤的干馏 ⑩蛋白质的变性 ⑪纳米银粒子的聚集 ⑫核素

U的裂变:

U+

n

Sr+

Xe+10

n

【易错警示】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的“四误区”

(1)同位素原子间的相互转化、核裂变和核聚变均不属于化学变化。

(2)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溶液中析出NaCl晶体等均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一定发生了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氨气的液化等。

(4)金属导电、吸附、胶体聚沉等属于物理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等属于化学变化;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考点二 化学用语

核心透析

常用的八种图式

化学式

Na2O2、NH4Cl、SiO2

分子式

C2H4、NH3

电子式

结构式

CO2:

O===C===O HClO:

H—O—Cl

结构简式

乙烯:

CH2===CH2 乙酸:

CH3COOH

结构示意图

Cl:

 S2-:

棍模型

CH4:

 乙烯:

比例模型

CH4:

 乙烯:

典例探究

例3

(1)[2017·全国卷Ⅰ]Li2Ti5O15中Ti的化合价为+4,其中过氧键的数目为________。

(2)[2017·天津卷]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

(3)[2016·全国卷Ⅱ]联氨(又称肼,化学式为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

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其中氮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2016·全国卷Ⅲ]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则NaClO2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1)[2015·全国卷Ⅰ]以硼酸为原料可制得硼氢化钠(NaBH4),它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还原剂,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2015·海南卷]单质Z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可由X通过如图11所示的路线制备。

其中X为Z的氧化物;Y为氢化物,分子结构与甲烷相似,回答下列问题:

图11

由Mg2Z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

(3)[2015·重庆卷]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①NaN3是气体发生剂,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N2的电子式为________。

②KClO4是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

KClO4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4)[2015·福建卷]研究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①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②加热时,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警示】化学用语的应用中的易错点

(1)任何纯净物均有化学式,只有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才有分子式。

SiO2、NaCl属化学式,P4、C2H4是分子式。

(2)球棍模型表示有机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键的情况和相对空间位置;比例模型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大小比例和相对位置,两种模型若原子大小比例不同,表示的物质不同,例如CH4和CCl4等。

 

考点三 化学与STSE 古文中的化学知识

核心透析

1.化学与STSE的常考点

(1)安全与健康:

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添加剂,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等。

(2)环境保护新进展:

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废旧电池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绿色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等。

如消毒液(84消毒液、过氧乙酸、ClO2等),水的杀菌消毒(Cl2、漂白粉等),水的净化(明矾、Na2FeO4等)。

(3)新材料与新能源: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燃料电池、高能绿色电池;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进展;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4)新成果:

诺贝尔奖、高新科技成果等。

2.古文中化学知识的常考点

(1)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

(2)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典例探究

考查角度一 化学与STSE

例4[2017·全国卷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变式化学与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进入人体内会完全水解为葡萄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

B.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均有害

C.硫酸铝可除去水体中的悬浮杂质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D.含氮、磷元素的化合物大量排入江河湖泊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考查角度二 古文中的化学知识

例5[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变式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下列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精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

B.《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C.《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D.《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命题考向追踪】

1.[2017·海南卷]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

ClO3-+2M3++4H2O===M2O7n-+Cl-+8H+。

M2O7n-中M的化合价是(  )

A.+4B.+5C.+6D.+7

2.[2017·江苏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

3115P

B.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CaCl2的电子式:

D.明矾的化学式:

Al2(SO4)3

3.[2016·北京卷]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4.[2016·江苏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108O

B.Mg2+的结构示意图:

C.硫化钠的电子式:

D.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

C2H4O2

5.[2015·全国卷Ⅰ]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6.[2015·全国卷Ⅱ]食品干燥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D.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2018预测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酸钠可以作为黏合剂和防火材料

B.溶液、胶体、浊液都属于分散系,且均为液态

C.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元素还被誉为“智慧之花”

D.通常所说的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8.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涤餐具

 NaOH能使油脂发生水解反应

B

向普通钢材中添加少量镍、铬等其他金属

 形成合金,保护铁不被腐蚀

C

处理锅炉内壁的水垢需使用Na2CO3溶液

将Mg(OH)2转化为更难溶的MgCO3

D

 使用明矾净水

 明矾溶液显酸性

 

专题二 常用化学计量

考纲展示 1.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含义。

 2.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高频考点探究】

考点一 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核心透析

1.“标准状况”“常温常压”等外界条件与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1)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不适用22.4L/mol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2)在标准状况下的非气态物质也不适用22.4L/mol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如,溴、H2O、HF、苯、CCl4、CH2Cl2、CHCl3、CH3OH、CH3CH2OH及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均为液体;SO3为固体。

(3)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粒子个数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标准状况下,11.2L苯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5NA。

(  )

②标准状况下,22.4L氨水含有NA个NH3分子。

(  )

③标准状况下,22.4L的SO2中含有的SO2分子数为NA。

(  )

④常温常压下,35.5g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

⑤常温常压下,22.4LN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

⑥2.24L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  )

⑦2.24L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6.02×1023。

(  )

⑧CO和N2为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1mol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  )

2.与物质的组成相关的NA的应用

(1)稀有气体、臭氧(O3)、白磷(P4)分子中的原子数目;

(2)一定质量含某核素的物质中的质子、中子、电子或原子的数目;

(3)Na2O2、KO2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注意物质的存在形态不同,离子的种类、数目不同,如1molNaHSO4在熔融、固体状态下存在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而1molNaHSO4溶于水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4)等物质的量的羟基与氢氧根离子所含质子、电子或原子数目;

(5)等质量的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如烯烃)、同素异形体、N2与CO、NO2与N2O4等具有的原子、分子数目;

(6)一定物质的量的有机物中共价键的数目(苯环、萘环中无碳碳双键);

(7)一定物质的量的SiO2中含Si—O键、1molC(金刚石或石墨)中含C—C键、1molP4中含P—P键的数目;

(8)含NA个Fe(OH)3的氢氧化铁胶粒数小于NA。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32g18O2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  )

②17g—OH与17gOH-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  )

③相同质量的N2O4与NO2中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  )

④乙烯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g混合气体中含有3NA个氢原子。

(  )

⑤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  )

⑥常温常压下,4.6gNO2气体含有NO2分子数为0.1NA。

(  )

⑦30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

⑧4.5g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

⑨mgCO与N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m/28NA。

(  )

⑩12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A。

(  )

3.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NA的应用

(1)歧化反应类:

Na2O2与CO2、Na2O2与H2O、Cl2与NaOH(冷稀、浓热)等。

(2)强弱有别类:

变价金属(Fe、Cu)与强弱氧化剂(Cl2/Br2、S/I2)反应类。

(3)与量有关类:

足量/不足量Fe与稀硝酸、足量/不足量Fe与浓硫酸反应类。

(4)浓稀有别类:

MnO2与浓盐酸反应,Cu与浓H2SO4反应,Cu与浓硝酸反应,均需要考虑浓度的降低对反应的影响,从而判断对转移电子数目的影响。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

②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

③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

(  )

④标准状况下,0.1mol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

⑤0.1molZn与含0.1mol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

⑥足量KMnO4与含1molHCl的浓HCl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Cl2。

(  )

⑦足量Cl2与含1molNaOH的浓溶液反应转移5/6mole-。

(  )

⑧足量Fe与1L1mol·L-1浓H2SO4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彻底反应生成0.5molSO2。

(  )

⑨1mol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

⑩50mL12mol/L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  )

⑪标准状况下,6.72L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

⑫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1mol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

⑬反应5NH4NO3

2HNO3+4N2↑+9H2O生成28gN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75NA。

(  )

4.与可逆过程相关的NA的应用

(1)弱电解质溶液中各微粒数目和浓度,如CH3COOH、NH3·H2O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数目;

(2)能水解的盐溶液中各微粒的数目和浓度,如CH3COONa、NH4Cl溶液中各微粒数目;

(3)可逆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数目和浓度,如2NO2⇌N2O4、2SO2+O2

2SO3、合成氨反应等。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0.1L3.0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

的数目为0.3NA。

(  )

②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和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

③0.1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

④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

⑤含1molFeCl3的溶液水解形成Fe(OH)3胶粒的数目为NA。

(  )

⑥1L3.0mol·L-1的氨水中含有的NH3的数目为3NA。

(  )

⑦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

⑧将1molCl2通入水中,HClO、Cl-、ClO-粒子数之和为2NA。

(  )

5.阿伏伽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相同条件

T、p

T、V

T、p

结论

V1/V2=n1/n2

p1/p2=n1/n2

ρ1/ρ2=M1/M2

典例探究

例1[2017·全国卷Ⅱ]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L0.1mol·L-1NH4Cl溶液中,NH

的数量为0.1NA

B.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D.0.1molH2和0.1mol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

变式[2017·浙江4月选考]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中碳氢键的数目为0.5NA

B.1L0.1mol·L-1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4NA

C.0.1molKI与0.1molFeCl3在溶液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D.0.1mol乙烯与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分子数为0.3NA

【规律小结】解答阿伏伽德罗常数正误判断“三部曲”

考点二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核心透析

1.公式cB=

中的V是溶液的体积,它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剂和溶质的体积之和。

2.溶液配制中的“六七八”

(1)容量瓶的使用“六注意”

①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操作是“查漏”。

②选择容量瓶遵循“大而近”原则。

书写时一定要指出规格。

③不能用容量瓶直接溶解固体溶质,也不能用于稀释溶液。

④容量瓶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于长期贮存溶液。

⑤容量瓶的容积是在瓶身所标温度下确定的,因而不能将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⑥定容摇匀后,容量瓶内液面若低于刻度线,不能再滴加蒸馏水。

(2)七种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一定规格的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药匙。

(3)八步实验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倒出装瓶。

3.误差分析

进行误差分析的依据是c=

,根据公式,分析各个量的变化,判断可能产生的误差。

如称量易吸水物质时间过长,则m偏小,c偏低。

典例探究

例2

(1)[2017·全国卷Ⅱ]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

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

(2)配制浓度为0.010mol·L-1的KMnO4溶液,称取KMnO4固体0.158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该实验操作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变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2017·海南卷]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②[2016·海南卷]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③[2016·浙江卷]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④[2016·浙江选考]容量瓶不能用作溶解物质的容器

⑤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