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576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docx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

纪军

[摘要]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其基本特点是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作者简介]纪军(1955-),女,北京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胡锦涛主席2007年4月在博鳌论坛指出:

“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其基本特点是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饱受战争创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百废待兴,美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世界经济出现单极格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实力发展迅速,美苏两大势力相互抗衡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冷战结束以后,一度恢复美国一极独大的单极格局。

随着欧盟东扩,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合作加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由多个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决定的趋势。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为一种基本的格局。

在新的世界格局最终定型之间,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但是,多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世界格局的一种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领导人最早提出并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

毛泽东在会见一些西欧国家领导人时,多次阐明了中国支持西欧联合自强、共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明确指出世界走向多极格局的趋势,他指出:

“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

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算一极。

”中国共产党最近的几次代表大会都强调了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看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持积极态度。

欧盟2001年《莱肯首脑会议宣言》指出:

“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

2001年9月10日,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第一次会议上称,“冷战后由过去几个大国构成的格局被打破,世界呈多元化发展。

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领导人通过与中国领导人签署的双边声明和《上海合作组织》文件多次肯定多极化。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强调,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希望国际社会所有各方的利益都能受到尊重。

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强烈主张世界多极化。

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重庆宣言》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继续发展,但世界和亚洲形势仍面临许多挑战,各国应充分尊重多样性的现实,谋求多样化发展,在区域合作、团结互助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07年“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成员国玻利维亚、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以及加勒比地区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召开首脑会议,共同探讨如何推进“多极化的无帝国主义干涉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美国将长期保持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两度在世界格局中一极独大。

在走向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遭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美国仍将长期保持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地位。

(一)美国为什么长期成为一极

美国是超级经济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GDP总值占世界GDP总量曾经超过50%。

目前美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虽然与其最强大的时期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始终保持在20-30%的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2007年美国GDP总量13.7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8%。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中最重要一极的地位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领先的科技水平

借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此后,美国长期保持了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

美国拥有70%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

美国获得的国际专利(PCT)的数量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多年以来,美国获得的国际专利的数量维持在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3以上。

200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注册申请达到创纪录的15.6万项,其中美国注册国际专利5.2万项,占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3。

美国保持科技优势的秘诀是从全世界吸引和争夺人才。

美国国家科学院2005年底曾经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国家科学院警告说,美国科学界的竞争能力正在面临危机。

目前在美国工作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中,超过38%是外国裔。

2003年美国授予的工程学博士学位中,59%的学位授给了外国人。

2.优越的产业结构

凭借科技领先优势,美国在战后进行了几轮产业结构调整,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也发展迅猛。

服务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约75%,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80%左右。

在美国多年贸易逆差的情况下,服务贸易保持顺差,并且年均增长超过两位数。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8409.7亿美元,同比增长9.9%,高于货物贸易增幅1.9个百分点。

其中:

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1.8%,服务贸易顺差10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0.4%。

3.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

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数参战国受到重创,只有美国借助战争,地位得到提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从战前的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世界金融中心也由英国移到美国。

战后,美国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从36%上升到54.8%,英、德、法、意等国从35.6%下降到22.6%。

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目前美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虽然与其最强大的时期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始终保持在20-30%的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2007年美国GDP总量13.7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8%。

4.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

当今对世界经济全局影响最大的三个世界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的。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虽然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但仍然在这些组织中保持核心地位。

2004年全球贸易68%以美元结算。

2007年仍然达到50%以上。

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例,1973年占84.6%。

2007年仍然达到64.2%。

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所获利润要远远高于在国内投资的利润。

2004年,美国企业全球平均收益率为10.1%,在中国达19.2%,竟高出全球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美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名列第一。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07年美国海外资产增加1.21万亿美元。

2007年购买外国股票1310亿美元,外国债券1429亿美元,直接投资3167亿美元。

2006年美国公民的海外收入6476亿美元,2007年7793亿美元(包括利息、股息、直接投资收益)。

多年以来,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国。

2002年以前吸引外资稳居世界第一位,2003、2004、2006年为第二。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07年《全球投资报告》美国2007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又居世界第一。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05年美国吸引外资1.21万亿美元。

2006年吸引外资1.765万亿美元。

2007年美国吸引外资1.99万亿美元。

5.美国政府创造了一套在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模式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模式。

如通过法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保护竞争,健全市场制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谋求社会公正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进入90年代后,克林顿政府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保持美国竞争活力,在产业组织政策上做了相应调整。

克林顿政府大力削减国防开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特别是在民用方面的投入,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为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对美国最近十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美国政府把从全世界吸引人才作为国家战略。

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

2001年美国出台《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计划3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员。

美国政府长期保持对基础科学的研究资助,以指导美国的科学发展方向并保持相互协调,重点支持了国防、空间、医学、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为美国在航天、卫星通讯、计算机、电信等工业领域的绝对优势奠定了基础。

布什总统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经费总额高达1360多亿美元、历时10年,是美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决策。

美国2008年财政预算中研发总预算为143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20亿美元,增幅达1.4%。

美国联邦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等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不针对特定产业,税收激励主要就表现在鼓励研发,研究开发费用直接作为成本列支,而不作为资本性支出。

(二)美国将努力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遭到挑战。

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二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多元化。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首先表现在美国占世界GDP总量比重的下降。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达到50%,到2007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5.8%。

从1960年到1981年的22年中,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只有5年是逆差,但是,从1982年到2007年的26年中,美国经常项目有25年是逆差。

其次,经济进入衰退可能性增加。

2007年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挫,批发食品、能源和药品价格飙升,从而推动通胀率以25年来最快速度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高达945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再次,美国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美国国税局(InternalRevenueService)的统计数据显示,最富有的1%美国人占有了美国2005年全部国民收入的21.2%,这一比例超过了2000年20.8%的历史最高纪录。

而富裕程度居后50%的美国人只拥有全部国民收入的12.8%,略低于2000年时13%的水平。

贫富差距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

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多元化。

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亚经济合作加强,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都在抵消美国为维持单极化格局付出的努力。

美国竭尽全力在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首先,美国政府突出刺激国内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2004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机会创造法》,2005年又颁布了《本土投资法》,吸引跨国公司资本大量回流美国。

IBM英特尔等跨国公司迅速将大量海外收益汇回国内,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

2008年初,布什政府推出“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该计划将以退税形式向美国中产阶层发放资金,以望用以消费;通过减免税务用于商业投资的方式创造工作;谋求强化住房市场。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救市行动。

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等。

向初级市场交易商开启贴现窗口。

初级市场交易商指经中央银行批准、在初级市场上从事政府证券交易的交易商,即直接向政府买进公债的交易商。

美联储向初级市场交易商开启贴现窗口的措施非同寻常,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的第一次。

其次,美国通过对外经济全球战略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美国继续依仗其高科技优势,通过“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单方面向对方国提出经济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

努力消除美国产品进入各国市场的障碍,迫使贸易伙伴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的输出开放市场。

美国加紧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通过争夺国际多边合作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修改权,以图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经济、贸易、投资、科技、金融领域中的全球霸主地位。

最后,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应对欧盟东扩。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1994年在西半球首脑会议上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

目的是于2005年初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年GDP总值达14万亿美元、拥有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

届时,美洲大陆除古巴以外的34个国家都将成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其经济、市场规模、人口、面积都将超过东扩后的欧盟。

2005年美众议院投票通过了布什总统提出的重要贸易决策,批准美国与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以及尼加拉瓜等五国的自由贸易协定。

协定还包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单独协议。

目前,美国已经与美洲大陆34个国家中的14个已经签署或拟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动摇。

但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势力,仍然会长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三、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

欧盟始于1952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65年改造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演化为欧洲联盟。

经过6次扩大,2007年初,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7个。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欧盟已先后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统一了内部大市场,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建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

1979年3月,欧共体巴黎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1988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货币联盟、发行统一货币。

1993年11月“马约”正式生效后,经济货币联盟建设快速发展。

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局正式成立。

1995年12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单一货币,并将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

目前,欧元区有15个成员国,欧元是区内唯一法定货币。

欧洲是世界产业革命的摇篮,也是近代许多重大科学技术发明的发源地。

从1984年欧共体第一个研究与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到1985年尤里卡计划的诞生,欧洲在高技术领域内的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2002年3月,在欧盟巴塞罗那高峰会议上,欧盟各成员国元首与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一项令世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决议,即至2010年欧盟的研发总投入要从占其GDP的1.94%提高到3%,其中2/3来自企业界。

2003年4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出台了关于使研发经费占其GDP3%的行动计划。

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欧盟科技联合、共同进步的坚定决心。

2006年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即将筹建欧洲技术研究院的决定。

2006年9月欧盟科研投入分配预算获得了25个成员国的一致批准,根据该项预算案,欧盟25国将对2007年到2013年间的欧盟第七个“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投入545亿欧元。

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欧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政治联合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2007年,欧盟27个成员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22.3%,人均GDP为32862美元。

欧盟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方和第二大进口方,服务贸易第一大供应方;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

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走高,提升了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与欧元建立了货币联系。

在世界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中,欧元已由最初的17.9%上升到26.1%。

(二)欧盟的政治一体化

欧盟从煤钢联营发展到共同农业政策,再到统一大市场,单一货币,司法、内政和外交、防务领域的合作,从经济共同体逐渐过渡到政治共同体。

欧盟在共同外交与安全建设上取得进展,任命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出台了《欧洲安全战略》和《反恐战略》。

成立了欧洲军备局,组建了军事及民事行动计划小组、欧洲战斗群。

欧盟进一步加强司法与内政合作,建立欧洲警察署,强化外部边境管理,设立反恐协调员,并决定加快建立统一司法区。

2003年6月13日,经过欧盟制宪筹委会16个月的艰苦工作,新宪法草案出台。

2003年10月再次召开大会全面审查宪法的所有条款。

欧盟制宪工作走完了最艰难的第一步,这意味着欧盟的体制改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欧盟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2005年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否定了《欧盟宪法条约》。

斯洛伐克宪法法院决定停止《欧盟宪法条约》的批准程序。

欧盟制宪“遭受重伤”。

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从而结束了欧盟长达6年的制宪进程,使欧盟走出了制宪危机。

欧盟还在继续东扩,但进程会趋缓。

土耳其、马其顿已成为欧盟候选国,阿尔巴尼亚、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家也启动了加入欧盟的谈判。

一旦下一轮东扩完成,除独联体国家外,欧洲将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欧盟将继续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

四、东亚经济合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地区不仅是世界上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区域内贸易发展最迅猛的地区。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东亚再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1980-2000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8%上升到12.7%,1980年至2003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占东亚地区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4.7%上升至54%,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同期发展水平。

地处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2007年日本GDP比前一年增长2%,GDP总量4.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8.16%。

自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至今已超过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实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

尽管日本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作为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极显然力量不足,与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实力相比差距明显。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日本只有通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才能构成世界经济的第三极。

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交的《2006年日本全球化经济战略》指出,日本要推动东亚经济联合的发展,即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向内阁会议提交的《通商白皮书》中强调,日本应尽快同东亚各国进行谈判以推动构筑经济一体化的东亚经济圈的步伐。

东亚经济合作的正式进程始于1997年。

迄今,东亚合作已经建立起一个行动框架,除了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议,还有部长会议,如财长会议、外交部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等。

东亚合作形式包括:

(1)“10+3”,即东盟与中、日、韩的对话与合作;

(2)“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3)“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4)“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东亚经济合作进展顺利。

中国和东盟已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韩国与东盟就双方拟签的自由贸易区框架协定已经达成原则协议,计划在2009年建成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日本与东盟自2005年4月开始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08年3月28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

该协定将在东盟所有国家签署并在国会通过后(预计4月份)于年内秋季生效。

2007年11月第11次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10+3)领导人会议发表的《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重申,“10+3”进程将继续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长期目标的主渠道,东盟将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东亚一体化是一个旨在实现互利的开放、透明、包容和前瞻性的进程;《声明》对《东盟宪章》的签署表示欢迎。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建立一个有序的东亚区域经济组织,从而加速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才能真正形成“世界第三极”。

五、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其它力量

近几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联合国2007年1月发布的《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减缓至3.4%,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可能适度放缓,但仍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了6.9%的强劲势头,2008年有望保持在6.5%左右。

西方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提出了“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展望五国”等投资概念,并且预言,在未来50年内“金砖四国”会全面超越西方六大强国。

发展中国家中的崛起无疑将加快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国GDP之和在2025年有望达到美、日、德、法、意、英六国之和的50%,并将在2050年之前全面超越六国。

奥尼尔以巴、俄、印、中四国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个新词BRICs,由于这个词和英文“砖头”的写法大致吻合,“金砖四国”的说法从此风靡全球。

“金砖四国”提出7年以来的事实似乎正在验证奥尼尔的预测。

四国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庞大的人口与消费水平,在全球增长中占有1/3的份额。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7年“金砖四国”的GDP总额达6.85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12.86%,按照购买力平价达到GDP总额的27.46%。

“金砖四国”外汇储备十分可观。

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283万亿,居全球第一;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4794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印度外汇储备达到2795亿美元,跃居全球第四;巴西外汇储备达到1803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七。

“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总额已接近2.5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41.6%。

“金砖四国”概念投资基金,已经成为共同基金界潮流的投资模式。

据摩根丹利资本指数显示,2006年,金砖四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53%,截止2007年10月2日,四国年内资产增长率为48%。

不俗的投资业绩带来了资产规模的扩张。

2007年高盛公司再创“金钻11国”的投资新概念,金钻11国包括:

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

高盛公司预言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新势力将超越发达市场的高速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高盛预测2050年“金钻11国”的GDP将与美国比肩,“4+11”国的GDP总量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业国家。

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在2007年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英文名称首个字母的组合“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之意。

他们的理由是以5国家属于有潜力的新兴国家:

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呈增加的趋势;积极引进外资;政治稳定;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在崛起。

无论“金砖四国”,还是“金钻十一国”与“展望五国”,都只是投资概念,并不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国家集团,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极。

但是,这些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