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证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246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系病证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心系病证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心系病证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心系病证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心系病证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系病证讲稿.docx

《心系病证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系病证讲稿.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系病证讲稿.docx

心系病证讲稿

 

第二章心系病证讲稿

内蒙古中医学院麻春杰

第一节心悸

一、概念

1、定义: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

心悸有惊悸与怔忡之分:

惊悸——因惊而发,心悸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多见于功能性病变,具有突发性,有外因存在。

怔忡——无外因触动,心中动摇不宁,发无定时,悸无休止,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多见于器质性病变,具有持续性,无外因。

无论是惊悸还是怔忡,在发作时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即是一个独立的证候(病证),又可见于多种疾病当中,如胸痹、失眠、眩晕、水肿等病,但属兼证。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不会感到自己的心跳动作,只有在激烈运动高度兴奋时才会有心悸亢奋感觉。

2、历代沿革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2)《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提出心悸的病名.脉象表现为结、代、促脉等。

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4)《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5)《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6)《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是由阴虚劳损所致。

(7)《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血府逐瘀汤

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二、病因病机

(一)总的病理机制:

心脏搏动(心跳)失常→心悸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神不潜藏

瘀血痰饮火邪→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二)病因

1、体质素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悸

①以心血不足为主:

临床特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②以心阳不振为主:

临床特征:

心中空虚,悸动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③若阳虚不能温化水饮,水饮凌心而致心悸:

临床特征: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见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2、饮食劳倦

①嗜食膏梁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

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心悸

临床特征: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②房劳遗泄→伤及肾阴→水不济火→阴虚火旺→虚火扰神→心悸

临床特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3、七情所伤

①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临床特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②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

动撼心神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③或大怒伤肝,怒则气逆

大恐伤肾,恐则精却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瘀阻→心悸

临床特征: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

或温病、疫毒——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

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血运失常。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

用药失当,如补液过快、过多——心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

总之,心失所养或心脉阻滞不畅,均可导致心脏出现心跳异常,但体质素虚是发病根本,故临床虚证为多。

(三)病机特点:

1、病位:

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2、病理性质:

虚实两方面,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滋养——虚证

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实证

实证日久,病邪伤正,损伤气、血、阴、阳——实证转虚

因虚致实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

阳虚易夹水饮、痰湿

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3、病理转归:

本虚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不足,阴阳俱虚之候。

后期可见心阳暴脱等危候(厥脱,抽搐,甚至死亡)。

三、病证辨析

1、辨病:

(1)依据:

①临床特征: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伴见胸闷、气短、眩晕等。

常因惊恐或劳累而诱发。

②发病情况:

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阵发性——数日一次或一日数次,发作时心悸甚剧,过后则无明显不适(止如常人),多在初期。

持续性——终日心悸,难以自持,多在后期。

③脉象的异常变化:

或迟或数、或促、或有间歇(结、代)等,甚或虚里跳动非常明显。

④结合心电图有利于临床诊断: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2)鉴别:

①与胸痹鉴别:

胸痹——虽有胸中窒闷不舒、心悸、气短,但以心痛为主要症状。

心悸——以自觉心跳剧烈、胸中不适、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特征。

②与奔豚相鉴别:

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发自少腹,上下冲逆;心悸系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2、辨证分析:

①首辨惊悸与怔忡

惊悸

怔忡

病因

多由外受惊恐、精神刺激而发,平素心虚胆怯

多由内因所致,如久病体虚(素体脏腑亏虚),遇劳而发,或惊悸日久发展而来

病情

病浅易治,可自行缓解

病深难治,不能自行缓解

主证

心促动而不宁,呈阵发性

心中躁动不安,常持续发作

病性

实中夹虚,多为功能性改变

多偏于虚证,多为器质性损害(风心病)

②明辨虚实偏重(据心悸的特点及兼证)

本病的特点是虚实相兼,以虚为主。

虚—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

损及脏腑,单一较轻,多脏较重。

实—痰饮、血瘀、火邪。

一邪为轻,多邪合并较重。

在辨证中不仅注意正虚的一面,又要注意实邪的一面,并分清本虚、标实的偏重。

偏于阳虚者—心悸不安,形寒怕冷,自汗易感。

血虚者—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劳累加重。

阴虚者—心悸而烦,口干烦热,思虑劳神加重。

心虚胆怯—心悸而易惊恐。

血瘀—心悸而胸痛,唇紫舌有瘀斑。

饮邪上犯—心悸而眩晕,肢肿面浮。

痰火扰心—心悸烦躁,受惊易发,失眠多梦,痰多。

③详察脉象的变化:

变化越大,病情越严重。

脉率过速—快:

数、促、疾、极、脱、浮合脉。

脉率过缓—慢:

缓、迟、涩、损、败、夺精脉

脉律不齐—间歇:

结、代

甚则:

虚里跳动显著。

④结合辨病辨证:

功能性的心律失常—心虚胆怯,心神动摇。

冠心病—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

风心病—心脉瘀阻

病毒性心肌炎(外邪侵袭)—外感,热毒或气阴两虚,瘀阻络脉。

四、治疗

1、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扶正—采用补虚的方法,补其不足,调理阴阳的盛衰,使其恢复正常。

祛邪—消除痰饮、瘀血,常采用化痰逐瘀、活血化瘀等方法。

2、治疗时注意点:

①酌加安神之品。

心悸除以心中动悸不安(因心主神明)为临床特征外,还可见到心神不宁的症状,因此临床中应注意酌加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茯神、远志,重者可用朱砂、磁石、龙牡等。

②辅以行气活血之品(特别是心悸日久者)

因心主血脉,赖心气之推动,在脉中运行,心受到损伤(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特别是心悸日久者,必然影响气血运行,很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因此在临床中加丹参、桃仁、当归、赤芍、郁金等行气活血之品。

③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处理:

临床上心律失常变化往往比较迅速。

在猝死病人中有相当患者是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如何防止心律失常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提高认识,再者掌握本领,发挥中西医特长。

1.一般的说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严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频发室早、两个室早联发以及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顶点上,均被认为是危险征象,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2.室性心动过速及实行扑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处理以防室颤。

室颤是快速型心律失常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心脏已失去泵血作用,必须争分夺秒给予除颤。

    3.对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应采用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3、证治例举:

①心虚胆怯型:

常见于素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之人,卒遇惊恐而发,与心胆有关。

主要表现:

心悸不安、慌慌无所措,善惊易恐,舌脉如常。

治法:

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还可用甘麦大枣汤)

②心血不足型:

常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主要表现: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兼见心脾两虚之表现。

治疗: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属气阴两虚者——炙甘草汤(炙甘草量大,15-30g四两,生地量最大50-60g(一斤)

③阴虚火旺型

多见于久病或肾阴素亏的患者,多因思虑、烦劳而诱发,病位在心肾

主要表现:

心悸而烦,同时有阴虚的一系列的表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前者阴虚火不旺,后者热象明显)

④心阳不振:

多见于久病大病之后或体虚之人

主要表现:

心悸而有空虚感,惕惕而动,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

治法:

温补心阳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⑤水饮凌心型:

是指因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引起的心悸。

多见于咳喘、痰饮、久病之人,与心、脾、肾有关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苓桂朮甘汤加减

加减:

心悸气喘,难以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水肿明显者,是脾肾阳虚不能制水(心悸重证),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⑥心血瘀阻型:

多见于心悸日久之人

主要表现:

心悸而胸痛及瘀血的一系列表现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红花煎加减(丹参饮,血府逐瘀汤均可)。

方中元胡对早搏病人效果好,可用到12—15g

⑦痰火扰心型:

多见于心悸早期患者

主要表现:

心悸烦躁、受惊易发,失眠、多梦、痰多。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二陈加枳、茹、枣)

⑧邪毒犯心——心肌炎

主要表现:

心悸+毒热+外感。

胸闷,气短,左胸隐痛;兼见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

银翘散和生脉散加减。

热毒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若夹血瘀——症见胸痛不移,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者,加丹皮、丹参、益母草、

赤芍、红花

若夹湿热——症见纳呆,苔黄腻者,加茵陈、苦参、藿香、佩兰;

若兼气滞——症见胸闷、喜叹息者,可酌加佛手、香橼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口干渴——加生地、玄参。

若邪毒已去,气阴两虚为主者——用生脉散加味。

五、转归与预后

新病、发作轻者易治,久病,反复者难治。

特别是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脱等变证、坏证,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心脏骤停)

心悸初起,病情较轻,此时如辨证准确,治疗及时,且患者能遵医嘱(减少体力消耗),疾病尚能缓解,甚至恢复。

若病情深重,特别是老年人,肝肾本已渐亏,阴阳气血亦不足,如病久累及肝肾,致真气亏损愈重,或者再虚中夹实,则病情复杂,治疗较难。

六、预防与调护

1.治疗原发病,如积极治疗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风湿热、心肌炎等。

2.生活规律,戒烟、酒及浓茶。

3.轻证尤其功能性病变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对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重症心悸,应嘱其卧床休息,生活有规律。

七、复习思考题

1、试述惊悸与怔忡的区别和联系。

2、试述心悸常见证型的主症特点、治法和代表方剂。

八、病案分析

靳某某,男,24岁。

自由体弱多病,遇劳则心悸不宁,休息后可缓解,近日病情加重,自感心悸头晕,倦怠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其人面色不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结代。

(要求:

辨证、症候分析、立法、方药)

辨证:

属气阴两虚型心悸

证候分析:

患者自幼体弱多病,气血阴阳亏虚,劳则耗气,心失所养,故见心悸不宁;气血亏虚不能上荣,故见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阴虚火旺,扰动心神,故见心烦失眠;阴虚则热,故见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为心之苗,心气阴亏虚,不得奉养,故见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血运无力,故见脉结代。

立法:

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

第二节胸痹

一、概念

1、定义:

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疼痛或不适,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梗、高心病、心肌病等。

2、病证特点:

①发病率、病死率高:

在我国病死率居一、二位,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上人群占6.46%),40岁以上的绝大多数由贯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美国死亡人口中1/3是因此病死亡,被称为“时代的瘟疫”——公害。

高血脂

②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轻者(隐匿型)——无明显疼痛,仅在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时感到胸部沉闷或不适感。

(偶发)

重者(心绞痛型)——出现疼痛(胸骨后痛明显),放射到左肩部或左臂内侧,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常伴见心悸、气短、乏力等症。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伴见肢冷汗出,喘息不得平卧,甚则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称为“真心痛”。

3、历代沿革:

(1)《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2)《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主要方剂:

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

(3)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论述及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圣济总录·胸痹门》“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脊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

”的症状记载。

(4)明清时期对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说明心痛与胃脘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4、讨论范围。

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也可见于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

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总的病理机制:

正气亏虚

痰浊、气滞、寒凝、血瘀等

年老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致使心脉痹阻不畅

胸痹

寒邪内侵

劳倦内伤

1、年老体虚:

(年过半百)

肾阳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鼓动无力。

肾阴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心阴亏虚致脉道失润或心火偏旺,心阴耗伤,心脉失养或灼津为痰。

问题:

为何中老年人易发此病?

2、饮食不当:

过饮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癖——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

痰浊久留→痰瘀交阻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聚为痰→痰瘀交阻。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阻。

4、寒邪内侵:

抑遏阳气

血行瘀滞

寒主收引

5、劳倦内伤:

血行涩滞

伤脾——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

伤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

(二)病机特点:

1、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血行瘀滞

肝病——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

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心脉痹阻

肾虚——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

2、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阴伤、阳衰。

以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

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

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气虚血瘀”——病理关键

3、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轻者——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

重者——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

4、有缓作与急发之异。

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痞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

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5、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痰踞心胸,——耗气伤阳,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

阴寒凝结,——寒邪伤人阳气,心阳虚衰因实致虚

瘀阻脉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遏抑心阳

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为风寒邪气所伤

心肾阴虚——津不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虚而致实

心阳虚衰——阳虚生外寒,寒痰凝络

三、病证辨析

1、辨病:

(1)依据:

①典型的临床表现: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

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疼痛部位:

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伴症:

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

可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一般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②发病特点: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多呈卒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瘥,时常兼有胸闷、气短、乏力、心悸、自汗等。

卒然发病,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病突然。

持续时间短,一般持续几分钟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可迅速缓解。

③好发年龄:

多在40岁以上

④病史特征:

一般因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而诱发,亦有无诱因或安静时发生的。

⑤结合现代检查:

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2)鉴别:

①与胃痛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心胃综合症

区别:

疼痛部位:

胸痹——在左胸或膻中,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胃痛——上腹部、持续时间长,疼痛轻,服硝甘无缓解。

伴随证:

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

胃痛——纳呆、恶心、呕吐等

再结合年龄、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②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

胸痹——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③与真心痛鉴别:

(见治疗)

2、辨证分析:

(1)首辨轻重缓急:

①发作期:

A发作急,胸痛剧烈,次数频繁,甚则厥逆昏迷——提示病危重

B发作缓慢,胸痛轻,偶有发作,或感到心胸满闷、不适—病轻

②缓解期:

A经常感到胸部闷胀或胸部时作刺痛,左臂麻木不适,此时多提示病势易变化—重

B无明显症状,偶有心悸、胸痛,遇寒加重——提示病情较轻,不易突然变化

总之,短暂、偶发、服药后缓解者——轻;持续数小时或数日、频发、难以缓解者—重

(2)辨清疼痛性质:

①疼痛如绞,遇寒则发,伴畏寒肢冷——属寒凝

②胸胁胀痛,游走不定,伴善太息——属气滞

③胸闷重而疼痛,伴痰多气短——属痰浊

④心胸刺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斑——属瘀血

⑤心胸隐痛,因劳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心气不足

⑥心胸灼痛,伴五心烦热,口干烦躁——心阴亏虚

⑦心悸而痛,胸闷气短伴面色晃白,四肢欠温——心阳不振

⑧绞痛伴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细欲绝——阳虚暴脱危重之象。

四、治疗

1、治疗原则: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待邪气去后再培补元气

因本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先治其标:

本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易恶化成真心痛,出现危象。

在发作期迅速控制病情,应首当其冲,又因此期以邪实为主,故应首先祛邪治标,常用的方法有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等法。

病情平稳后,以治本为主——常采用益气、养阴、助阳等法。

对虚实夹杂者——应通补兼施。

2、治疗时注意点:

(1)注意豁痰宽胸:

因本病近年来因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肥胖之人增多,“肥人多痰湿”,因此,肥胖之患胸痛心痛应注意豁痰宽胸,常用全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菖蒲等。

(2)注重活血通脉止痛:

心脉痹阻是引起胸痹的最主要的病理,尤以发作期明显,且疼痛最甚。

治疗此病,无论是补虚还是祛邪,目的均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因此治疗时应注意在不同的证型重视病情加些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可选丹参、元胡、三七、川芎、乳没(气味浓、久用碍脾)、降香、青木香等。

(3)心胃同治:

部分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饱食厚味后诱发疼痛,治疗时要心胃同治(经络相连,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常加入砂仁、寇仁、陈皮等行脾通络。

(4)高度警惕真心痛:

胸痹失治、误治→瘀血、痰浊闭塞心脉→真心痛

若胸骨后卒然呈压榨样疼痛,或闷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伴心悸、气短、汗出、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等症,有可能发生厥脱——称真心痛(心梗)——应急投防止厥脱药物——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硝甘等药。

胸痹与真心痛的区别: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兼证

心电图

心肌酶谱

胸痹

较轻微

短暂,数秒至15分钟

休息或服硝甘可迅速缓解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

缺血性ST段变化

正常

真心痛

剧烈,伴压缩感

持续时间可达30分钟以上

休息或服硝甘后难以缓解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甲青紫

心肌梗死图型

异常

(5)注意调摄:

做到饮食有节,不能过饱、过劳,“乐极生悲”;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用力,用缓泻药(防止主A破裂)

3、证治例举:

(1)寒凝心脉型:

寒邪闭阻胸阳

表现:

每当受寒时,心胸剧痛如绞,胸闷如重物压迫,甚至胸痛牵引到后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祛寒通阳,宣痹开结

方药:

当归四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前者温经散寒、后者重在通阳理气)加减。

多用些芳香温通药,如桂心、干姜、吴茱萸、细辛等。

成药:

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麝香苏合丸、速效救心丸。

此类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若痛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者为阴寒极盛,予乌头赤石脂丸治疗。

(2)气滞心胸型

表现:

心胸满闷疼痛,痛无定处,伴太息,情绪不遂时加重。

治法: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型

表现:

心胸闷重疼痛,伴痰多气短,阴雨天加重,还可见中焦湿阻表现(倦怠乏力、纳呆便溏)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