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23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8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

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

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 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

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 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

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4.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体质形态: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

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

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

这些词语是:

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

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

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

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

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

(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

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板书: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老师问:

大家能看出这是什么吗?

它有一个黄色的皮,里面是白色的肉(用ppt)

同学答:

水稻

老师:

是的没错,就是水稻。

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

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

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

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

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

老师:

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

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

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

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

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

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

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

(用ppt)

板书:

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

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

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

(用ppt)

同学:

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

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

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

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

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

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

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

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

饲养家畜

老师:

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

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

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

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

(用ppt)

板书: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

动脑筋: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老师提示:

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

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

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

做到当堂课,当堂清。

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板书: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老师:

现在大家分成四组扮演半坡人。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

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

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

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

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

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

(掌声)

学生板书:

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

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

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

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

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

(掌声)

学生板书:

种植粟

学生D:

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

(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

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

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

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

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

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

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

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

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

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

(用ppt)

老师:

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

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

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有哪些不同之处?

探讨2分钟

学生:

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

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

3、都会制造陶器。

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

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

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

干栏式房屋。

农作物:

水稻。

生活:

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房屋。

农作物:

粟。

生活:

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

大汶口原始居民

这里采取老师问同学回答的形式,同学回答后老师板书

板书依次分别为:

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

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

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

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

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皇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与思考本课所述说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导入新课: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

《祭黄帝文》中毛泽东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

大家再看第13页右上角的材料,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中国开国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轩辕,下面有小字解释,轩辕就是黄帝,从黄帝开始算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黄帝创造了指南车,平定了蚩尤的作乱。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排在前列的。

而孙中山说这话是在大约100年前,当时我们中国总是被西方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等国家欺负,中国人也经常受歧视,但是孙中山说这话得语气很自豪啊,自豪的理由就是黄帝。

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

他在一首诗中说:

“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黄帝

一、炎黄战蚩尤 

看课本12页下面的一段话,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部落是什么?

部落是在原始社会中,由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的,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

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课本p13页的皇帝像,大家一定要一看到就知道他是谁)。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附近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中国西北方姜水附近。

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

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铜首铁额”“兽身人语”,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

他们还以铜做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人说蚩尤是外星人,依据就是铜首铁额,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些资料。

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第6页的《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

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

课本第12页下面的文字,当时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为兵器,所以很勇猛,最初炎帝部落和蚩尤交战,不但被蚩尤打败了,还被赶到了涿鹿这个地方。

炎帝没有办法,就和黄帝联合,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祸害,于是就联合各部落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涿鹿之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传说。

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虎等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

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

黄帝手下的士兵都惊慌失措,但黄帝依然镇定自若,他指挥士兵推出一辆车,这辆车能辨方向,这就是指南车。

黄帝靠着这辆车走出了迷雾,终于把蚩尤打败。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

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

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

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

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通过上面我讲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分析出黄帝是经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部落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那么在此方面,黄帝都有哪些贡献呢?

看课本13页中间的黑字(读)。

看下面的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左上角,画符号,仓颉造字左侧,养蚕缫丝,嫘祖

左下角,造船右下角,造房子,建造宫室

右侧,观察星象右上角,指南车

上面,尝百草,创医术

有同学会问:

尝百草创医术的不是神农氏吗?

这就涉及到真假问题了。

教材上所说的都是后世的传说,看14页的“动脑筋”,上述说法中有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怎样看才更科学?

看绿色的小字,发现了水井、蚕茧、绢布、刻画符号,说明这些并不是后人凭空捏造的,是有根据的。

但是黄帝一个人就做了这么多事,他能忙得过来吗?

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

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黄帝对中华早期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后人称它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有关他的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

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

因此,现在陕西黄陵前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叫做“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这更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

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三、尧舜禹的“禅让”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领袖的呢?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部落联盟首领时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看14页下面绿色的小字。

禹的优秀品质或者说功劳是什么?

治水,禹率领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正是由于尧舜禹有这样的优秀品质和功劳,所以才得到信任,尧把位置让给舜,舜把位置让给禹,这就是“禅让”。

课本p14右边的图即是大禹治水的形象,他头戴斗笠,右手执锸(翻土工具),左手做招呼状。

身穿直裾短袍服,领口、袖口都饰有花纹,显示了他非同常人的地位。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

阶级社会来临了。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

禹时期。

为什么这样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有个小故事,禹在位时,又一次召开部落首领会议,有一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残忍地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课本15页上面,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阶级分化。

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变多了,除了自己用的,还剩余了一些产品,这些产品变成人们的私有财产。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富有的人变成氏族贵族,这些氏族贵族就是早期的奴隶主;而氏族和部落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发动战争,把战俘和犯罪的平民变成奴隶,受贵族们的奴役,他们就是早期的奴隶。

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小结:

 

《早期国家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早期国家的形成

科 目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我教的是枫林镇中学7年级3班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从小学进来时的成绩大部分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认知较差。

自制能力较差,但好奇心较强,对图文有点兴趣,所以教学应简要化,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历史与社会。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分析-----讨论--------总结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2.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3.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

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资源

 

《早期国家的形成》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复习旧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教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教学活动2

 

二、新课教学

1、城市开始出现

出示三大遗址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外古城遗址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

并且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

◆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的相同之处。

◆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

◆城市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2、王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