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229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

精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某石矿地下开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

(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

上朗矿区地下开采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PJ—(国)—0074—2006

2008年12月23日

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

(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

上朗矿区地下开采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法人代表:

李志宪

审核定稿:

杨漫红

课题组长:

胡福生

 

2008年12月23日

 

评价人员

姓名

资格证书号

签字

项目负责人

胡福生

APR-16469-2007

项目组成员

杨漫红

APR-01394-2007

张劲峰

APR-01396-2007

张飞云

APR-12318-2007

王富宝

APR-05194-2007

报告编制人

张劲峰

APR-01396-2007

胡福生

APR-16469-2007

报告审核人

杨漫红

APR-01394-2007

过程控制负责人

蒋庶强

APR-05189-2007

技术负责人

张飞云

APR-12318-2007

 

技术专家

 

前言

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下设上朗和桐子山两矿区,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即将于2009年5月16日到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规定,需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对其目前的生产状况重新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因此,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受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华美公司)的委托,对该公司所属的上朗矿区当前的生产系统现状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资料的收集,对该矿目前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概述;

2.评价项目概况

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4.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

5.定性、定量评价;

6.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7.评价结论。

本评价报告主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华美公司)提供的有关上朗矿区的开采设计、管理制度等有关资料,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在对该矿地下开采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对各单元进行了安全评价,对其安全现状做出总体评价。

针对该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管理对策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同时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该矿山生产实施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在本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得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华美公司)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概述

1.1任务来源

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上朗矿区现为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所属,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即将于2009年5月16日到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要求,矿山企业及其生产系统需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对其目前的生产状况重新进行安全现状评价,以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2008年12月,受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上朗矿区的安全现状评价工作。

1.2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家主席令【1992】第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1998】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主席令【1994】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令【2001】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年8月29日修正)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6】第466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劳动部令第4号)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9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经贸委令第13号)

《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93号)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081-1991)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1994)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

《矿山安全标志》(GB14161-1993)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78-198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9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关于做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换证工作的通知》(桂安监管一字[2008]33号)

《关于全区矿山企业签定救护协议若干问题的通知》(桂安监管应急字[2005]3号)

《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上朗矿区地下开采设计说明书》(广西工业设计院2005.04)

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上朗矿区的矿山图件、证件、安全管理制度等资料

现场检查情况资料

安全评价委托书

1.3评价目的

1.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华美公司上朗矿区进行安全现状评价,辨识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作用的途径、变化规律和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达到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确保矿山实现安全生产。

2.本次评价报告作为该矿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续办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文件之一,同时也可作为该矿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1.4评价对象和范围

本次安全现状评价范围为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广西龙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上朗矿区地下开采及辅助系统、生产设备、安全设施及安全生产管理状况等。

1.5评价程序

本次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1所示。

评价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初步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选择评价方法,编制评价大纲;

第二阶段为实施评价阶段:

对矿山安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安全对策和措施;

第三阶段为报告的编制阶段:

汇总第二阶段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结合矿山现状,综合分析,提出结论与建议,完成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图1-1安全现状评价程序图

第二章评价项目概况

2.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三门滑石矿上朗矿区属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所辖。

位于龙胜县城南西直距约25公里的上朗村一带,地理座标:

东经109°50′42″~109°51′21″,北纬25°37′32″~25°38′21″。

矿区内有公路与龙胜县至古坪公路相接,约7km;从矿区经龙胜县城至桂林约180km可与湘桂铁路衔接,由矿区经交洲(双河)至枝柳的三江火车站80km。

交通尚属方便。

交通位置见报告附件。

该矿已取得桂林市国土资源局颂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

4503000520001,有效期限肆年零肆月,自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

矿区范围由11个拐点圈定(北京直角坐标系),其拐点坐标见报告后所附采矿许可证。

开采深度:

由1000m至400m标高

矿区面积:

1.4496km2

采矿权人:

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滑石矿

企业性质:

集体企业

开采矿种:

滑石

开采方式:

地下开采

生产规模:

10万t/年

2.2地质概况

2.2.1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1.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南华准地台桂北台隆

(1)龙胜褶断带(1-2)。

矿区主要出露地层有元古界丹洲群合桐组上段(pt3dnh2)、拱洞组下段(pt3dnh1)和第四系(Q)。

合桐组上段(pt3dnh2)依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四个岩性分层:

第一分层(pt3dnh2-1):

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北角。

主要有蚀变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其中。

细碧岩(角斑岩)呈线灰绿-暗灰绿色,风化后呈褐红色土状,具脱玻间隐结构、细碧结构。

岩石主要矿物有绿泥石、钠长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及少量的方解石、石英、黄铁矿等。

未见底,厚度大于360m。

第二分层((pt3dnh2-2):

分布于矿区东、东南部。

主要有绿泥石板岩、绢云板岩、石英板岩组成,次为绿泥石千枚岩、石英绿泥石千枚岩及少许片岩。

岩石呈线灰绿色-暗绿色,局部因含炭白云山呈墨绿或灰黑色,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板状、千枚状或带状构造,普遍含黄铁矿。

主要矿物有绿泥石、泥质、石英,及少量的绢云母。

该层为含矿层的直接底板,厚度不稳定,厚10->40m。

第三分层(pt3dnh2-3):

分布于矿区中部,向西南或北延伸全矿区外。

主要由浅灰白-灰色白云石大理岩及少量硅化白云大理岩组成,夹大理岩化白云岩、变质砂岩(热液石英岩)和灰绿色绿泥石板岩、石英板岩等。

见有基性岩脉侵入其中。

岩石普遍具大理岩化、滑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白云石大理岩具镶嵌粒状变晶结构,部分具有交代残留结构,薄-中厚层状、纹层状或条带状构造。

主要矿物有白云石70-90%,绿泥石<3%,石英1-5%,方解石2-18%,含少量绢云母、黄铁矿。

滑石化强烈部位形成似层状、透镜状滑石矿体(层)或滑石呈脉状充填于裂隙中。

而硅化大理岩中极少滑石矿物。

该层厚度不稳定,一般厚100-250m,矿区中部及西南一带厚度较大,最厚达250m以上,矿区北及西部一带厚50-170m,向东逐渐变薄。

该层为滑石主要矿层。

第四分层(pt3dnh2-4):

局部见于第三分层之上。

由蚀变的细碧岩组成。

呈浅灰绿-暗灰绿色,风化后紫红或褐红色(土状)。

岩石具变余细碧结构,杏仁(气孔)状构造。

主要矿物由绿泥石、钠长石、石英及少辉石、方解石、金红石等组成。

具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纳长石化、碳酸盐岩化等蚀变。

蚀变强烈时形成绿泥石岩。

该层厚度不稳定,厚0-50m。

拱油组下段(pt3dnh1):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及中西部。

由浅灰-灰绿色变质砂岩、变泥质粉砂岩、绢云板岩夹绢去千枚岩组成。

中下部为变质砂岩。

变泥质粉砂岩与绢云板岩互层;上部为绢云板岩、绢英板岩及少量的变质粉砂岩;顶部变质粉砂岩。

砂岩中普遍含磷,含较多的长石和岩屑。

厚大于326m。

与下伏合桐组整合接触。

第四系(Q):

可分为更新统(Qp)和全新统(Qp)两种类型。

更新统(Qp):

残坡积型,岩性为棕黄-黄红色粉砂粘土、砂土和含岩块砂质粘土,厚一般为10-35m;全新统(Qp):

河流冲积型,分布于沟谷一带。

下部为黄、棕色砂砾、砂土;上部为黄红-褐色粘土、亚粘土,厚10-15m。

(2)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有褶皱及断裂两种形态。

1)褶皱:

矿区的褶皱主要有鸡爪倒转背斜及其次级褶皱的上朗向斜,矿全赋存于此向斜构造内。

①鸡爪倒转背斜

系三门复背斜的次级褶皱,为矿区的主体构造。

分布于矿区中部下鸡爪-上鸡爪一级以北。

该背斜西侧与主背斜为断层接触,南东侧与天平山向斜亦呈断裂接触。

轴线辗转弯曲程度和趋势与主背斜一致,呈北东20°方向展布。

背斜南西端于下鸡爪附近倾伏,北东端延伸出矿区外,可见长约6km,宽约4km。

②上朗向斜

系鸡爪倒转背斜之次级褶皱,分布于主背斜的西侧上朗村一带,轴向约北东15°。

该向斜北东端与上朗村北(24线),南西端于赵家湾附近杨起,可见长约2km,宽约1km。

由于受同向断裂的切割和岩体侵入的破坏,向斜构造保留不完整。

向斜轴部由拱洞组上段变质粉砂岩、板岩及合桐组上段第一、二分层细碧岩和板岩构成,北西翼地层断失。

向斜轴部岩层倾角较缓,一般为30°-40°,东翼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

局部陡立,甚至出现倒转。

近轴部地带岩层中柔皱及牵引小褶曲级发育,在部张裂隙发育处常形成滑石矿包。

2)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具一定规模者近10条,多集中分布于鸡爪倒转背斜两翼近轴部位置。

按其产出的方向,大致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

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规模也较大。

各组断裂多相互交织,将地层切割成碎块状。

现将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描述如下。

F1段层:

为一逆断层,分成于矿区的北西侧,两端延伸出矿区外。

长度大于5km,北东30°方向展布。

倾向北西,倾角30°-73°。

该断层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沿断层形成5-10m宽的挤压破碎带,带内由破碎岩、断层泥,构造透镜体、石英脉及少量角砾岩等组成。

沿挤压破碎带内及其两侧岩层片理、挤压柔皱发育,并见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断距不明。

F2断层:

为一正断层,斜穿矿区中部,分布长约4km。

该断层与F1大致平行产出,总体走向约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31°-70°,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北东段走向折为北东50°,并被北西向断层切割。

沿断层带一般可见1-2m的挤压破碎带,带内主要由破碎岩石、断层泥组成,局部偶见石英细脉充填,两侧岩层无明显的蚀变现象,仅见一些弱硅化和绿泥石化。

该断层切断矿体,破坏了矿体完整性。

断距约8-10m。

F3断层:

为一逆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南西商延伸出矿区外,北东端被辉绿岩体切断,长约4.5km,总体走向约北东20°,倾向北西(北段局部反倾)。

倾角58°-69°。

该断层在平面上略具舒缓波状,北段折转(走向近似南北),并切割北东向断层,水平错距约10m,断层不甚平直,局部可见不同方向的擦痕。

沿断层带产生挤压破碎带。

并派生次级小断,挤压破碎带是南段窄(1-2m),北段宽(5-10m)。

带内主要破碎带内及其两侧岩层稍具片理化和挤压柔皱现象。

剖面上切断矿体,断距5-10m。

F4断层:

为一逆断层。

分布于矿区的南东侧,两端均延伸出区外,长约4.5km,总体走向北东20°,倾向北西(中段局部反倾)倾角47°-82°。

该断支沿走向被一系列近似东西向断层切割,平面上呈雁行排列,沿断层带产生数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带内主要由破碎带岩石、断层泥组成,并普遍见石英脉充填,石英最大宽度可达4米,破碎带两侧岩层受挤压挠曲发育,并可见硅化。

滑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北段沙岭一带滑石化较弱,局部可见沿挤压劈理,节理或层间破碎裂隙交代形成滑石矿。

该断层断距不明。

F5断层:

为一正断层,分布于矿区的南东隅,南段与F4交会,北段延伸出区上,可见长2.5km,总体走向约北东45°,倾向南东,倾角陡立(80°-84°)。

该断层走向上比较平直,北段略具弯曲,沿断层带一般可见数米宽的破碎带,带内主要由破碎岩石、断层泥和石英脉等组成,局部见石英脉宽达1m。

破碎带侧岩挤压柔皱屡见不鲜。

岩石破碎,并具较强的硅化。

该断层断距不明。

F7断层:

为一正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北端被辉绿岩体所切断,南端消失于8线与4线间,分布长约560m,总体走向约340°,倾向北东,局部测得倾角72°。

该断层切割东向断层,但其在走向上又被一系列近似东西向层切割,平面上雁行排列,沿断层带均可见到1-2m的挤压破碎带,带内主要由压碎岩、断层泥和石英脉组成。

破碎带两侧岩层挤压片理牵引小褶曲发育,并见硅化、绿泥石化。

滑石化等蚀变现象,中段滑石强烈,采场附近可滑石沿破碎裂隙充填交代形成矿包。

断层断距5-10m。

F8断层:

为一正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南端相关于F3,北段于16线附近消失,长约540米,总体走向约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30°-45°。

该断层南西段弯曲呈弧形,北东段较平直,沿断层带形成挤压破碎带,破碎带是南西段宽(2-10米),北东段窄(1-2米),带内主要由破碎的板岩、白云大理岩和断层泥组成,局部可见石英脉充填。

断层断距不明。

F9断层:

为一正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西部,与F3大致平行展布,北端相关于F2,南端于TC9以南消失,长约950米,总体走向约北东10°,倾向北西,倾角65-70°。

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沿断层带形成挤压破碎带,并派生次级分枝断层,中断破碎带宽(最宽可达8米),南、北两破碎带窄(1-2米)。

破碎带主要由破碎岩石和断层泥组成局部可见石英脉细脉充填,两侧岩石具弱砖坯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该断层断距不明。

综合矿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是:

区内的构造以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为主体,构造线的展布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基本一致。

断裂与褶皱有密切的生成联系,一般褶皱强烈地段断裂亦发育,其规模也较大。

断裂构造以北东向组成最早,北西向组次之,而近似东西向组形成最晚,且多切割前两组断裂。

构造控制了区内滑石矿的生成与分布。

断裂及生裂隙构造为成矿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同时促进了交代作用的产生,对滑石矿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成矿后的断裂虽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其对滑石矿体的后期改造加富具有一定的意义。

向斜构造是成矿热液汇积和封存的有利场所,本矿床即储存、汇积于上朗向斜构造中。

3)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雪峰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基性岩有蚀变辉绿岩、蚀变辉长辉绿岩、蚀变辉绿玢岩,基性——超基性岩有蚀变辉石岩、蚀变辉长辉绿岩。

共计17个大小不等的岩体(脉)。

这些岩体均侵入于合桐组地层中,多为似顺层侵入,少数切穿围岩脉状产出。

作北北东向延伸展布,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一般为50-70°不等。

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区内岩浆岩均已蚀变,主要为自变质作用和动力变持作用所致。

自变质作用生成纳长石化、绿泥石化、起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岩化等。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形成片理及定向构造。

蚀变作用可为本区滑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酸性水溶液的来源。

2.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之滑石矿产于合桐组上段第三分层的白云大理岩中,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矿层明显地受一定层位的,且与特定的岩性密切相关,具有层控矿床的特征。

(1)矿层与矿体特征:

矿区有15层矿,均赋存于上朗向斜中,各矿层大致平行排列,相距3-15米不等,发育在550-820米标高间,呈盲矿产出。

15层矿,按工业指标要求共圈定出35个矿体(其中1、4、6号矿层各有4个矿体,5、8、9矿层各有3个矿体,2、3、7、10、14号矿层各有2个矿体,11、12、13、15号矿均为1个矿体),其中以3-①、5-①、7-①、8-①四个矿体规模较大,约占矿区总储量的84.5%。

矿体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关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矿体沿走向、倾向均有分枝复合、膨大缩小的现象(矿体虽有分枝复合,但基本上还是单矿层),其内常夹透镜状、团块状白云大量岩或滑石化白云大理岩交代残留体。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局部地段以低含矿率与滑石矿化白云大理岩渐变过渡关系。

现状主矿区主要矿体特征描述如下:

(2)矿石类型与工业品级

本矿床矿石自然类型,按矿石质量和物理化学特征,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淡绿色、浅灰白色块状或片状滑石;灰绿色、浅灰绿色块状滑石;暗灰绿色块状或片状滑石。

根据矿石主要化学成份含量,按一般工业指标要求衡量,本矿床矿石质量以Ⅱ级品为主,少量为I级品和Ⅲ级品,各品级矿石主要化学成份含量变化如下:

I级品:

MgO31.42-31.94%,SiO260.12-62.27%,Fe2O30.73-0.79%。

Ⅱ级品:

MgO25.35-32.55%,SiO241.22-63.00%,Fe2O30.72-1.78%。

Ⅲ级品:

MgO25.30-31.93%,SiO240.77-62.22%,Fe2O31.81-7.56%。

(3)矿体的围岩及夹石情况

矿体的围岩主要为白云大理岩,岩石普遍具硅化、绿泥石化,岩石比较坚硬。

硅化形成的它形粒状石黄常呈小团块或细脉状分布于岩石中,或与鳞片状绿泥石共生产出,有时成单独的热液石英脉(岩)产出。

除硅化和绿泥石化外,矿体顶底板白云大理岩中尚可见程度不同的滑石化,滑石多呈不规则的细脉状、网脉状或团块状分布。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矿体中的夹石主要为交代残留的白云大理岩,局部见少量的滑石岩。

白云大理岩中常见滑石化,滑石多细脉状或团块产出。

矿体中的夹石多出现在那些成矿交代作用不完全的部位,以透镜状、团块状为主,少数薄层状夹于矿体中,多见于矿体的中部,影响了矿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矿体的含矿率。

矿体中的夹石易于识别,开采时容易手选。

(4)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

普查阶段未作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本矿床主要两种自然类型的矿石均以块状滑石为主,虽矿石中有一定数量的夹石,但易于识别,选矿技术比较简单。

根据邻近几个相类似的矿山开采现状,对开采出的滑石都是就地用人工手选,将原矿中的夹石剔除,不需要进行加工选矿。

(5)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组份主要由滑石(60~98%)组成,含少量绿泥石(<8%=、白云石(<5%=、石英(<1%=及微量金红石(白钛石)等。

少量矿石还含<2%的黄铁矿。

矿石构造呈致密块状构造。

矿石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变晶结构或鳞片变晶结构。

矿石自然类型呈致密块状含。

矿石的化学成分以矿石的化学成分:

SiO236.42~63.28%,平均59.69%;MgO27.31~32.08%,平均30.35%;Fe2O30.60~2.0%,平均1.35%;CaO0.17~8.29%,平均1.04%;Al2O30.12~5.22%,平均1.36%;烧失量4.95~12.21%,平均6.33%;酸不溶物76.60~92.80%,平均89.13%;白度80.43~94.50%,平均90.68%。

矿石质量相对较稳定,以二级品为主,三级品少量,一级品极少量。

2.2.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特征

矿区属侵蚀构造中山地貌,海拔标高772~1030m,相对高差40~258m。

山体由震旦系长安组砂岩及上元古界丹洲群粉砂岩、千枚岩、板岩、白云大理岩、细碧岩和雪峰期基性精密仪器岩组成。

在区内的白云大理岩分布区可见到峰丛、石芽、溶沟、溶洞等岩地貌形态。

上朗矿区四面环山,中部低凹,整个地形特征为一东北高、西南低的山间盆地。

山体切割强烈,溪沟发育。

上朗溪流经盆地中部,从西部公路桥下流出矿区,该处标高770米,为上朗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2)地表水

区内溪沟发育,矿区及外围较大的溪沟有上朗溪、中鸡爪溪及沙岭溪,它们同属三门河水系,是区内大气降水、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上朗溪发育于上朗盆地,在西部4号长观点处流出上朗矿区,雨季最大流量15384L/S,旱季最小流量10.15L/S。

水质类型为HCO3-Ca-Mg,固形物43.4mg/L,总硬度26.5CaCO3mg/L,暂时硬度26.5CaCO3mg/L,PH值6.95。

主要离子含量(mg/L):

CO2-30.00、HCO-333.8、Cl-2.4、SO2-4<2.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