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22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docx

推荐K12江苏省江都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一)

——理清节析人物

一、教学目标:

1、小说阅读中有关故事情节的相关考点及常见题型,答题方略。

2、小说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题型,答题方略。

二、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扫描

1.理情节(理清叙事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梳理情感脉络。

)          

2.析人物(抓住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征,判别主人公并简述理由。

3.说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4.读标题(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5.赏句段(开头、结尾的妙处,情节安排的恰当及结构上的作用。

6.品语言(赏析重点词句,分析修辞,品味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7.明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8.探究表达(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根据要求合理想象。

(二)理情节(理清叙事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梳理情感脉络。

1、回顾小说中有关故事情节的知识点。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及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点击中考

例1:

2014年广东卷《怯懦》第一题: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谋面

发展(话吧)

1、

高潮(礼堂)

2、

例2:

2011南金卷《雪地烤红薯》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例3:

2015,扬州中考模拟《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19、围绕“瑟瑟发抖的暖”,文章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小结:

以上题目都是属于“情节概括”类型的

“故事情节概括”题型模

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①、概括前要理清小说结构,寻找小

说线索,抓住小说场面

②、对事件的概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尤其是“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避免前后情节的互相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点击中考:

例1:

2014上海卷《列车上》

联系全文,简

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例2:

2015南京卷《童年》节选

从上文和其后的情节来看,一卢布事件给“我”带来了哪些后果?

 

小结:

以上题目都属于“故事情节的作用”类型的

题型模式还有:

1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最大特点),是做简要分析。

2作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XXX”这个内容(情节)?

3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否合情理(有何妙处)?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为什么小说不惜笔墨介绍“XXX”内容。

解题思路:

①从情节与

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

应;前后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小试牛刀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

“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

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

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

”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

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

”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

“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后来再也不赌了。

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

唐敏。

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4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

(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

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

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3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2.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

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4、学以致用

卢群的《伍铜匠》

①伍铜匠是皖北人,刚到我们这里时还不满十八岁。

那时我们这里四面环水,交通很是

不便。

乡亲们要想买个物品,非得坐船渡过盘龙河,再走上十多里的土路,才能在邻近的集

镇采购到想要的东西。

因此,当伍铜匠摇着铜串子走进我们村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②“小铜匠,给换个脸盆吧。

③“小铜匠,给做个铜勺吧。

④“好咧。

”伍铜匠笑眯眯地应答着,随即在主人家的门前稳稳地放下担子,生起炭火

忙碌起来。

⑤伍铜匠从小师从名匠,学得一手绝妙的手艺,祭器、文具、日用品几乎是无所不能。

再加上他爱动脑筋,能够根据主人的喜好设计出各种形状和纹饰,所以很快赢得乡人的赏识,

后来还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⑥相中伍铜匠的那位姑娘是盘龙乡的美人,年纪轻轻的,家中的门槛就快被媒人踏破。

但姑娘不为所动,却对伍铜匠情有独钟。

⑦伍铜匠没有辜负姑娘的厚爱,入赘①不久就被推举参加县里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一

座创意独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铜摆件《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金色奖牌。

⑧文革期间,大队干部找到伍铜匠,请他帮宣传队打制一面铜锣。

伍铜匠从未打制过响

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特地到县剧团考察,回来后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打制出一

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的铜锣。

送到宣传队一试,声音浑厚似虎啸,立时倾倒现场所有的人。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附近市县的一些剧团和宣传队纷纷慕名前来订货。

一时间伍铜

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很有点“盘龙铜贵”的意思。

⑨自从伍铜匠顶起门户,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动荡岁月,一家人从来没有饿

过肚皮。

不仅如此,伍铜匠还创造了第一个购买家电,第一个建造楼房,第一个装上电话,

儿子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盘龙纪录。

⑩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弹指间伍铜匠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这时,包括铜匠在

内的许多古老行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伍铜匠望着闲置已久的铜匠担子,想着曾经享誉八方

的快乐时光,心中常常有说不出的落寞。

不过平心而论,伍铜匠还是很满足如今的小康生活

的。

如果不是“菩萨”事件,伍铜匠的晚年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涟漪。

(11)那日,伍铜匠下海经商的大儿子突然带回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见到伍铜匠供奉的观音菩萨.两眼立刻发起光来。

大儿子就对伍铜匠说:

“爸,您知道吗?

这个菩萨可是个宝贝呢。

您看这造型、这包装,少说也有几百年。

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有个款识。

这位朋友说了,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起码要值三十万!

爸,您这房子也该翻翻新了,我也想买辆新车,咱

们不如把这菩萨卖了,让它发挥发挥作用。

(12)“什么话?

你竟然想拿菩萨发财?

亏你想得出!

”大儿子的话让伍铜匠很生气。

伍铜匠做生意时曾收到不少的古钱币和古玩意,那些东西已被识货的大儿子陆续淘走,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这尊菩萨。

铜菩萨是伍家的祖传之物,也是父母留给伍铜匠的唯一念想。

大儿子竟然连传家之宝都不放过,伍铜匠岂有不恼之理!

(13)不料没过几天,二儿子也赶回家来。

说是公司要提拔一些管理人员,不少人都在找关系钻门道。

自己当了十几年业务员,这次如果再上不去,“仕”途算是完了。

幸好头儿爱好收藏,咱就来个投其所好,把那尊菩萨送给他。

(14)“什么?

用菩萨换帽子?

亏你想得出!

”二儿子话还没说完,伍铜匠又一次翻了脸。

(15)老伴见了伍铜匠把两个儿子都得罪了,就嘀咕道:

“你也真是的,什么事都认死理,这些东西将来还都是他们的,你犯得着这么顶真?

(16)伍铜匠说:

“我就看不惯他们这德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让人家看我的笑话。

(17)菩萨风波过去没几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那些日子,伍铜匠天天心里发紧,有时还盯着电视掉眼泪。

一日,伍铜匠的两个儿子同时回了家,说四川遭了大灾,党中央号召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咱们是不是把那个菩萨转让出去,让它更好地普渡众生。

伍铜匠正苦于想不出办法援助灾区,儿子的话让他心里一动,踌蹰了一夜后,大清早就向儿子松了口。

(18)暑假期间,在县城上初中的孙子回家看望爷爷妈妈。

饭桌上,孙子很惊奇地告诉爷爷,他的同学家里顾忌有个和咱家一模一样的铜菩萨,而且那个同学的爸爸还是爸爸的领导。

(19)伍铜匠闻言愣住了,联想到大儿子的新车,二儿子的晋升,立刻明白了一切。

(20)伍铜匠蹒跚着走到门外,扒下门楣上“模范家庭”的牌牌,运足力气使劲一扔。

那个牌牌在空中划了个弧线,然后一头栽进路旁的河沟里……

(选自《雨花》,有删改)

【注】①入赘:

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

1.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6分)

来到盘龙乡①赢

得芳心并入赘女家②③创造多个盘龙记录

(答案:

①赢得乡人的赏识②以《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奖牌③打制铜锣的影响(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分别从②—⑤、⑦、⑧段中概括,能指出主要事件即可。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5分)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本文第(18)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似处:

从情节上看,都是在故事尾部(结局)通过小孩子的话来揭开真相。

设计和用意的不同处:

本文以小孩子的话来交代铜菩萨的最终去向,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出伍铜匠扒下牌牌扔进河里的举动,最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任务,表达出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

这样写,可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

《皇帝的新装》中写小孩子话点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戳穿骗局,可皇帝却仍然坚持游行,以此来揭露、讽刺封建王朝的腐朽,皇帝及贵族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和卑鄙,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

同时,这样写显得诙谐,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所说的“写法”,主要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安排。

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异同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三)析人物(抓住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征,判别主人公并简述理由。

1、点击中考

例1:

2015连云港《家徽》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例2、2015南京卷《童年》节选

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例3、2014扬州卷《道》

请根据小说的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

2、小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题型

①简要概括某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②某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某某的形象特点。

4请简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不再一一列举

3、回顾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①肖像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正面描写

④语言描写

⑤心理描写

1其他人物的衬托

2环境描写的烘托→侧面烘托

3故事情节的烘托

4、答题步骤

总说:

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什么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分说:

⑴观点(性格特征)﹢阐述(在原文中找)

⑵观点(性格特征)﹢阐述(在原文中找)

⑶观点(性格特征)﹢阐述(在原文中找)

(要不要总分形式来答题视情况而定,有时直接分说也行)

答题时注意点:

从审题看

﹒审清题目的要求(具体、概括、分值)

﹒勾画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全面)

﹒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形容词),要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不可无中生有,要言必有据。

﹒分析不可单一化,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

因此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应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概括。

从答题看:

﹒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

﹒规范答题,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5、小试牛刀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

“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

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

”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

”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

“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后来再也不赌了。

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

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

唐敏。

有删改)

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意思对即可。

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

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