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180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docx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汇报

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

工作汇报

新泰市职业中专

一、学校发展状况: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建设全国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为总抓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科研创新为助力、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内涵建设为重心,多元化办学,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并举,创新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和质量评价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跨越提升,走出了一条以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的成功办学之路。

学校现为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创业明星学校、山东省首批“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中职和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单位、泰安市首批骨干示范学校。

学校占地242亩,总建筑面积70163.46平方米;教职工423人,专任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132人,在校生4947人;开设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应用技术、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其中计算机、机电、数控专业现为泰安市精品专业,三专业均被列为全国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专业;建有工业自动化、制冷、电工电子、网络搭建、平面设计、网络综合布线、钳工、焊接、车工、数车、加工中心等48个实训室(车间),仪器设备价值达2000余万元;现有图书19余万册,报刊19种,杂志82种。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学校自2008年1月整合成立后,市委、市政府政策上倾斜、投入上加大,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综合实训楼、学生公寓、实训车间50000余平方米,对原多功能教室、餐厅、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进行全面的整修改造,拆除、改建危旧校舍10000余平方米;对校园进行大规模的硬化、绿化和美化,“绿树成荫、花草满园”的和谐校园初步形成。

学校先后购置数控机床、普通车床、数控加工中心以及单片机、光机电一体化、电子装配与调试、制冷设备、电气安装等大宗电子电工类设备,充实了实训车间和实训室,建起企业网络搭建、电子阅览、教学做一体化机房、网络综合布线室等实训室;为素质教育基地新建起室内高尔夫、射击射箭模拟训练室和各类科技小制作、声(光、电、水、力、磁能)演示、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六个综合科技馆;为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投资380余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网,建起60个班班通教室、校园监控、监测中心、录播教室。

(二)注重内涵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坚持以“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创建全国一流职教名校”为发展目标,坚持德育为首,技能为重,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构筑文化育人的思想高地。

以“团结、协作、奋进”为校训,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鲜活的创业文化,形成了“尚德尚才、务实求真、高效严谨、协作创新”的校风,“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为人师表、以诚待人、言传身教、以理服人”的教风和“立大志、学有专长;成大才,一专多能;成大事,谦以创新”的学风。

二是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

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广播站等、黑板报,宣传企业先进文化和优秀企业家、毕业生事迹,激发学生的成才积极性。

结合传统节日等,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手抄报、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励志教育。

利用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满园、整洁、优美的环境和各类标语等熏陶学生,力求“一墙一壁能说话,一角一落能育人”。

三是提升文化育人的层次水平。

在校内开办各类专业讲座、学术报告会,营造学术氛围;举办校内技能大赛,把理论考试变为技能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彩旗队、礼仪队、声乐队开展系列活动,利用早读和自习课,让学生朗诵古诗文、练习普通话、钢笔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四是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内容划分为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宿舍文化建设、身心健康教育、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五模块,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注重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目标,以德育课程教学为基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构筑科学合理的德育环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注重专业建设,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

一是注重专业建设。

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依托优势行业和企业,拓宽专业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服务功能。

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了科学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做强品牌专业,巩固示范专业,发展紧缺专业,促进专业发展。

目前,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是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

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整合。

以制定、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成立了由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梳理出教学指导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实训条件,组织精干教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岗位人才标准要求,开发旨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通用教材;科学设置课程,认真制定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实习和顶岗锻炼,由此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请专家审核后实施教学。

三是加强教学改革。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及仿真模拟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改革评价制度,推行多元化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四是重视技能大赛。

学校坚持全员参与,重点培养,建立了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技能大赛机制,营造“人人学技能,个个重技能,”的专业技能学习氛围。

2011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泰安市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师生参加17个项目的比赛,38人获奖,获得一等奖9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15人。

其中,五个项目荣获状元称号。

在2012年省技能大赛中,13学生参加的8个项目2项获二等奖,5项获三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创造了参加省赛历史最好成绩,并有1名学生获得参加国赛资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强师兴校战略

一是坚持培养名师。

学校以“学历提升、业务进修、双师锻造、名师培养”四大工程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内培训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培训基地,建立了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和专业教师的国家、省、市、学校四级培训网络。

通过外出培训、校本培训、外聘能工巧匠、到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012年,在骨干教师培训中,2人被安排到国外进修,15人参加国家级培训,28人参加省级培训,46人参加泰安市级培训,66人参加新泰市级培训。

优质课评选中,6人获泰安市一等奖,3人山东省二等奖;2人被评为泰山教坛英才,4人被评为泰山教学新星,目前,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16人报考研究生。

目前,现有省优秀教师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山名师3人,泰安市骨干教师11人,新泰名师8人,新泰市首席技师3人,双师型教师132人。

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作用。

以近几年学校涌现的优秀教师命名,成立工作室,配备3名以上青年教师。

明确名师及工作室的职责,承担教师专业发展、技能大赛指导训练、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等工作。

三是外聘能工巧匠。

完善了外聘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外聘教师管理、考核办法,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弥补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及经验的不足;同时兼职教师为专任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许多好的方法,使学校的技能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一是加强职教集团建设。

由我校牵头,联合泰山恒信开关集团、泰丰宝源集团、良达机械等企业,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新泰市机械加工职教集团,制定了集团章程,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协调机构,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就业创业为内容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是开展短训,积极服务社会。

打开校门办学,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短期培训,与组织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局、电力局、各乡镇办事处等各部委办局合作,联合举办了岗前、技能、幼教各类培训班,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6万余人。

同时,积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参与职工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参与科技下乡、文化下乡、技能下乡,为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被泰安市总工会评为“全市工友创业行动培训基地”。

六、扎实推进,加快示范校建设进程

学校把示范校建设贯彻学校各项工作中,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学校项目建设。

召开了示范校建设工作动员会、推进会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把握了示范校建设的内涵,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思路。

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将示范校建设内容进行分解,责任到人,完成了子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有些项目已经初见成果。

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已基本到位,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二、影响职业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

社会上仍存在着重高教普教、轻职教的意识,在用人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学生普遍不愿意将技术工人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读职高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举办者也多愿意举办普通教育,不愿意举办职业教育。

(二)学校办学经费依然紧张。

与普通中学相比,推行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学校需要更多的设备设施投入,在教学实习、技能培养过程中必须消耗掉一些原材料,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高中。

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不高,两项教育附加用于学校的规定需进一步落实,学校设备设施需要继续更新,跟不上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在投入结构上,主要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由行业协会或大企业投资创办职业教育的情况还很少,不利于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校企合作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职业教育呈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比较困难。

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太愿意将先进的设施设备供学校培训之用。

由于企业缺乏积极性,学校的设备又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学生“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的情况。

许多企业感到中职毕业生很难在企业的先进设备上直接上岗,对招收中职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较难由企业向学校流动。

三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专业教师队伍加重了中职学校的经济负担。

中职学校为满足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多采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的方式,兼职教师既无专门的编制,又无财政性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创收,给中职学校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出现越是专业齐全、办学规模大的中职学校,经济负担越重的情况。

四是专业教师培训存在一定难度。

有些专业开设的学校不多,专业教师数量少,依靠一县一校之力很难开展培训。

有些技术发展速度快,本市缺乏培训能力,专业教师不足,一旦离岗培训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培训。

三、关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各级财政职业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职教投入仍存在不足,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基础工程、实训设施装备仍需不断完善,学生在日常实习实训中,需要大量耗材,仍需要加大投入,确保正常运转。

建议:

一是强化措施,确保两项教育附加足额到位;二是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动员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

(二)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和生源质量

职业学校在生源的困难主要是:

由于传统意识和狭隘教育观的影响和社会上客观存在着农业与非农业、城市与乡村、干部与工人的差别和身份界限,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

建议:

一是严格落实职普比;二是严格控制初中生流失;三是强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模块化、订单式培养,在落实招生计划时,与企业签订代培协议,实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是保持职业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稳定的就业率,以就业为导向带动招生,多渠道多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到职业学校学习。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学历和教师资格;二是由于办学面向市场,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专业教师短缺,三是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建议:

一是加快学历提升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省

里改建或建立专门的培训职业师资的大学。

二是畅通专业课教师的入口机制,增强职业学校评聘专业师资自主权,扩大专业教师“入口”,保障能使企业技师和专业对口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制定更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接受新技能培训。

(四)如何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更好的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资源深度整合,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建议:

一要始终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为导向,创新专业设置。

坚持以市场为指导,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

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版、改进教学方案等,加大主导专业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适应性。

二要学校开门办学,广泛与相关企业合作,引企业入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技师承担教学任务,企业的设备向学校开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技师来校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定期赴企业实践,实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

(五)如何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加大学科教研和专业教研力度,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____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计,提高专业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坚持以企业、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就业为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二是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引领,通过任务驱动,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落实工学结合理念,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三是强化专业精品意识,着力打造中职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

中职学校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学校在市场上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和竞争力,树立起名牌意识。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设置一些社会急需而又具很大发展潜力的“拳头专业”,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专业牌,才能以质取胜,取信于社会。

(六)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供需衔接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已经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方面。

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缺乏对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和法律上的保障。

二是企业方面合作层次较浅,缺乏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企业往往从用工方面考虑多一些,重招聘,轻培养,对校企合作显得较为冷淡。

建议:

政府应该统筹协调,扶持与鼓励,即资源支持、减免税收和项目扶持。

通过税收政策能够给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的合作企业以减免税收等形式的优惠,提高企业积极性。

同时建议企业建立在岗职工继续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

(七)其他意见和建议

实训基地情况: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中职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是“合同式”,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年度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

建议:

一是应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公用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符合教学生产需要的公用实训基地,以资源共享、培养学生为主,面向社会开展培训。

二是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不断扩大职业学校“订单式”培养培训规模,以此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办学和实训基地方面的紧密合作。

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当前,省政府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相互贯通、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培养格局和人才成长“立交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切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职发展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文件中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系统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解决办法,下一步我们按照文件要求,进一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发展水平。

2013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