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11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

(1)环绕;茂盛的样子;花;取名,命名

(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2分)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环”这里是动词,环绕;“芳”这里是花的意思;“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取名、命名。

(2)这句话的大意是: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蔚然:

草木繁盛的样子。

这是一个者……也句式的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乐:

喜欢;事简:

公务简单;俗:

风俗;之:

助词,的。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第一和第二空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答题区域, 从“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筛选出相关答案即可。

两段中都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记叙了与百姓同乐的事,因此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⑴①环绕;②茂盛的样子;③花;④取名,命名

⑵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⑶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⑷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者 与民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妻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双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

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

欣喜的样子                     

D. 往往阳狂垢污   阳:

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

(2)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

(1)C.矍然:

惊讶睁眼相视貌。

故选C。

(2)根据句意: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故句子划分为: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

蔬食:

吃素食。

故:

原因。

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

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

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

⑴C

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⑷B

⑸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日星隐曜________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⑥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⑦宴酣之乐________

⑧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⑨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⑩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

通“嘱”,嘱托。

“翼”:

像翅膀。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

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4.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①赵公: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②故事:

向来规矩。

③朔:

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

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

(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谨:

谨慎。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少:

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

B.都是表递进,“而且”。

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

D.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译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粟”:

代指粮食。

“半”:

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

⑴谨慎;稍微

⑵A

⑶(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⑷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⑸本文:

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久次:

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

③援疑质理________

④盖三年不窥园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 孝景时为博士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 弗之怠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 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 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 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答案】

(1)跑;声望;询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